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巳shàng sì节日名。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取巳日,但仍称上巳。唐彦谦《上巳》: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 上巳 上巳shànɡsì┃┃ 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璀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 上日 小至 ☛ 上巳节日名。汉以前为三月上旬之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刘昭注引《韩诗》 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宋书·礼志二》:“史臣案《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上之类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已也。”《全唐诗》四七五李德裕《上巳忆江南禊事》:“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某月某日 某月某日一月初一:春元 元旦 元日 元春 元正 元辰 元朔 正朔 正辰 春旦 正旦 正朝 正日 王正 新正 新元 新吉 月吉 岁朝 三朝 三始 端日 鸡日 大年初一 另见:节日 日 ☚ 称天数 日期 ☛ 上巳 上巳古代节日。又称祓禊、修禊。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汉书·礼仪志》: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为大洁。”蔡邕曰: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魏晋以后,定时为三月三日。是日,人们到水边洗涤、嬉戏,以祛除不祥。据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三月三日,北周在长安举行了马射比赛。唐张说《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韦嗣立、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均写渭水边的祓禊。崔颢《上巳》写帝都“倾都祓禊”。杜甫《丽人行》写长安贵妇过上巳节的情景。三月三日皇帝赐宴曲江,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即事》正反映此事。 ☚ 清明节 端午节 ☛ 上巳 上巳唐崔颢的五言律诗: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辰。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上巳,古代节日名,原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定在三月初三日。此诗即写都城长安上巳日的情景。祓禊(fuxi),古代的一种除灾活动,上巳日必举行,于水滨洗濯,祭祀。《梦梁录》: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浮桥,在渭水之上。九龙津,渭水渡口之一。诗中所写上巳日的活动,是在长安城北渭水之滨进行的,反映了唐代长安风俗。 ☚ 霍将军 七夕 ☛ 上巳 上巳古代节日。又称祓禊、修禊。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汉书·礼仪志》: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为大洁。”蔡邕曰: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魏晋以后,定时为三月三日。是日,人们到水边洗涤、嬉戏,以祛除不祥。据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并序》,三月三日,北周在长安举行了马射比赛。唐张说《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韦嗣立、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均写渭水边的祓禊。崔颢《上巳》写帝都“倾都祓禊”。杜甫《丽人行》写长安贵妇过上巳节的情景。三月三日皇帝赐宴曲江,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即事》正反映此事。 ☚ 清明节 端午节 ☛ 上巳 上巳唐崔颢的五言律诗: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辰。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上巳,古代节日名,原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定在三月初三日。此诗即写都城长安上巳日的情景。祓禊(fuxi),古代的一种除灾活动,上巳日必举行,于水滨洗濯,祭祀。《梦梁录》: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浮桥,在渭水之上。九龙津,渭水渡口之一。诗中所写上巳日的活动,是在长安城北渭水之滨进行的,反映了唐代长安风俗。 ☚ 霍将军 七夕 ☛ 上巳 上巳古代祓除不祥,进行祭祀的节日。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周代已有此祭祀风俗。《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到汉时,上巳确定为节,届时,吏民到水边嬉游、沐浴、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吴自牧 《梦梁录》卷二 “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晋王羲之在兰亭吟诗饮酒,流觞曲水,进行修禊之仪,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清之后祓禊之意日益淡化,逐渐演变为春游节。 ☚ 献羔祭韭 祓禊 ☛ 上巳 上巳中国古代节名。时间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通常定于三月三日。上巳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在这一天去河边洗浴身体以避除灾病。古时称为 “祓禊”,亦称作 “祓除”、“修禊事”。祓禊仪式的形成和流行在汉代,时间有正月、三月、七月、八月之别,而以三月为主,地点均在水边,尤以霸水为多。起初,其含义为求子、为招魂,后演变为游乐的节日。《西京杂记》卷三: “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 《史记·吕后本纪》亦载: “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 对于后来的演变,《荆楚岁时记》 引 《续齐谐记》: “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 ‘三日曲水,其义何指?’ 答曰: ‘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至小溪盥洗,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起于此” (参见 《宋书·礼志》二)。求子而去水边,正是原始图腾观的遗迹,至于 “招魂续魄” 及避除灾病,则是古人认为,人死以后魂气不死。因此,它既反映了生而之死的可怖; 又反映了对死而复生、免灾除病的追求。所以这一仪式的内涵,在汉代是既关系到生又涉及到死的。只是在逐步衍变为游乐节日及文人雅集之后,这种涵义才渐渐被掩盖。三国曹魏时规定三月三日为祓除之日。六朝以后,士大夫以上巳日游春为时尚,文人雅士相聚饮酒作诗。此习俗沿至唐代更为风行,每逢是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人们都要去郊外游赏春色。宋代也有上巳游春燕饮之俗。至于三月三求子的风俗,在民间一直流传到本世纪。 ☚ 清明 端午 ☛ 上巳 上巳节日名。古代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届时人们到河边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 称作 “祓除”, 亦称“禊”或“祓禊”、“修禊”;并用香薰草药沐浴,称作“衅浴”。至少在西周时,便已有了这类活动,其事由女巫掌管。春秋时的郑国,此俗极为典型。上巳日正是发桃花水之时,人们来到溱水、洧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西汉时,此风更炽。长安城东的灞水,成为举行祓禊礼典的圣地, 甚至连皇帝也亲临参加这项活动。东汉此风相沿不衰。《后汉书·礼仪志》:“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张衡《南都赋》亦载:“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而且增添了临水宴饮的内容,称作“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记即他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赋诗, 流觞饮酒的欢乐情景。唐代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风。后世也有不用三日,而仍用巳日者。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 倾城玩赏”, 是其明证。 ☚ 寒食 端午 ☛ 上巳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三国魏以后定在农历三月初三。秦汉以前,上巳节要举行祓楔仪式,最初是求子之祀,周以后成为辟灾祛邪的仪式。是时,人们至水边祭祀,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后来,上巳节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今已不存。而祓禊仪式在齐河县却有一种变形的遗留,名为“打灾”、“求子”。所谓“打灾”,即在三月三日的一种祭祀活动。富裕人家买上彩纸、带上供品到堂子里,让先生扎彩纸人焚化,称“换身”。贫穷人家拿不起供品,早晨把孩子叫醒,在小孩鼻子上涂黑灰,这都称“打灾”。俗认为,三月三日是神节,打灾以后能保佑孩子平安,免被各种神仙做替身。“求子”,也叫“拴娃娃”。妇女婚后不育,带着香、火纸和钱,到娘娘庙去。烧纸燃香,跪拜叩头,拜完娘娘,交给巫医一定数量的钱。巫医给一根红线,自己在一堆泥娃中任意拴一个回来,放到炕头上方的墙洞里,定时供奉且不能轻易损坏。胶东地区三月三给新嫁娘送面做的春燕,亦有祈子之意。 ☚ 大船帮 上头 ☛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汉及汉以前,上巳必取每月上旬巳日,但不必一定是三月初三日;汉以后,“上巳”之日则必定是三月初三,而未必适逢巳日。汉时,上巳之日起,民间有迎富、浴身等活动,时日与礼仪都与古时郑国源起的春褉相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