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驿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驿道为传车、驿马通行而修的大路。杜甫《遣闷》:“使臣来~,城日避乌樯。” 大路 大路衢(道衢;逵衢;修衢;高衢;长衢) 大道 官道 皇道 孔道(交通~) 周道 周行 景行 行街白道 广道 逵道 逵途 长逵 旷途 邦途 冲途 长术 通路 术路 横术 广陌 白路 九馗 豪徼 光猷 驿路 宏陈 另见:︱小路 宽阔 ☚ 不好的路 小路 ☛ 驿道yì dào驿传的大道。沿途设置的驿站。杜甫《遣闷》:“使尘来~~,城日避乌樯。” 驿道中国古代传递文书、政令的道路。公元前1557~前1067年,殷商出现驿传。公元前1067~前771年,西周在要道设驿置。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主要道路,设传驿所,30里(12.5km)有宿,50里(21km)有侯馆,备有递、驿、徒。公元前221年,秦置郡守、蔚和县令长,掌管驿传。公元前221年,汉袭秦制,设专门机构掌管驿置。1990年,发掘出的汉时悬泉驿,总面积22500m2,驿舍59间。隋唐时代,水陆驿站1639所,其中陆驿1297所,驿距10~15km。丝路绿洲干道,长安至葱岭5000km,驿站100余所。驿备有驿马和传马,驿马承担紧急和军情公务,一日行6驿。644年,安西都护府破焉耆消息,路程7300km,一月传到京师,日行243km。传马,长途马,承担非紧急公务。宋时,驿置稠密,设有递铺、站亭、70km设一车子铺,铺兵28~70人。元代,以大都为中心驿道网,通往各省、州、县府,全国驿站1395所,驿马4.5万匹、牛8200头、驴6000头,驿车4037辆。平均30~50km置一驿,最长100~150km。大都—开封—西安—兰州—葱岭,设有80驿。1368年,明代颁诏兴驿,立法垂宪。1379年,颁《大明律》30卷、460条,其中驿律12条。与两京(南京、北京)相联的驿网,路长14.37万km,水陆驿1936所,遍及全国。清代驿置改为邮驿,设置驿站、塘、台、卡所。《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55~658及卷688~689记载:到光绪年间,全国驿站2000所,驿人7万人,递铺1.4万所、铺兵4.4万人、驿马(含牛、驴)5.4万匹,分布在10余条干线、100余条支线、13万km道路上,每年经费300万两白银。直隶183驿、甘肃183驿、新疆213驿、山东139驿、陕西130驿、蒙古173驿、山西124驿、河南120驿、安徽83驿。北京至福建官路100驿;北京至广东130驿;北京至广西200驿;北京至云南230驿;北京至四川、西藏210驿;北京至新疆500驿;北京至库伦130驿。1877年起,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台湾和东北陆续修建铁路,总计4270km,同时大城市设置电话、电报。1904年建立了邮传部,几千年的邮驿制被取消。1906年清设邮传部,统一管理铁路、水运、道路、邮电,废驿设邮,驿制消失,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撤驿。 驿道 驿道始于汉,兴于唐,元明最盛,至清而弛。首先被划定为驿路的,是汉武帝时自长安至成都一线上褒斜、金牛、剑阁三道。汉时驿道上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车马。唐代驿制逐渐完备,主要驿道有:上都西南行至成都,又西南行至雅州 (雅安)、黎州 (汉原)、嶲州 (西昌),而入姚州(云南姚安),驿程三千余里;上都西行到凤翔,再西南行经凤州 (凤县),入今甘肃境,经成州 (礼县)、武州 (武都)、文州 (文县),又入今四川境,至扶州(南坪),而达松州(松潘),驿程二千余里。唐代的驿道可以私运,还允许私人在驿道沿线开设旅舍。宋代驿道沿用唐代路线,只是以汴京(开封)为起点向四周辐射,驿程有所延长。 秦蜀古驿道 ☚ 置邮 驿站 ☛ 驿道 驿道post road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道路。沿途设置驿站。早在周朝,就十分注意驿道的修治维护,所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反映了当时道路的平直。春秋战国对道路的整治都加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代政府都意识到驿道的畅通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所以都在全国修有宽阔的驿道。 ☚ 明清邮驿 驿车 ☛ 驿道yi daopost road 驿道yi daopost road 驿道post roa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