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由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引起,为害马铃薯维管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环腐病最早于本世纪初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在中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省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栽培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例如,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县旗的普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本病在贮藏期可继续为害块茎,严重时引起烂窖。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多在开花期后发病,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受害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症状因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是植株矮缩,叶小发黄,分枝少,萎蔫症状不明显; 另一种是植株急性萎蔫,叶片青绿时就枯死,病株茎部和茎基部变为淡黄色或黄褐色。病块茎切面维管束变黄或褐色呈环状腐烂,甚至形成空腔,用手挤压有污白色菌脓溢出。 病因 病原物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 subsp. sepedonicum(Spieckermann et Kotthoff) Divis,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菌体杆状,有的近圆形,有的棒状,平均长度为0.8~1.2微米,直径为0.4~0.6微米。此菌繁殖较快,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形和Y形菌体,不产生芽胞,无荚膜,无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马铃薯葡萄糖洋菜和牛肉汁蛋白胨洋菜培养基上生长慢,5~7天才形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半透明状。在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洋菜培养基上生长稍快。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3℃。田间土壤温度在18~22℃时病情发展快,而在高温(31℃以上)和干燥气候条件下则发展停滞,症状推迟出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带病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沿维管束进入植株茎部,引起地上部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入侵新生的块茎,受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次年的传染源。环腐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扩大传染期,病块茎和健块茎可接触传染,在分级、运输和入窖过程中都可造成传染机会,如种薯切块播种,切刀带菌等常可扩大侵染传播。 病害控制 应采取检疫、杜绝菌源和应用无病种薯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❶实行检疫。环腐病的分布已遍及全国,但因其传病来源主要是带病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可逐渐缩小,为害逐渐减轻。 ❷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薯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殖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严格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❸确保种薯质量。播种前晾晒种薯,淘汰病薯;清洗和消毒种薯盛放容器; 不用切块播种,提倡小整薯作种,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❹选用抗病品种。目前中国已培育出一批高抗环腐病的优良品种,如东农303、双丰收、宁薯1号、高原4号、跃进、虎头、克新1号、乌盟601等,可以在病区推广种植。 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马铃薯的主要细菌病害。分布于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大部分省区有发生,北方作区较严重。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 et Kotthoff )Davis et al.〕。病苗节间缩短,显著矮化,茎基腐烂,迅速枯死。生长中期以后发病,植株心叶变小、黄化。从底部叶开始产生黄色斑驳,叶缘沿主脉上卷,底部枝条或整株萎蔫。茎基部维管束褐变。病块茎腐烂,其横切面维管束半环或全环变乳黄色,挤压有细菌溢,髓部与皮层分离。贮藏期造成烂窖。病菌在病薯内越冬,切薯块的刀也可传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温度偏低有利于发病。宜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整薯播种、苗栽、药剂浸种或切刀消毒等进行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细菌病害。1958年在岷县发现的细菌病害。常年发病面积约占全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的30%以上,每年损失鲜薯1.5~2亿公斤。病菌通过薯块的伤口传播,相间切割病、健种薯为其主要传染途径。种薯带病菌为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病薯的萌芽侵入芽的维管束组织中,然后随着茎叶的形成扩展侵入到茎、叶柄、叶片;当地下茎生成时,进入匍匐茎,进而从块茎脐部侵入到块茎维管束中危害并在其内越冬,来年再侵染。受害植株生长不良而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并自下而上退绿,逐渐枯黄向上卷曲,严重时枯萎而死。受害块茎,轻者外表正常,或脐部皱缩凹陷变成黄褐色从脐部切开后维管束的一圈或半圈腐烂, 呈乳黄色或黄褐色;重者,薯皮龟裂,由于其他杂菌的入侵而软腐。防治法: (1)从无病地区调种,并加强检疫。(2)推广抗病品种。当前比较抗病的品种有胜利1号、渭会2号、渭会4号、反帝2号、渭薯1号、渭薯2号等。(3)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留种田必须采用单株选、整薯播种、芽栽、控除病株等措施,单收单藏,防止混杂。(4)切薯块脐部检查, 切除病薯。切刀用75%酒精或40%的甲醛擦刀, 或用开水煮刀, 或用火烤刀消毒。(5) 芽栽, 提高种性, 减少感病机会。 ☚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病毒病 ☛ 00004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