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潜水的医务保障
饱和潜水的医务保障是指对长期生活、工作于高气压下的饱和潜水人员所进行的医务保障工作。
由于饱和潜水时条件比较复杂,遇到的医学、生理学、卫生学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较多,故医务保障有其特定的要求。
潜水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高气压、完全密闭、充以人工混合气体的狭小空间(见“水下居住舱”),必须维持条件的稳定性。潜水员长期在高压下暴露,有其独特的生活、作息、文体、营养等要求。到海中作业时,高压、寒冷、潮湿、能见度差、难以定向等均影响安全。加压、减压有特殊的要求。潜水各阶段,呼吸气体须调换不同的成分。潜水系统各部分的运转,潜水装具的性能,都关系到潜水员的生存和作业。整个作业过程不可能象其它潜水类型那样容易获得外界的足够支援。所以,为确保潜水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水平和有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饱和潜水作业的医务保障要求方面远较常规潜水严格。主要内容如下:
潜水作业前 饱和潜水员应从身体健壮、技术熟练的常规潜水员中选拔,性格上应沉着镇静、机智勇敢、顽强果断。鉴于在居住舱内集体生活,应考虑睡眠、饮食习惯、生活嗜好和团结相处等条件,如应避免有腋臭、打鼾、皮肤病等,同时应提前戒烟、戒酒。
选定潜水员后,应组织进行有关训练及准备工作,如
❶熟悉居住舱、潜水钟等装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资料、掌握操作使用的方法步骤。
❷切实掌握潜水装具的结构原理、性能知识,除会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外,还应能独立排除故障。
❸加压锻炼。
❹氧敏感试验。
❺学习饱和潜水医学常识,掌握有关巡回潜水、饱和减压的基本安全原则及相应的方案。
❻学习和掌握准备进行测定的有关医学生理指标的方法和步骤。
❼了解应急条件下的应急预案和掌握相应的应急安全操作方法。
❽鉴于机体对寒冷的反应差异较大,必要时应进行耐寒能力的训练。
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对所有装备、设备,特别是对人员安全直接有关的生命支持系统、潜水装具、供氧装置、与潜水钟对口连接装置、通讯设备、潜水钟、脐带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实施医学监督。
正式开始作业前,将全体参加工作的潜水员集中生活3~7天,进行
❶全面体检。
❷严密的集体医学观察,防止传染性疾病带入居住舱。
❸提前开始高能量营养性伙食供应。
❹对居住舱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❺进舱前,对潜水员进行紫外线照射,三分之一红斑剂量。
❻必要时,在居住舱内进行1~2天适应性生活。沐浴更衣后进舱。
根据作业的深度、时间、人数及巡潜的次数、居住舱及潜水钟的容积,从数量、质量上切实做好对呼吸用气的医务保障,包括
❶选择呼吸气体的种类,如空气、氮氧混合气、氦氧混合气。
❷确定混合气中各成分含量的配比,为防止大深度饱和潜水时发生高压神经综合征,可在氦氧混合气中适当增添些氮气。
❸在饱和深度严格控制氧的分压在不产生肺型氧中毒的安全范围内,原则上在0.3~0.5ATA之间,最好保持略高于常氧,如0.35ATA左右。
❹使用氮氧混合气时,为防止氮的麻醉作用,氮分压一般控制在5ATA以下。使用氦氧混合气时,氮分压通常应小于1.5ATA。
❺确定巡潜时呼吸气体的种类及成分配比,在不同类型的呼吸器吸入气中,氧分压应控制在下述范围:半闭合式呼吸器,0.8~1.0ATA;闭合及开放式呼吸器,0.4~1.2ATA。
❻确定安全减压过程中,各阶段呼吸不同混合气体的成分、程序和方法,并按肺型氧中毒剂量单位计算安全用氧时间,呼吸纯氧时一律采用间歇性吸氧法。
❼准备充足的应急气源,按使用深度不同,配制不同比例的氦氧混合气,氧分压介于0.16~1.25ATA之间。
❽准备相应的减压病治疗用呼吸气体,按使用深度的可能不同,要配制多种不同比例的氦氧混合气,氧分压介于1.5~2.5ATA范围内。在18m以浅则使用纯氧或空气。
❾根据设备系统的泄漏量、传物舱工作时的耗损量及巡潜转舱时舱内气体的交混,计算储备必要数量的惰性气体,以维持居住舱内压力和气体成分的稳定性。
❿对整个供气系统的安全操作、运转进行卫生学监督。高压下长期暴露及巡潜作业时 潜水员在居住舱内加压时,
❶最初阶段可用空气或氦(80%)氧(20%)混合气将舱压升到6.7m,使舱内氧分压达到0.35ATA左右,在此深度校准测氧仪的传感器,调整监测仪表,检查生命支持系统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然后用纯氦(或氮)将舱压升到规定饱和深度。最初也可直接用纯氦(或氮)加压,同时送入氧气,使氧分压达到规定的要求水平。
❷为防止高压神经综合征,使潜水员感觉良好,并能很快进行作业,应切实掌握规定的加压速度,同时在相应的深度上安排适当的驻留时间。
❸在加压过程中如出现加压性关节痛,应暂停加压,待缓解后再继续进行。
