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词选 词选词总集。清张惠言编。二卷。共选录唐宋词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张氏选词以深美闳约为宗,重寄托,尚比兴,择取甚严。清代常州词派的创作受此集影响颇大。集后有《附录》,系张氏门人郑善长编,选录当时词人张惠言、李兆洛等十二人词作六十三首。后张氏外孙董毅编有《续词选》二卷,选录唐宋词五十二家一百二十二首,以救《词选》选择过严之失。二书均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57年将二书合印出版。 ☚ 清词综续编 宋四家词选 ☛ 词选 词选清张惠言编选。是书为作者于嘉庆二年(1797)在安徽歙县教书时所编,选录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其中唐词三家,二十首;五代词八家,二十六首;宋词三十三家,七十首。柳永、吴文英词均未入选,时人感到选词偏而且严。其后外孙董毅又编纂《续词选》二卷,附录一卷。续选五十二家,一百二十二首。其中姜夔七首,张炎二十三首,又不符合张氏原意。自朱彝尊推崇姜夔、张炎以来,词作偏重格律形式,题材狭窄,内容渐趋空虚。张氏欲挽“浙派”词风之流弊,乃强调词要有比兴寄托,注意词作内容的现实意义,并要求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词选》序),提高了词的地位。此选本体现了这个主张,所选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张孝祥、王沂孙等词作,对当时词坛和以后词风转变,影响颇大。书中所附解说,亦有独到之处,然对某些词的评说难免失之穿凿附会。如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说成是“感士不遇”,并认为下片“照花前后镜”四句,“即《离骚》初服之意”;对韦庄《菩萨蛮》认为都是“晚年留蜀后致思唐之意”的作品;皆主观臆说。编者又以《说文》“意内而言外谓之词”来解说“曲子词”,也不尽妥当。所选皆可读,然偶有失考,如把张炎《绿意》列为无名氏,即沿袭《词综》之误。陈匪石《声执》卷下称此选本“指发幽隐,在所加之注,虽有时不免穿凿,然较诸明人清初人之评点,陈义为高”。是书有道光十年(1830)刊本、有《四部备要》本。 ☚ 自怡轩词选 洛州唱和词 ☛ 词选 词选清郑善长编选。一卷。嘉庆二年(1797),张惠言、张琦兄弟开馆歙县金氏,相与讲论词学,倡导比兴寄托之说,并选刻成《词选》一编。张氏《词选》限于体例,只收录唐宋前贤,而不及同时之人。故郑善长又另编《词选》一种,专录常州派同人同调,都为一卷,附刻于张氏《词选》之后。全书计录嘉、道间词人十二家,词六十三首。卷首郑善长自序称:“《词选》刻既成,余谓张子:词学衰且数百年,今世作者,宁有其人耶?张子为言其友七人者,曰恽子居、丁若士、钱黄山、左仲甫、李申耆、陆祁生、黄仲则,各诵其词数章,曰:此几于古矣。……因比而录之,益以张子之词为九家,金子彦、朗甫者学于张子,为词有师法,又次录焉。呜呼,诸君子之于古也,则既不谬矣,余之所为,其不谬于诸君子否耶? 聊著数章,以自考焉。”据此序,可知是编选人选词主要出自张惠言兄弟,张氏盖借他人选词而立宗派门户,而成词人群体,提出“常州七友”之概念。十二家实可分为三个部分:张惠言、张琦二家为主盟者;黄景仁、左辅、恽敬、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七家籍里或阳湖,或武进,为“常州七友”;金应、金式玉、郑善长三家皆歙县人,为张氏弟子行。各家所录之词,少者仅一阕二阕,多者亦不过六阕七阕,与张氏《词选》简约精审、去取谨严的风格一致。有道光十年张琦刻本,附于张氏《词选》之后。同治年间又有重刊本。 ☚ 续词选 宋四家词选 ☛ 词选 词选近人胡适编选。六编。自序称该书体现了其“历史癖”的特点。胡氏将词史划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晚唐至元初(850—1250),是词之自然演变期;第二期元至明、清之际(1250—1650),为曲子时期;第三期清初至当代(1620—1900),为模仿填词时期。该书所选为第一期词史之面貌,共录唐五代至宋末元初词人三十九家,词三百五十首。第一编唐五代,十七家五十六首;第二编北宋,五家四十九首;第三编北宋,三家五十首;第四编北宋南渡,四家六十三首;第五编南宋,二家六十七首;第六编南宋,八家六十五首。胡适论词,有歌者之词、诗人之词与词匠之词的说法,自序称:“苏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倡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轩、后村,是诗人之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之词。”所选特重诗人之词,而轻歌者之词和词匠之词。选词在二十首以上者四家:辛弃疾四十六首,朱敦儒三十首,陆游二十一首,苏轼二十首,皆所谓诗人之词。选词十五首以上者绝大多数亦为诗人之词。该书选南渡词人向镐(丰之),称其词明白流畅,甚至纯用白话、土话作词,为历来选家从未注意者;又特别推尊朱敦儒,将之比作诗中陶潜;不选贺铸词;批评姜夔词因音节而牺牲内容,没有多少意义;皆为惊世骇俗之说,引起后人较大争议。民国以来迄今,选家有重内容轻形式、重民间轻文人两种偏见,追溯其源,实滥觞于胡适此书。卷中各词人列有小传和较长之评价文字,词下简注文法、方言诸事。初稿曾经顾颉刚校读,增补有部分注语。书后附胡适《词的起源》一文。于民国十五年(1926)付印。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举 ☛ 《词选》《词选》
