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烽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马烽1922—山西孝义人 马烽
马烽
马烽 马烽1922—2004小说家。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3年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晋绥大众报社工作,创作不少通俗文学作品。1946年与西戎合作出版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受到读者欢迎。1947年到平原县参加土改斗争,写了《村仇》《金宝娘》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不久与西戎合作电影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56年回山西任作协山西分会主席。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他长期深入农村,创作不少短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刘胡兰传》,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短篇小说集《韩梅梅》《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有《马烽小说选》。 ☚ 管桦 西戎 ☛ 马烽 马烽1922.6.18—原名马书铭。笔名有莫韵、孔华联等。山西孝义人。十六岁时参加八路军。193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延安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3年初回晋绥边区,在文联文艺工作队工作。后担任过《晋绥大众报》主编、《晋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晋绥出版社总编辑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汾阳县委书记等职。1977年被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1978年后任山西省文联主席。1942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之后创作了不少反映抗日根据地生活和斗争的作品。1945年与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曾哄动一时,影响颇大。建国后发表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短篇小说及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茅盾说他的风格是“洗练鲜明,平易流畅,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角之态”(《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收在《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集中。 ☚ 马骊 马子华 ☛ 马烽 马烽1922—Ma Feng跨现、当代小说家。山西省孝义县人。1938年在高小上学时参加八路军。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部队艺术学校学习2年,受到“五四”新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影响。1942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1945年与西戎合著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47年至1949年,先后创作了反映土改中和土改后农村新人新事的《村仇》、《两个收生婆》等短篇。他此前的著名短篇,大多收在短篇集《村仇》里。他小说创作的丰收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先后写了歌颂农村新风貌的《一架弹花机》、《结婚》、《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短篇,并引起较强烈的反响。同时还著有传记体长篇小说《刘胡兰传》。他此期的著名短篇大多分别收在《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3个短篇集内。“文化大革命”后发表的著名短篇有《结婚现场会》、《典型事例》等。除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外,他也喜爱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有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 ☚ 茹志鹃 冯骥才 ☛ 马烽 马烽1922—Mafeng现代小说家。原名马书铭,曾用笔名阎志吾、孔华联、莫韵等。山西省孝义县人。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2年在延安 《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40年代曾任《晋绥大众日报》编辑、主编,晋绥出版社总编辑。1945年发表和西戎合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小说描写了康家寨民兵的建立和发展,情节生动,具有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受到工农读者的欢迎。解放后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席。马烽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一架弹花机》、《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结婚现场会》, 传记文学 《刘胡兰传》、电影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与孙谦合作)等等。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山西农村,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故事性强,语言朴素明快,幽默风趣,是“山药蛋派” 的重要代表作家。 ☚ 峻青 老舍 ☛ 马烽 马烽1922~当代著名作家。原名马书铭,笔名马烽。山西孝义人。马烽于1938年参加革命队伍,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鲁迅艺术学院附设在部队中的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之后,又在 《解放日报》和 《晋绥日报》上连续发表了许多通讯、特写等文章,反映当时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先进人物事迹。1944年,马烽参加了晋绥边区纪念“七七”抗战七周年的 “七七七” 文艺奖金征文活动,并获小说散文乙等奖。同年秋天,马烽被调至 《晋绥大众日报》工作。1945年,他与作家西戎共同创作了长篇章回体小说 《吕梁英雄传》,获得很大成功。1949年,马烽出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不久当选全国文联委员、文协理事,并兼任《说说唱唱》 文艺月刊的编委。1953年,马烽在右为马烽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与此同时,兼任中国作协副秘书长。此后,再度与西戎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并获成功。1956年春天,马烽回到久别的故乡山西,出任山西省文联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等。马烽自1957年开始,长期在山西农村深入生活,埋头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和著名长篇小说《刘胡兰小传》及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的年轻人》等。马烽的大部分著名短篇小说,分别收入《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等短篇小说集中。马烽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做出很大贡献。 ☚ 丁玲 卞之琳 ☛ 马烽 马烽马烽 (1922— ),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人。县立高小肆业。1938年参加抗日部队,历任战士、班长、宣传员。1940年冬去延安,在部队艺术学校学习两年。1943年初,返回晋绥边区。曾任《晋绥大众报》 编辑、主编。全国解放后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中国作协青年部副部长。1956年调回山西,担任作协山西分会主席。1958年到汾阳县当县委副书记二年。陆续发表了一批描写农民形象的小说,受到广泛好评。1976年后任山西文联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第六届、第七届代表。自1942年在 《解放日报》 发表第一篇小说 《第一次侦察》 以后,又与西戎合写长篇小说 《吕梁英雄传》。建国后曾出版短篇小说集《金宝娘》、《村仇》、《太阳刚刚出山》、《我的第一个上级》,长篇小说 《刘胡兰传》,电影文学剧本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另外与孙谦合写电影文学剧本 《泪痕》、《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 等。 ☚ 师陀 舒芜 ☛ 马烽 马烽1922~现当代小说家。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与西戎合作写成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描写康家寨民兵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工农读者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曾出版过几个短篇小说集。其中《我的第一个上级》(1959) 以新颖的构思、娴熟的技巧塑造了农建局副局长老田的光辉形象,为其最精彩的短篇佳作。《三年早知道》(1957)则以诙谐的笔调和生动有趣的情节,描写了中农赵满囤思想觉悟提高的曲折过程,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他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刘胡兰》、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泪痕》 (与孙谦合著)等。他长期扎根于山西农村,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辛勤的艺术探索,使他的创作表现出洗练鲜明、平易流畅、充满健康的生活谐趣和幽默情调的独特风格,特别适合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 ☚ 李季 峻青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