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病机
骨伤病机是指人体遭受损伤时,局部皮肉、筋骨的损害,而导致气血、经络、脏腑等的功能紊乱,或者由于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失调所引起骨关节疾患的病变机理。人体是由皮肉、筋骨、经络、脏腑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和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伤病的发生与发展,都密切联系脏腑,通过脏腑而起变化。
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害,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精津的功能失调,因而一系列证候接踵而来。《正体类要》陆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阐明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才能认识损伤和筋骨关节疾患的本质和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
皮肉 皮肉为人体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犹如城墙坚固,门户紧闭,外邪无隙可乘,故《灵枢·经脉》云: “肉为墙”。损伤的发生,或由于皮肉的破损,犹如墙之有洞,门户洞开,外邪可乘机内侵,而容易发生感染; 或逆于肉理,则因营气不从,郁而化热,有如闭门留邪,以致瘀热为毒; 亦可由于皮肉失养,导致肢体痿弱或功能障碍等。如《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阐明邪气壅滞于肌肉腠理之间,则营卫不行,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盛而内败化脓,留于骨节之间,则消烁骨髓,溃烂化脓,以致筋骨败坏。《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卫气者,……行于四末之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皮肉受营卫气血濡养,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到皮肉的消长和病变。如骨折合并缺血性肌挛缩,因营卫运行受阻,血脉亦随之失荣,则肌腱得不到气血濡养,致肢体出现麻木不仁,挛缩畸形等症状; 局部皮肉破损感染,营卫运行功能滞涩,气血凝聚皮肉组织,则郁热化火,酿而成脓,遂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筋骨 筋联络骨胳、维持肢节的活动,骨有支持躯体、保护内脏的功能。《灵枢·经脉》云:“骨为干”(如木之干)、“筋为刚”(劲强关节)。筋腱附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而相互联系,筋和骨是密切相连的。肢体的运动,虽赖于筋骨,但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关节才能劲强滑利、动作灵活。《灵枢·本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说明筋骨关节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而且筋骨又是肝肾的外合,肝血盈则筋得所养,肾髓充则骨胳劲强,肝肾精气盛衰,关系筋骨成长与衰退。所以筋骨伤损,必然累及气血;同时,损骨必伤筋,伤筋能损骨,伤筋损骨也必然累及肝肾精气。骨折、脱位时,筋必同损,而闪挫扭拉和筋肉强力收缩时,也能导致骨折和脱位等证; 肢体发生骨折时,由于筋肉的牵拉,又可引起骨折断端的旋转、成角、缩短、侧方移位等畸形。所以筋骨之间每多相互影响 。年老及肝肾气衰的人,筋骨衰弱,故筋骨损伤修复迟缓; 而且筋骨伤损之后,必然影响肝肾功能,如果肝肾功能得到调养,就能促进筋骨的修复。因此,筋骨伤损,与肝肾、气血尤有密切的关系。如《灵枢·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人体四肢的肘、腋(肩)、髀(髋)、腘(膝),是气血循行的关节所在,若脏腑受邪,或恶血留于内,则可发生病损。说明筋骨关节伤病与脏腑气血病变存在表里关系。
气血 “气”是水谷化生之精气与先天之元气,是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机能,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血随气而循行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损伤和骨关节疾病,必然累及气血,引起气血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形伤肿。”说明肿与痛是气血伤病的病理反应。《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或气先伤及于血,或血先伤及于气,先痛而后肿为气伤形,先肿而后痛为形伤气,故气血伤病,多肿痛并见。
气血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故临床上一般都是气血俱伤。仅因其略有偏重,故有伤气、伤血之分,但一般难以截然划分。《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云:“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聚在一处,……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肢体损伤诸证,必然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以致病变为血瘀。《普济方·折伤门》云:“若内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伤折腹中瘀血者,因高坠下,倒仆颠扑,气血离经,不得流散,瘀于腹中,速宜下之,迟则日渐瘀滞,使人枯燥,色不润泽,痿瘁血瘕之病。”瘀血滞于肌表则为青紫肿痛;结于脏腑则为癥瘕积聚; 积于胸胁则为痞满胀闷;阻于营卫则郁而生热,骨折初期尤为显著,瘀血经久不愈则可变为宿伤。《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引载元·刘宗厚云:“打扑金刃损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为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 。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而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坠堕,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如蓄血可引起瘀血泛注,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 亦可致瘀血攻心,昏愦不醒;亡血过多可引起气随血脱。