❹水下工作时间应从到达饱和深度时算起,加压时间不计在内。
当到达饱和深度后,应
❶经常地确切了解潜水员在高气压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反应,机体各种机能的变化,个体的适应能力,从事劳动后的机体反应和完成工作的效率及结果。
❷了解生活作息、食欲、睡眠、大小便情况,主观感觉,基础生理指标(体温、呼吸频率、脉率、血压、体重)的变化,有无不适,特别注意上呼吸道及外耳道感染,如有病患,应及时治疗,并停止巡回潜水。
❸协助安排潜水员每天在舱内的作息时间表及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❹按要求测定有关医学、生理学、环境条件的检查项目,有的可由潜水员自己进行,有的可在潜水人员协助下在居住舱外通过仪器检测。
❺每天分析潜水员的健康状况,作一次综合性的评价小结。
巡回潜水是采用饱和潜水技术在海中进行作业的关键阶段,稍有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特别加强对巡潜的医务监督:
❶密切注意潜水钟的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钟内潜水员应对外出巡潜的潜水员进行认真的监护和指导。
❷严格控制向上、向下巡潜时的深度-时程极限。近年来,有的国家制订了“不限时间的巡潜极限深度表”,按此表进行工作时,只要在规定深度限度内,不论向上或向下巡潜,其次数和时间均可不受限制,但这种新方法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实施时应十分谨慎,并作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❸向上巡潜时,上升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3~9m,向下巡潜时,下潜速度不大于每分钟18m;向下巡潜后回潜水钟或居住舱的上升速度不超过每分钟9m。
❹提醒潜水员在巡潜中要注意海底地形、方向,避免迷路,特别注意深度变化。
❺安排一日内的不同深度的反复巡潜计划时,应将向上巡潜安排在向下巡潜之前;浅深度向下巡潜安排在大深度向下巡潜之前。
❻向上巡潜时,如失控超过深度极限,是十分危险的,必须严格避免。向下巡潜时,如失控超过深度极限,则不可直接回到饱和深度,应用潜水钟接回,钟内保持的深度应大于饱和深度,具体深度值应从“巡潜极限深度表”上寻查。
❼进行反复巡潜时,如按“不限时间的巡潜极限深度表”工作,当无限制。否则,应严格遵守相应规定,在饱和深度要有一定的间隔休息时间,同时第二次巡潜的时间应控制在时程极限内。如第二次巡潜是作向上巡潜,更应特别注意有关规定。
❽巡潜时,应密切注意机体对低水温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并应指导潜水人员密切配合,以便正确实施对呼吸气体的加热及对热水加热潜水服的水温进行调节。根据不同作业深度,应切实按“最低安全吸气温度限值表”的规定掌握吸入气的温度,否则机体无法耐受,并将出现危险。
❾向上巡潜时如出现减压病症状,应立即返回居住舱或潜水钟。向下巡潜返回饱和深度后,应继续了解机体反应和主观感觉。巡潜后出现的减压病通常较重,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以及特殊感官,应按急症处理,立即加压。对因巡潜而发生的重型减压病,应立即将居住舱压力以9m/min的速度至少加到巡潜的深度,如症状仍未完全消失,应继续加压,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为止。在此治疗深度,重病人至少停留12小时,仅有疼痛症状的轻病人至少停留2小时。在加压时或到达治疗深度后,病人可经供氧装置呼吸事先配制的、与各该深度相适应的治疗混合气。如另有与居住舱相连的专用加压舱,此治疗过程可单独在加压舱中进行。最后,从治疗深度,可按标准饱和减压方案减压出舱。
整个作业期间应与潜水和工程部门一起认真掌握好居住条件的各种卫生学标准。
❶监测并控制居住舱内的微小气候,包括:温度(氮氧饱和潜水,26~28℃;氦氧饱和潜水,31~33℃)、相对湿度 (50~80%,严格地说50~60%潜水员感觉最舒适,CO2吸收率也最好)、压力(饱和深度、减压深度)、氧分压、CO2分压 (0.005ATA或3.8mmHg)、其它有害气体(CO不超过20ppm,总烃不超过20ppm,均指常压值)。在氦氧饱和潜水环境中,由于经潜水员皮肤及呼吸道向体内、外的热传导均极迅速,在潮湿的高压系统中,如舱温高出上述舒适范围,潜水员的体温即会很快上升,并可引起中暑及死亡;如舱温较舒适范围稍低几度,即可引起令人难受的寒冷感及颤抖,影响完成任务和安全,继续下去可导致体温下降,甚至死亡。
❷定期更换净化系统中的CO2吸收剂、活性炭及CO催化剂(霍拔克拉脱)。
❸根据作业海区深度、水温、劳动强度及呼吸气体种类掌握营养标准,通常要求热量每人每天3500~5000kcal。
❹监督和指导食品的供应、储存。对甲板居住舱和深度不大的水下居住舱,每天可从母船根据生活习惯制订食谱供应新鲜饮食; 对深度较大的水下居住舱只能供应以罐头为主的冷冻和干燥的食品,以及饮料;为避免挥发性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原则上不在舱内进行烹调,只对储存食品饮料作加热处理。
