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食虫瓢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食虫瓢虫entomophagous lady beetles

天敌昆虫,捕食性瓢虫的统称,或称肉食性瓢虫。鞘翅目、瓢虫科。约占瓢虫科的3/4。成虫和幼虫以捕食叶螨、蚜虫、蚧虫、粉虱、木虱、叶蝉以及其他小型昆虫为主。各国引进瓢虫利用成功者已记载40多种。
生活习性 瓢虫一年发生3~8代,少数种类发生1~2代。冬季多以成虫在隐蔽处所越冬,春暖开始活动取食。雌虫一般在猎物害虫栖所附近产卵,一生产卵几十粒至数百粒。产卵形式有二:食螨瓢虫和食蚧瓢虫多分散产卵;食蚜瓢虫的卵常数个竖立靠拢在一起,形成卵块。幼虫,一般4龄。成虫与幼虫食性相似,且有一定程度的专化。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常有自相残食幼体的习性。繁殖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75~80%。在温暖季节,卵期约3天,幼虫期10天左右,蛹期大约7天,一个世代约需20~30天。成虫寿命一个月至半年左右,越冬成虫寿命较长,冬季低温和高湿易导致成虫死亡。
利用 利用瓢虫控制害虫的方法主要有:❶保护利用;
❷引进、移殖和人工助迁;
❸人工繁殖。用培养的蚧虫、蚜虫、害螨等或直接采集猎物昆虫或螨类繁殖瓢虫,或利用猪肝、蜂蜜、雄蜂幼虫或蛹等制成人工饲料繁殖。
吹绵蚧捕食者——澳洲瓢虫、大红瓢虫与小红瓢虫的利用:这3种瓢虫都属于红瓢虫亚科,嗜食吹绵蚧。产卵于吹绵蚧背上、腹下或卵囊内,1~2龄幼虫取食蚧虫体液和卵粒,末龄幼虫和成虫捕食吹绵蚧的各个虫态。移殖瓢虫,以末龄幼虫容易成功。移殖方式可采用装盒寄运。移殖散放时期通常在4~6月。散放于果园中心枝叶茂密、吹绵蚧多的果树上,每500株被害树,约放200头成虫,一般在散放后1.5~2个月内即可歼除吹绵蚧。瓢虫在分布边缘的新区,要保护其越冬。湖北、四川等地在11月越冬之前,收集成虫移入地窖(温度7~10℃,相对湿度75~80%),或采回成虫放置室内保护越冬。❶澳洲瓢虫:成虫体长3~4毫米,密被细毛,背面红色,前胸背板后缘和小盾片黑色,鞘翅前后各有一黑斑,沿两鞘翅的合缝基部1/3处也有一黑斑。幼虫灰红色,背面有黑点4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888年引进此虫防治柑橘吹绵蚧成功。其后,被广泛引至亚、非、欧、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于1909年自美国引入台湾,1932年后移沪、浙、闽。1955年又从苏联引入广州,两年后散放防治吹绵蚧,获得满意效果。此后移入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省区。在中国南方一年可以自然繁殖6~8代。
❷大红瓢虫:分布于印度、缅甸、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 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成虫体长5~6毫米,缨红色,背面密被细毛;幼虫灰黑色,体侧枝突较长。在中国南方年生4~6代。1932年浙江省内引移到黄岩柑橘产区消灭吹绵蚧。1953年由浙江移殖到湖北宜都,1954年移入四川泸州,此后移殖福建、湖南、贵州控制吹绵蚧,均获成功。
❸小红瓢虫:成虫形态与大红瓢虫相似,但体较小,腹面有黑纹; 幼虫体侧枝突较短。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1928年曾从台湾引移到密克罗尼西亚。
粉蚧捕食者——孟氏隐唇瓢虫等小毛瓢虫的利用:❶孟氏隐唇瓢虫。属小毛瓢虫亚科,原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1892年后引入美国及世界各地。中国于1955年从苏联引进广州,散放于广东、福建防治柑橘、咖啡、桑树及其他经济作物上的粉蚧,取得成功。广东已发现有定居的自然种群。成虫体长4.3~4.6毫米,长卵形,体背披灰白细毛。头部黄色,前胸背板红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但末端红黄色。幼虫披蜡条,生活在粉蚧群体间,是典型的拟态。可利用马铃薯、南瓜果培育粉蚧,室内繁殖瓢虫,玻璃管装运,散放利用。嗜食粉蚧,兼食绵蚧和蜡蚧,尤嗜蚧卵,一头4龄幼虫一昼夜可食4000~7000粒粉蚧卵,或200~300头幼蚧,或40~60头成蚧。
