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兰 马兰长篇小说。师陀著。写于1937年9月至1940年3月。1948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 叶圣陶文集 望八里家 ☛ 马兰mǎ lán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披针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粗锯齿。花紫蓝色,形似菊花。嫩草可食,又可作猪的饲料。也称马兰头、鸡儿肠。《楚辞》中比喻奸佞小人。《七谏·怨世》:“马兰踸踔而日加。”王逸注:“马兰,恶草也。踸踔,暴长貌也。加,盛也。言蓬蒿萧艾入御房中,则马兰之草踸踔暴长而茂盛也。以言佞谄见亲近,则邪伪之徒踊跃而欣喜也。”洪兴祖补注:“《本草》云:马兰,生泽旁,气臭,花似菊而紫。《楚词》以恶草喻恶人。” 马兰;马蓝◉ 马兰mǎlán 名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花外缘紫色,中间黄色,状如菊花。全草入药。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馬蘭 馬蘭 mǎlán 亦稱“紫菊”。菊科,多年生草本。葉互生,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主脈三條基出。秋季開花,頭狀排列。外圍舌狀花,淡紫色;中央為多數管狀花,黄色。瘦果倒卵形,甚扁,褐色。嫩苗可食,全草入藥。生長於我國各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馬蘭》:“〔釋名〕紫菊。時珍曰:其葉似蘭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稱物之大者為馬也。〔集解〕時珍曰: 馬蘭,湖澤卑溼處甚多,二月生苗,赤莖白根,長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入夏高二三尺,開紫花,花罷有子。” 马兰Indian kalimeria菊科(Composi-tae)马兰属中以嫩叶供食用的野生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Kalimeris indica(L.)Sch-Bip.,别名马兰头、鸡儿肠。嫩茎叶清香,多凉拌或作汤。全株入药,有消食除湿之功效。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中国以安徽、江苏等省采食较普遍。茎高30~70厘米,叶互生,倒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厘米,无叶柄,全缘。头状花序,总苞2~3层,舌状花1层,筒状花多数,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0毫米,褐色,冠毛长0.1~3.0毫米。多生于山坡、路旁。 马 兰 马兰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路边菊、鱼鳅串、鸡儿肠。为菊科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的全草或根。分布我国各地。辛、苦,凉。入肝胃、肺经。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马兰Indian kalimeris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又称鸡儿肠、马兰头。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沟边、湿地和路旁。分布中国各地,也见于亚洲南部和东部。具根状茎和匍枝。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主脉3条,基出。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缘花舌状,1层,花冠浅紫色;盘花管状,多数,花冠黄色。瘦果扁,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不等长,易脱落。花果期6~10月。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食积、利尿之功效。幼嫩茎叶可作蔬食。 马兰 马兰见“碱地马兰”。 马兰mǎ lán《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马兰(24)。药名。 马兰mǎlán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鱼鳅串、路边菊、鸡儿肠。为菊科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 (L. ) Sch. Bip. 的全草或根。分布于我国南部。辛, 凉。入肝、胃、肺经。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治吐血、衄血、肠炎、痢疾、黄疸、水肿、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煎服: 15 ~ 30 克。治外伤出血, 疮疖肿毒, 捣烂敷。全草含挥发油, 油中含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酯等。 马兰 马兰马兰,又名鱼鳅串、田边菊、马兰头、鸡儿肠、蓑衣莲。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紫菊。为菊科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的全草或根。分布于我国各省区。 ☚ 紫草茸 螺厣草 ☛ 《马兰》ma lanMalan→师陀 (Shi Tuo) 马兰见“木鹿城”(257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