唐宋词选集,清人张惠言编。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常州人。官至翰林院编修。是阳湖派古文和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对清中叶以后文学的发展,有广泛影响。著有《茗柯之集》、《茗柯词》等。《词选》2卷编选于嘉庆二年,选录唐、五代、宋词44家,116首。但未选柳永、吴文英,时论以为选录偏而且严。清代自朱彝尊编选《词综》推崇姜夔,开创浙派词以来,词作偏重格律形式,内容日渐空虚狭窄,毫无生气,张惠言欲挽浙派词风的流弊,强调词要有比兴寄托,注重词的现实意义,使“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之”(《词选序》)。《词选》所选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对当时词坛和以后词风者都有很大影响。《词选》中所附解说,发前人所未发,颇有独到之处。但有的地方未免穿凿附会,如以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感士不遇”等,未足服人。后张惠言的外孙董毅又编《续词选》3卷,续选52家122首,其中姜夔、张炎都选得很多,侧重于词的格律形式,颇悖于其外公之意。 《词选》有嘉庆初刻本,又有道光重刻本。《续词选》有道光刊本,又有《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将二书合为一书出版。 词选唐宋词选集。又名《宛邻词选》。二卷。清张惠言、张琦兄弟编。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先生。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祖辈世代习儒,作馆师度日。先后七试礼部不遇,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惠言工古文,是清代阳湖文派代表作家,有《茗柯文》;又深于经学,专治东汉虞翻《易》义,有《周易虞氏义》。又擅词,为常州派首领,有《茗柯词》。嘉庆二年(1797),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客居歙县金榜(檠斋,著名经学家)家课徒,授金氏子弟应珪、应珹填词,编《词选》一书。 《词选》选录唐宋四十四家词,凡一百十六首。其编选特色:一、门户森严,重婉约、雅正之作,轻豪放、俚俗之制。以温庭筠词为最高,录十八首,次为秦观、周邦彦等,苏、辛豪放词几乎弃置勿录,尤其贬斥柳永、黄庭坚词,一首不选。选词精严,但门墙过窄。二、重视词作的立意,对所选作品多作评笺,以探求比兴寄托的政治寓意。如评韦庄词,谓“此盖留蜀后寄意之作”(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江南即指蜀,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评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等三阕,谓“三词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评王沂孙词,谓“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等等。三、《词选》后有附录一卷,选张氏兄弟及常州籍当代词人词作,凡十二人、六十三首,系惠言弟子郑善长(抡元)据其授意编成,显示了常州派最初的作家群及其创作实绩。 《词选》前有张惠言自序一篇,是清代重要的词学论文,体现了常州派的基本词学主张。首先,他提出词体起源于诗,“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词应上接《风》《骚》,“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此论针对明以来词为“小道”、“卑体”的流行观念,力图推尊词体,是常州派的核心观点。其次,张惠言认为词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即所谓“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纠正了浙派“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朱彝尊《紫云词序》)的主张。其三,他又力倡“意内言外”之说,强调在词中运用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词的立意和政治讽谕性:“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另一方面,又符合创作中情、物感应的艺术规律:“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从而体现“低回要眇”的审美风格。这些观点,为常州派树起了一面具有特色的理论旗帜。然而,张惠言所论,多得力于他研究《易经》的观点和方法,尤其是《词选》中对前人词作的阐释,常常割裂整体形象,脱离创作背景,字笺句解、穿凿附会,王国维《人间词话》批评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确实深中其病。《词选》后有张氏弟子金应珪《词选后序》一篇,可与张惠言序参看。 《词选》初刻于歙县,影响不大;至道光十年(1830),“同志之乞是刻者踵相接,无以应之,乃校而重刻”(张琦《重刻词选原序》),流行已广,直至近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唐宋词选本。张惠言去世后,其外孙董毅(子远)编《续词选》,选唐宋五十二家词一百二十二首,其中姜夔七首,张炎多达二十三首,旨在补《词选》之抉择过严、门墙太高,但似与张氏选词标准不合。 