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见248页〔文如风行水上,出于自然〕。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见248页〔文如风行水上,出于自然〕。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风行水上”,语本《周易·涣》卦“风行水上涣”,孔颖达《周易正义》:“风行水上,激动波涛,故曰:‘风行水上涣’。”这是讲自然的物理。苏洵在阐明苏涣改字的理由时,借以为喻,表现了一个重要的文艺思想:“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仲兄字文甫说》)这就是风水相遇,自成文章,乃天下之至文的道理。后来刘熙载用“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来赞扬《庄子》的“缥缈奇变”(《艺概·文概》),更归结为散文创作的一种理论。总起来说,这一理论有三层涵义:第一,强调创作机遇和创作冲动。满而上浮的水有待于风的鼓荡才能形成千姿百态的波纹,二者都不是有意于成文,而又“不能不为之文”的。第二,强调审美创造的客观条件。离开了“风行水上”,就无法形成“文”;离开了外在的美的事物,也就谈不上审美创造。第三,强调审美创造及艺术成品的自然性。从作为“第一自然”的审美对象——“风行水上”,到“第二自然”的艺术成品——“文”,其间的审美创造是出于自然,顺理成章的,艺术成品就容易达到“妙造自然”的境界。大致说来,苏洵偏重于第一点,刘熙载偏重于二、三两点。严格地说,他们对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只是着眼于物理,对艺术成品则着眼于文理,因而他们的理论与反映论或“再现”说是有区别的。 ☚ 纡余委备 文以载道 ☛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见【文如风行水上,出于自然也】(726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