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法 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法颌骨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法,常应用于开放性和陈旧性错位的骨折。此法系采用不锈钢丝、银丝或铬制粗肠线,直接将骨折两端结扎固定在一起,以获得解剖复位。
克氏针骨内固定术 适宜于下颌体前部及颏部骨折,方法为先用手法复位,必要时或先作颌间金属丝结扎复位固定,保持良好正中咬合关系。在相当于下颌体的下1/3皮肤上,作一小切口,暴露骨面,然后用骨钻在下颌内外骨板之间沿下颌长轴钻入克氏针一根,克氏针以直径1.65mm或16号的为宜。钻入时,助手应固定颌骨,保持骨折段在正确位置上。钢针穿入固定后,如需于后期拆除,其末端可留置皮肤外约1.5cm,用碘仿纱条或自凝塑胶包绕。如果不需拆除时,则可在近骨面处剪去钢针末端,缝合切口。颏部骨折时,尚可用二根克氏针作交又固定,更为稳妥可靠(图2)。
切开复位用钢板作内固定 用于下颌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的病例。同第一法作切开暴露两断段,使之正确复位并保持良好咬合。而后在下颌缘上,断端的两侧,安置一条预先备妥的钴铬合金或钛合金的钢板,而后每端拧入两颗螺丝钉固位。钢板的厚度以1mm为宜,宽度以1cm为宜,骨螺丝钉的长度有1cm和1.5cm两种,前者用于下颌角部位的固定,后者用于颏部和下颌体部位的固定(图3)。
上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法 上颌骨开放性骨折,骨面多处暴露时,可在清创的同时进行骨折段复位固定。上颌骨骨折发生嵌入性或凹陷性骨折,手法不易复位,或陈旧性上颌骨骨折,骨折段已有纤维性愈合、不易用他法复位时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法。根据X线片,明确骨折线的部位,而后用亚甲蓝在皮肤表面上加以标志。宜在眶外侧缘至颧骨弓平面附近作一弧形切口,暴露皮下组织后改用血管镊作钝性分离直达骨面,这样可避免损伤面神经颞面支的颧支分支。切开眶骨额突部位的骨膜,暴露折断的骨面,伸入骨膜分离器撬动断裂下陷移位的上颌骨,使其向上复位,然后用骨钻在额突和眶外侧颧突上钻孔,穿入直径0.5mm的不锈钢丝作骨内固定,扭结的钢丝末端剪短后,弯屈成环形嵌入骨缝内,同法可在眶下缘、颧上颌缝处的皮肤上作沿皮纹的小切口,以及对侧相应部位作切口,暴露断端后钻孔作金属丝骨内固定 (图4)。
切开复位固定的优点是相对地恢复良好的解剖关系,避免制备石膏帽作颅颌固定及牙弓夹板颌间固定。骨内固定后能够开口进食,有利于术后护理。如果伤口不发生感染,则骨内结扎的钢丝可永久性遗留而不必拆除,只有在伤口发生感染、经久不愈合时才需拆除钢丝。但在拆除以前应保持伤口充分引流,或刮治瘘道,俟3~4周骨折愈合后再拔出钢丝。骨内切开复位固定,常不易获得如颌间牵引那样良好的咬合关系,因此在术中结扎骨内金属丝以前,必须先使上下颌咬合对位良好,而后再进行金属丝拧紧结扎固定。术后再用弹性吊颌帽辅助固位数日,以巩固咬合关系。 ☚ 颌骨骨折口外固定法 颌骨骨折的矫形治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