有《宛邻书屋丛书》本、《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用《四部备要》据钱塘徐氏校本排印出版。 词选 词选胡适选注。民国16年(1927)商务印书馆初版(多次重印)。 ☚ 宋词三百首注析 词絜 ☛ 词选 词选孙人和编。民国间铅印中国大学讲义本。 ☚ 韦斋活叶词选 唐宋词选 ☛ 词选词总集。清张惠言(1761—1802)选。二卷。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少为词赋,尝拟司马相如、扬雄之文,及壮,又效韩愈、欧阳修。精于易学,著述甚多。嘉庆中以进士官编修卒。此编成于嘉庆二年。张氏借编辑选本体现自己词学主张,挽“浙江词派”之流弊。书中选录唐词人李白、温庭筠、无名氏三家,词作二十首;五代词人李璟、李煜、韦庄等八家,词作二十六首;宋词人三十三家,词作七十首。总四十四家,词作一百十六首。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却未能入选。张氏卒后,其外孙董毅又编《续词选》二卷,选入词人五十二家,词作一百二十二首。张氏选编宗旨在求词有比兴寄托,提高词的地位,与诗、骚并列。此编对当时词坛及以后词风影响很大,开创了“常州词派”。有道光刊本,《四部备要》本,一九八四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许白凤校点本,列入《百花洲文库》。 词选 词选唐宋词选集。又名《宛邻词选》。二卷。清张惠言、张琦兄弟编。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先生。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祖辈世代习儒,作馆师度日。先后七试礼部不遇,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惠言工古文,是清代阳湖文派代表作家,有《茗柯文》;又深于经学,专治东汉虞翻《易》义,有《周易虞氏义》。又擅词,为常州派首领,有《茗柯词》。嘉庆二年(1797),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客居歙县金榜(檠斋,著名经学家)家课徒,授金氏子弟应珪、应珹填词,编《词选》一书。 ☚ 樊川诗集注 惜抱轩全集 ☛ 词选清张惠言编。二卷。选录唐、五代、宋44家词114首。惠言为常州词派倡导人,论词主寄托,重比兴,反对雕琢,选择甚严。其门人郑善长又选当时作家12人、词63首为附录。他外孙董毅又续选唐、五代、宋词人52家、词122首,为《续词选》。有中华书局1957年据《四部备要》纸型重印本。 词选二卷。清张惠言 (1761—1802)、张琦(1764—1833) 选。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时习经学,十四岁即为童子师。嘉庆四年 (1799)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改翰林院编修。张琦,初名翊,字翰风,号宛邻,张惠言弟。嘉庆十八年 (1813)举人,历知章丘、馆谷等县。张惠言是嘉庆以后流行的常州词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词主张。他认为词非小道,上承风、骚,竭力提高词的文体地位,强调词作应富有内容,“意内而言外”,要体现“比兴寄托”,“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他提倡 “低回要眇”的词风,对转变词坛风气有着积极影响。其词评勇于立论,但疏于考史,好言词中有政治寄托,却又每每失之穿凿附会。其词作能实践其论词主张,陈廷焯称其词 “全自风骚变出”(《白雨斋词话》)。张琦工于诗词古文,尤精舆地之学,与其兄惠言齐名。著有 《宛邻诗文集》、《战国策释地》等。本编选录唐宋之词。唐三家二十首,五代八家二十六首、宋三十三家七十首,共词四十四家,一百一十六首。后有附录一卷,为张惠言弟子歙人郑善长录张氏友人并张氏兄弟词九家,门人词三家,共十二家六十三首。行世之后,读者病其选择太严,名篇秀句,尚有遗落。于是张惠言外孙董毅又续选唐词四家九首、五代词六家十三首、两宋词四十二家一百首,编为 《续词选》二卷,道光十年 (1830) 七月,张琦序而刊之。《词选》问世,谭献认为 “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陈廷焯认为:“张氏 《词选》,可称精当。识见之超,有过于竹垞十倍。古今选本,以此为最。但唐、五代、两宋词,仅取百十六首,未免太隘。”本书问世后,首持异议者为潘得舆。其 《叶生书略》曰:“张氏 《词选》,抗志希古,标高揭己,宏音雅调,多被排摈。五代北宋,有自昔传,非徒只句之警者,张氏亦多恝然置之。窃谓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不知唐五代为令曲,北宋则为慢词,迹变而神不变也。神之不存,迹将何属。若喻以盛唐之诗,则杜甫称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明其源于六朝。但言北宋而不知温韦,犹之言盛唐诗而不追踪于汉魏六朝,皆志本逐末之言,未可为典要。”总而论之,张氏矫枉过正,选择太苛,诚所不免。但虽未尽合,然诗无达诂,词亦宜然。见仁见智各有会心,未可是彼而非此。附录诸家,虽竹眠一阕,见讥于廷焯,然大体皆纯正。此书又名《茗柯词选》(张惠言词集名 《茗柯词》),《宛邻书屋词选》。(张琦号苑邻,有《宛邻文集》)。通行本有民国二十五年 (1936)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铅印本,1957年中华书局聚珍本等。 《词选》ci xuanAnthology of Lyrics→comp. 张惠言 (Zhang Huiyan),张琦(Zhang Q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