《洞天奥旨》云:“气血旺则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气血的盛衰,与伤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对伤病的过程、预后也有所影响。若气血充足者,病程短、恢复易;若气血虚弱者,难于瘀去、新生、愈合。
精津 精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筋骨皮毛等一切组织器官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先天之精和水谷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化生于脾。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精与津液,与气血同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生成与转化,又是脏腑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是相互资生,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津是渗透、润泽于皮肉、筋骨之间,有温养肌肉、充润皮肤的作用;液是流注、浸润于关节、脑髓之间,有补益脑髓、滑利关节、濡养空窍的功能。因此,精与津液的生化,能使皮肤润泽、肌肉丰富、脑髓补益、骨髓充盈、筋骨劲强,肢体与关节才能活动自如。如先天之精不足,加之后天失养,可致小儿佝偻病。反之,损伤和骨关节疾病,亦能导致精津亏耗,体液平衡失调,而引起病变。如挤压伤、严重创伤感染,可引起失水伤津症状:唇干口燥、口渴引饮、舌裂无津、汗少、尿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津血同源,津液亏耗,可导致气血虚衰;气血虚衰,又能引起津液不足。《灵枢·营卫生会》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亡血与损津的互为因果的病理过程。如外伤大出血后,津液亏耗,汗源不足,则往往出现口干烦渴、汗少、尿短等津液不足证候。
《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神产生于先天的精气,同时必须不断地得到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其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气、神三者,是人体存亡关键所在。气的化生源于精,精的化生赖于气,精气生而津液成则表现为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云: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若精气耗伤,津液亏损,则失神,临床可表现为危候,如机体因创伤、失血引起气虚血脱时,便会出现神态异常(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肢体出汗、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征象。
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脏》)的作用。故经络畅通,则气血调和,濡养周身,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维持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若经络阻塞,则气血失调,濡养滞阻,肢体受损,而致脏腑不和引起病变。
经络的病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络运行阻滞,影响循行所过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 二是脏腑伤病可累及经络,经络伤病又可内传脏腑。《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云:“其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之俱伤,亦与跌闪挫无异也。”
胸为肺之分野,除肺经与心经外,肝经之脉由下而上布胁肋,胆经之脉由上而下循胸胁,故胸部内伤,证见胸满气短,其痛则在胁肋。
《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云:“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腰为肾之府,乃脉络经俞之大会,肾经与膀胱经及脊柱相联络,督脉又循行腰背部后方正中,与诸阳经交会,故腰腿痛可引起腰背、臀部及下肢后面或内侧放射性疼痛,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可出现压痛点。
关节内骨折损伤延时日久,复感风寒湿邪,因而经络阻滞,不通则痛,关节不利,故可致创伤性关节炎而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旨》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可见骨病疮疡,由于内因或外因,首先引起局部经络阻塞,然后导致气血凝滞而发病,因而出现不通则痛,气伤形肿,以及相应部位的病变、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骨感染疾病的发生,邪毒由外传里,脏腑因而发生病变;或脏腑内在发生病变,邪毒由里传外,都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
脏腑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脏腑与皮肉、筋骨、血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健运,则经络通调,气血化生,濡养周身,肢体劲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脏腑不和,则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濡养失调,肢体受损,以致机体失常而引起病变。虽然大多数损伤都发生在皮肉、筋骨,但损害由表入里可内传脏腑;反之,脏腑的病变也可由里达表,引起局部反应。《素问·刺要论》云“皮伤则内动肺”,“肉伤则内动脾”,“筋伤则内动肝”,“骨伤则内动肾”。皮肤受伤,则必内动肺气,肺气被动,则皮毛虚;肌肉受伤,则必内动脾气,使脾气失去运化功能; 筋骨损伤则必内动肝肾之气,影响肝肾的功能。因此,可能发生脏腑的各种症候。反之,肺热叶焦则发为痿躄,肝血不荣可引起筋痿,脾失健运可致肉痿,肺肾阴虚易致骨痨,肝肾亏损可致习惯性脱位,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这又说明脏腑不和可引起体表筋骨发生病变。由此可见,局部损伤和筋骨关节疾患与脏腑病候息息相关,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