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馬鞭草 馬鞭草 mǎbiāncǎo 亦稱“鳳頸草”、“鐵馬鞭”。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其穗類鞭鞘,故名。根圓柱形,土黄色,莖四稜形,灰緑色或黄緑色,葉片灰緑色或棕色,質脆,多皺縮破碎,具毛。主治血滯經閉,脅肋脹滿,外感發熱,濕熱黄疸。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馬鞭草》:“主治下部𧏾瘡。”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馬鞭草》:“[釋名]鳳頸草。”清·劉善述《草木便方·草部·馬鞭草》:“鐵馬鞭苦清邪熱。”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馬鞭草 馬鞭草 mǎbiāncǎo 亦稱“龍牙草”、“鳳頸草”。馬鞭草科,多年生直立草本。以其穗類鞭鞘,故名。莖方形,基部木質化。葉對生,長橢圓或卵形,葉緣深三裂。花,穗狀排列,頂生或腋生,花冠脣形,淡紫色,小堅果四枚。全草入藥。我國華東、西南、華南各地皆有分佈。《三才圖會·草木》:“馬鞭草,衡山、盧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抽三四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馬鞭草》:“〔釋名〕龍牙草、鳳頸草。時珍曰: 龍牙、鳳頸,皆因穗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