骨坏死necrosis of bone亦称骨缺血坏死、无菌性骨坏死或骨梗塞形成。是由于创伤、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特种职业等原因,使骨的一部分缺血所致。多见于长管骨的端部,如股骨头、肱骨头等。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X线早期表现为密度增加,继之软骨下骨折,坏死骨塌陷、碎裂,关节变形,最后形成骨性关节炎。早期应避免负重,活血化淤; 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骨坏死 骨坏死骨坏死又称无菌性骨坏死、缺血性骨坏死,是骨组织的血供缺乏后细胞死亡并有继发修复的病理状态。 病因 尚不十分清楚。可分为三类: ❶创伤性骨坏死: 体内某些骨组织血循环特殊,创伤后易发生缺血性坏死,以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后脱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见,肩关节脱位后肱骨头、月骨、腕舟状骨、距骨等骨折或脱位后也可发生。 ❷特发性骨坏死: 以股骨头多见,股骨内髁、肱骨头亦可发生。骨坏死可继发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或气压病、Gaucher病、慢性酒精中毒、镰刀细胞性贫血、放射线照射、慢性胰腺炎及痛风等。故有人推测骨坏死与高血脂症的骨动脉栓塞,骨髓内高压,氮气气泡栓塞等有关。 ❸骨软骨炎: 是否属缺血性骨坏死尚未定论,但此类疾病在病理过程中有缺血性骨坏死的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骨骺,常见疾病有股骨头软骨炎(Legg-perthe病),跖骨头无菌性坏死(Freiberg病),月骨无菌性坏死(Kienbock病),足舟骨无菌性坏死(Kohler病),肱骨头无菌性坏死(Panner病),椎体原发骨骺炎(Calve病)等。 发病机理和病理 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例:Ⅰ期:血管受损,骨髓细胞及骨细胞死亡;Ⅱ期: 修复从边缘开始,骨髓内血管长入坏死区,清除坏死组织,新骨沉着在原有骨小梁周围,使骨小梁增粗。Ⅰ、Ⅱ两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关节酸痛;Ⅲ期: 软骨下骨塌陷,由于有些区域修复不完全,死亡的骨细胞吸收后无新骨组织替代而发生囊性变。失去活力的骨小梁发生微骨折,使软骨下骨塌陷;Ⅳ期: 股骨头变形,由于软骨下骨塌陷,关节软骨失去支托而塌陷,使股骨头变扁,但关节间隙正常;Ⅴ期: 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从股骨头继而波及髋臼;Ⅵ期: 晚期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面不平整,骨赘较多,关节间隙很窄甚至消失,有时有髋内翻。 骨骺骨软骨炎以股骨头骨软骨炎(Legg-Calve-Perthe病)为例。Ⅰ期: 滑膜炎期,滑膜充血,水肿,关节液增加,约持续一至三周;Ⅱ期: 缺血性坏死期,骨密度增加,股骨头变扁,持续数月至一年;Ⅲ期: 修复碎裂期,骨吸收,未成熟新骨增生,股骨头骨骺碎裂,约1~3年;Ⅳ期:修复愈合期,正常骨组织替代,股骨头增生变大,外形不整。 临床表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及Ⅱ期,仅偶有关节酸痛。Ⅲ期出现腹股沟区间歇性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轻度肌肉萎缩。Ⅳ期则疼痛加重,尤其自坐位站立时,出现疼痛性跛行,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及内旋为著。Ⅴ期有严重的关节疼痛,需持拐缓行,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Ⅵ期则关节发硬,疼痛剧烈,完全不能持重。自Ⅰ期到Ⅳ期发展时间约二年。 骨骺骨软骨炎以股骨头骨软骨炎为例,多见于4~8岁儿童。早期有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等,晚期关节活动受限。有时有髋内翻或半脱位畸形。 X线检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无异常所见。Ⅱ期可见斑点状硬化。Ⅲ期示硬化、囊性变及新月征。Ⅳ期示股骨头倒锥形硬化,股骨头变形。Ⅴ期关节间隙变窄、骨增生、股骨头不对称,密度增加,坏死后有碎裂及分离。Ⅵ期则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面不平正,骨赘增多。有时有髋内翻。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不易诊断。 ❶X线检查,一般认为血管受损3个月以上才有X线征象,故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❷核素扫描,99mTc磷酸盐扫描为非特异性检查,单纯摄入增加无特异意义,只有出现冷区被热区包绕者才有诊断意义,99mTC-SC(胶体硫)扫描有95%的正确率,γ射线扫描意义亦较大,阳性发现可明显早于X线检查; ❸CT扫描可较精确估计病变的范围,对X线片显示模糊者也有较大作用,但早期诊断的价值不大; ❹核磁共振(NMR)检查能在血管受损数小时后即有阳性发现,可做出早期的诊断,价格昂贵,目前尚难推广; ❺其他,坏死骨活检、血管造影、骨内压测定、骨内静脉造影等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为侵入性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需与髋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 治疗 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如早期诊断,卧床,牵引,应避免患肢负重,对症药物治疗。一般应观察半年以上,若早期没有诊断,而已出现骨塌陷者,则预后不良。Ⅱ期患者如为青壮年可考虑行坏死区钻孔减压,同时行自体松质骨移植,带血管蒂的骨移植等,也可应用电刺激或电磁场刺激以期提高骨的成活率及骨愈合速度。Ⅲ期患者如坏死区界限清楚,且位于负重区者,可行截骨术以改变负重面并矫正畸形。对Ⅳ期以上的病变,可根据不同情况行人工骨置换,全人工关节置换或关节融合术等。以改善关节功能。 ☚ 腕管综合征 腰腿痛 ☛
