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带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带脉人体经脉之一。位于腹部,周身一圈有 “诸脉皆属于带”之说。太极拳锻炼以腰为轴,虚心实腹,气沉丹田,气通带脉,进而循行诸经。 带脉 带脉奇经八脉之一。它总束诸脉,围腰一身,犹如束带,故名。其循行部位是: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着骼骨上缘斜行到少腹。《难经·二十八难》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 督脉 冲脉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其他部 > 經絡 > 帶脈 帶脈 dàimài 經脈名。爲奇經八脈之一。帶,謂腰帶。因其起於季脅下,横行於腰腹一周,統束全身直行經脈,狀如束帶,故名。其主要病癥爲腰痛,赤白帶下,月經不調。始見於秦漢典籍,沿稱至今。《靈樞經·經别》:“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難經·二十八難》:“帶脈者,起於季脅,迴身一周。”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九:“帶脈起於季脅,迴身一周。其爲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穴名帶脈。……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帶脈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迴季脅束帶然。” 帶脈循行圖 (《醫宗金鑒》)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带脈 带脈 dàimài 足少陽膽經穴。在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因其居季脅,爲帶脈經氣所過之處,又善治婦人經帶疾患,故名。主治腰痛,赤白帶下,少腹冷痛。始見於秦漢典籍,沿稱於今。《靈樞經·癲狂》:“脈癲疾者,暴仆……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少陽瞻經》:“帶脈,主治腰腹縱水狀,婦人小腹痛急,瘈瘲,月經不調,帶下赤白,兩脅氣引背痛。” 带脉daimai针灸穴名。出《司牧安骥集》。牛见《兽医针灸汇编》。马、牛位于胸侧壁,肘突后约6厘米的血管上,左右胸侧各一穴。即第七肋骨相对的胸外静脉上,有胸外动脉、胸外神经伴行。以大宽针或中宽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肠黄、冷痛、中暑。 带脉❶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本脉约自与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腰腹,绕身一周。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腰脊疼痛,妇女带下,足痿不用等(图99)。 图99 带脉 带脉中医腧穴名。属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交会穴。定位: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主治:经闭,月经不调,带下,腰胁痛,腹痛,疝气。操作:直刺1—1.5寸。 ☚ 归来 期门 ☛ 带脉八脉之一。约束纵行各条经脉,象束带一样,所以叫带脉。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小腹。它的循行路线是:起于季肋部的足厥阴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两穴。带脉有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部胀满、腰痛、下肢痿软等。 带脉Taimai系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第十一肋端于十二肋端联线中点下方,与脐相平处。施针时直刺0.5~1寸。主治腰肋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等。 带脉❶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腰脊疼痛,带下,足痿不用等。 带脉dàimài❶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起于季胁下, 围绕腰腹一周。本脉的病候, 《难经·二十九难》: “带之为病, 腹满, 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外也常与妇科疾患有关。 带脉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首见于《灵枢·经别》,在《难经》中又有了进一步论述,到《甲乙经》中对其所属交会诸穴才有了记载。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和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阐述得较为详尽。因其脉横行在人体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诸经,如束带一样,故称带脉。 带脉示意图 ☚ 冲脉 阴维脉 ☛ 带脉 带脉G26Daimai足少阳胆经穴。首见《灵枢·癫狂》。是足少阳胆经与带脉的会穴。位于侧腰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侧卧取之。简便取穴,侧卧举臂,暴露胁肋,当腋中线与脐水平线之交点处是穴,约当脐旁7.5寸处。局部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并有第十二肋间神经。本穴位置另说有三: ☚ 京门 五枢 ☛ 带脉dài màibelt vesse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