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盆景
满族工艺传说。流传于北京。相传镶黄旗营里有个拔旗归营的60多岁的老头,姓关,大家都叫他满爷爷。年老后被清出宫门,遣送回香山居住。一天,曹雪芹叫他做小花盆盆景生意。曹雪芹找来一些老树皮和竹篾儿、烧马尾等东西,用马尾代刀切割泥的边沿,用老树皮贴在泥上刻出枯树模样,又在泥胎上刻了一些阴文阳文的图章印,在房后阴干,做成了长的、扁的、六方的、圆底的,各种盆状的器皿。大的有一尺长,半尺宽,小的只有一、二寸高,什么小桥、小亭子、小宝塔,以至什么小佛爷、小牛、小马、小狗等栩栩如生的小东西。这些东西阴干后,他们在院里垒起了小窑窑,一层层地把坯子码好,下边是各种盆,上边是各种小玩艺儿,点上干柴一烧,烧完用土封好,三至七天扒出来。一个个叮当作响,甭提多结实了,摔都摔不碎。关老爷爷靠这个手艺营生出了名。他一直做到死,后辈儿都以此为生。关家为了纪念曹雪芹,还把方盆全做成槽形,是用曹姓的谐音。而在山水石正中,总钻一山洞,洞门上有一城门楼子,楼前洞门上方,总写一个关字,好似关卡,其实是为了不忘姓关的。这种盆景就是他家的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