❺充分供应生活用水,除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淋浴外,巡潜后体温下降,亦需行热水浴。潜水装具亦要用淡水冲洗保养。国外标准每人每天750L,可供参考。
❻强调个人卫生及舱室卫生,为预防霉菌或绿脓杆菌感染引起外耳道炎,可用醋酸铝溶液滴耳,每天浴后更换内衣;各人浴巾专用;床单枕套隔天换一次;舱壁、桌椅、床铺以及厕所可用二氯芬(dichlo-rophen)一类消毒剂每天多次消毒擦洗。
❼对整个潜水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均要按时间先后详细作好记录。
潜水任务结束,即可安排安全的标准饱和减压,
❶通常减压前应在饱和深度有24小时的休息,以使机体各组织在巡潜后均能脱饱和到饱和深度。但在按“不限时间的巡潜极限深度表”工作时,不论向上或向下巡潜后,均可不必延长停留而即开始饱和减压:即使在向上巡潜时,也可直接从该巡潜深度处开始作饱和潜水的减压。
❷标准的饱和潜水减压通常均以最慢的半饱和理论组织为依据,调节控制整个减压过程的速度,减压总时间常需若干昼夜,应制订或选定较完善而安全的饱和潜水减压方法和减压方案,严格遵照执行。减压过程中应安排好进食和睡眠的时间档口。鉴于睡眠时呼吸和循环机能降低,为确保安全,有人主张在午休和晚上睡觉时不进行减压。
❸监督控制舱压的稳压调压设备,不论采用阶段或等速减压法,均应保持正常运转。
❹减压过程中要按减压方案的要求调整舱内人工大气的成分。
❺工作前应准备好应急减压方案备用。
❻减压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机体的各种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加以鉴别;如确系减压病症状,应即加压治疗。饱和潜水的减压病大多出现在减压后期,机体仍在一定压力下,症状逐步发生,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骨骼疼痛,也有表现前庭症状的。即使仅有轻度疼痛,亦应立即治疗。对这种在标准饱和减压中发生的轻型减压病,以1.5m/min的速度使舱压升高3m,停留观察,如潜水员感到明显好转,症状大多可渐趋消失; 如效果不明显,则再提高3m;通常很少需要加压超过9m的。症状消去后,在该治疗深度停留至少2小时,也可呼吸与深度相适应的治疗混合气。如深度在18m以浅,则可呼吸纯氧,每吸20分钟氧,再吸5分钟舱内人工大气。最后,从治疗深度开始,重新再按标准饱和减压方案减压。
❼减压过程中应协助做好氦气回收工作。
潜水作业后 饱和减压结束,潜水员出舱后,
❶令潜水员在舱旁停留24小时。
❷潜水员集中生活,继续供应高能量伙食 (不少于两周)。
❸对潜水员进行集体医学观察若干天,测有关指标,了解机体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观察到完全恢复正常为止;进行全面临床体检,对健康状况作出总结性评价。
❹在饱和潜水结束后72小时内,不应参加需要减压的潜水;在常压下停留36小时后,才允许进入低气压环境。如乘坐飞机和登山等。
❺如出现减压病的症状或体征,应加压治疗,具体办法可参阅有关治疗方案规定。
❻建立饱和潜水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骨关节X线摄片或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以随访远期结果。
❼对居住舱进行彻底清洗及消毒。
应急措施 饱和潜水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若使用水下居住舱,舱旁须有潜水钟备便,钟内压强和气体均与居住舱相同。一旦舱内不宜继续停留,可立即转移入钟,安全运载回甲板加压舱,进行安全减压。若使用甲板居住舱,则应有另一加压舱与之相连,并处于备便状态,以济急用。潜水员在海底作业时,潜水钟应始终在作业点待命,钟内潜水员密切监护,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应将钟外潜水员救入钟内。
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
❶舱内潜水员生病:原则上留在舱内医治,必要时,医生可进舱检查诊治。
❷火灾:浅深度空气饱和潜水时,氧浓度较高;吸氧减压时,如氧不能排出舱外,均易发生火灾。一旦出现火情,应即切断舱内电源,戴上应急呼吸面罩,移走易燃物品,用水灭火。如火势不易控制,应弃舱。水下居住舱内人员戴呼吸器转入潜水钟;甲板居住舱内人员转入另一加压舱,迅速关闭舱门。从预防角度考虑,在可能引起火情的压力范围内,应严格控制个人用品数量,除洗漱用具外,每人允许留服装一套、读物一本,不用时放入金属柜内。最好着防火衣裤。
❸放漂: 潜水员被动意外上升是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应即送回饱和深度处理。
❹迷失方向:潜水服有脐带者不致发生,如无脐带,外出巡潜应组成结伴潜水,不允许单独行动。
❺呼吸器故障:应在结伴潜水员帮助下,交替使用一具呼吸器 (指有咬嘴的),尽快回到水下居住舱,更换备用呼吸器。
❻舱内大气污染:不适宜继续停留,可戴上应急面罩后进行处理,必要时应离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