❷南方常见捕食粉蚧的小毛瓢虫,还有黑方突毛瓢虫、圆斑弯叶毛瓢虫和台湾小毛瓢虫等。
叶螨(红蜘蛛)捕食者——食螨瓢虫的利用: 食螨瓢虫也属于小毛瓢虫亚科,食螨瓢虫属,是果树和大田作物红蜘蛛最有效的捕食者之一。体细小。成虫卵形,黑色、背面密披细毛,前胸腹板前缘中央拱起,且向前弧形突出。幼虫身上不披蜡条。60年代以来,中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等省,曾进行助迁和保护利用,控制柑橘、苹果或棉花叶螨在棉田移殖,释放时,适宜瓢、螨比约为1:50~200。
常见有4种: ❶深点食螨瓢虫。成虫体长1.3~1.4毫米,触角、口器、腿节末端,胫节及跗节为褐黄色,口器的浅色部分仅延至唇基或仅及唇基的前缘,后基线伸至第一腹板的1/2处。在华北年生4~5代,是棉花苹果红蜘蛛的一种主要天敌。
❷广东食螨瓢虫。体长1.37~1.46毫米,唇基至两复眼之间的下半部黄色,口器、触角、腿节末端、胫节及跗节黄色,基节及腿节的大部分为黄褐色,后基线伸至第一腹板的1/2处。
❸拟小食螨瓢虫。体长0.98~1.20毫米,末端较狭,触角、口器及足黄至浅黄褐色,后基线伸展超过第一腹板的2/3处。
❹腹管食螨瓢虫。体长1.2~1.3毫米,触角褐色,口器的浅色部分延至唇基,后基线伸达第一腹板的1/3处。后3种分布东南省区。腹管食螨瓢虫一年自然繁殖5~6代,成长幼虫一天能吃各虫态红蜘蛛100~200余头。可以种植蚕豆、长豇豆培养朱砂叶螨为猎物,繁殖腹管食螨瓢虫,通常在4、5月或9、10月,橘全爪螨始发有一定种群密度之际,散放于柑橘树 (30~40亩在中央10株放200~400头) 可以控制叶螨。此外,中北部的束管食螨瓢虫,中南的广西食螨瓢虫,西南的宾川食螨瓢虫和云南食螨瓢虫等,也都是果、棉叶螨的重要天敌。
盾蚧的捕食者——盔唇瓢虫的利用: 属盔唇瓢虫亚科,成虫的唇基向左右延伸如盔,故名。捕食果树上的黑点蚧、褐圆蚧、矢尖蚧、桑白蚧、梨圆蚧等多种盾蚧以及绵蚧、蜡蚧。主要种类有: ❶红点唇瓢虫。分布于东亚。成虫体长3.4~4.9毫米,黑色,每鞘翅上各有一红色小斑。早年欧美两洲曾引种除治果树上的介壳虫。中国四川、福建和河北都曾助迁或保护利用,防治果树的蚧虫。
❷细缘唇瓢虫。分布于印度、印尼、斯里兰卡及中国南方等地。成虫体长4.3~5.4毫米,近圆形,橙黄至橙红色; 背面光滑,鞘翅外缘有分界明显的黑色缘纹。这两种幼虫身体背面都有许多枝刺。利用南瓜果、马铃薯薯块和插植夹竹桃培育不同盾蚧,可以在室内繁殖多种瓢虫。
蚜虫的捕食者——七星瓢虫及其他食蚜瓢虫的利用: 捕食蚜虫的瓢虫大多数属瓢虫亚科,体卵圆形,背面光滑,不披细毛。幼虫身体背面有许多低矮的毛瘤。以捕食蚜虫为主,也常猎食木虱、粉虱、叶蝉和飞虱。主要有4种: ❶七星瓢虫。体长5~7毫米,前胸背板黑色,前角上有淡黄色斑,鞘翅橙红色,有7个黑色斑点。幼虫灰褐色,前胸有4个红斑,第一、四腹节各有两个红斑。
❷异色瓢虫。体长5.4~8毫米,体色由橙黄、橙红至全部黑色,色斑变化有两个类型:体黄褐色者,前胸背板有M形黑色斑纹,鞘翅共有19个黑色斑点,其变化是一对或几对或全部的斑点消失;体黑色者,前胸背板黑色,两侧白色,每鞘翅上各有6个、4个、2个或1个橙红色斑。共同特征在于鞘翅的末端有一横脊。
❸龟纹瓢虫。体长3.8~4.7毫米,黄色,前胸背板有一大黑斑,两鞘翅上黑色斑纹略呈“出”字形,带一个尾斑。
❹六斑月瓢虫。体长4.5~6.5毫米,前胸背板基底黑色,前角、前缘及侧缘黄白色,鞘翅红至橘红色,每鞘翅上有3条不整齐的黑色横带(六斑型)。或鞘翅基部1/4处有一橘红色大横斑,在鞘翅2/3处另有一不规则橘红色斑(四斑型)。
七星瓢虫在华北一年约发生6~7代,成虫的迁飞力强,一头成虫一天可食蚜虫百头左右,幼虫在发育期中要捕食几百头蚜虫。70年代以来,华北棉区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取得显著效果。助迁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于4~5月间从麦田引移瓢虫到棉田、果园,每亩移入瓢虫上千头,防治棉蚜和果树蚜虫效果良好。早春可利用田间各种蚜虫饲养繁殖瓢虫,然后散放控制棉蚜。龟纹瓢虫和六斑月瓢虫在经济作物和果树上嗜食无蜡粉的蚜虫,可根据其寄居植物上的不同蚜虫种类消长和瓢虫转移规律,设计菜、豆套种,麦、棉套种及助迁利用。十三斑大瓢虫和十斑大瓢虫偏嗜甘蔗绵蚜和竹蚜等披有厚密蜡丝或蜡粉的蚜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