骨坏死 骨坏死骨坏死也称骨缺血坏死、无菌性坏死或梗塞形成,是骨的一部分因缺乏血供而坏死,常见于长骨端部,如股骨头、肱骨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等,少数发生于月骨、腕舟骨、距骨等。骨坏死后,病骨骨折、碎裂、变形、从而发生骨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从病因而言,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但不包括感染。前者虽占多数,但后者日益增多,应予注意。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局部疼痛与功能障碍,以及X线征象。坏死的骨在x线摄片上表现为相对密度增加,但死骨重获血供而有新骨形成者则表现为绝对密度增加,须予鉴别。当疼痛程度与骨坏死所形成的骨折不成比例时,须怀疑肿瘤。对诊断早期骨坏死或鉴别肿瘤有困难时,可用同位素扫描、断层摄片和钻取活组织检查法作诊断。临床分期方法很多,但以Marcus分期法较为实用。此法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共分六期。以股骨头坏死为例,第一期,髋无症状,X线摄片正常或有点状密度增加。第二期,无症状,有明显的骨坏死X线征象,但头未塌陷。第三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半月形”征(非创伤性),或扇形骨折(创伤性)。第四期,有阵发性轻痛,股骨头呈扁平形(非创伤性),或坏死骨塌陷(创伤性)。第五期,严重疼痛,坏死骨碎裂。第六期,疼痛极严重,关节变形。创伤性骨坏死都局限于受伤部位,而非创伤性骨坏死多为双侧性和多发性。 (1)创伤性骨坏死: 以股骨颈骨折最多见,其次为髋脱位、腕舟骨骨折、距骨颈骨折等。以股骨颈骨折为例,约为1/3~1/2病人可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主要为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受损所致,其中以上干骺血管最为重要,其次为圆韧带血管。病理变化早在伤后2周起已开始明显,但X线征象半数病人在一年内出现,半数在2~3年后出现。X线征象初为广泛骨质密度增加,以后为股骨头上外象限负重区的死骨形成和塌陷。影响骨坏死发生率的因素很多。骨折移位明显者、晚期复位者、以及儿童的股骨颈骨折,其坏死发生率均较高。 (2)非创伤性骨坏死: 病因很多,有长期大量使用类固醇、局部过量X线照射、气压病、酒精中毒、胰腺炎、血液病、痛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下肢闭塞性脉管炎等。其发生机理主要为骨质和骨髓内的血管被栓塞所致。软骨下骨质中的血管多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更易栓塞。以类固醇为例,很多疾病都需用它治疗。在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术中,类固醇作为免疫抑制剂,更属必要。在长期全身使用超生理剂量的类固醇后,不论间断或持续,均可损害肝脏,发生肝脏的散在性坏死和变性,引起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从而发生全身性脂肪栓塞,包括肺、心、肾、脑和骨。在骨胳中以股骨头、肱骨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以及腕骨等最多见。酒精中毒的发病机理也为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痛风的骨坏死是由尿酸盐结晶体在骨的微血管内沉积、阻塞所致。Gaucher病是由反常的脑甙阻塞微血管引起骨坏死。血液病的骨坏死是由红细胞或白细胞栓塞、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流缓慢或骨内出血等因素引起。随着工业和军事的发展,气压性骨坏死也日益增多。高空飞行、深海潜水、深隧道作业、高压氧舱治疗等都需使用压缩空气和压缩氧气。在减压过程中,血中氮气可释放气泡而形成栓塞,骨髓脂肪释放气体较慢,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由于骨髓腔是闭合的,硬的腔室,血管内的气栓可阻断血流,特别是软骨下的终动脉,更为容易,从而发生骨坏死。虽然气压性骨坏死和减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但不是同一疾病。 治疗方法须按照临床分期而定。以股骨头坏死为例,第一、二期病人须避免承重,以防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可用股骨颈与头钻洞植骨术或带肌肉、血管蒂骨块植骨术治疗。对第三期病人,年轻者可考虑作同种骨软骨移植术。一般对第三、四期病人而无髋臼损害者可作经转子前侧旋转截骨术。对第五、六期病人则考虑作关节成形术或关节融合术。 ☚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骨折的发生和分类 ☛ 00008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