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本)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本)东晋。顾恺之(见《顾恺之女史箴图卷》条目)绘。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便是这样一件以各种手法揭示个人感情世界的艺术篇章。《洛神赋图》依据此赋而作,它表明,这一时期的绘画也开始突破上古神话、历史故事、道释人物等传统题材的束缚,正在开拓新的领域,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内容。《洛神赋》以优美的文辞、迷朔的情节,描述了一个人神相爱的动人故事。据说,曹植对他心目中的恋人——甄氏一片痴情,更为她受谗冤死的不幸命运痛悼不已。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由京师返回封地,途经洛水,便以甄氏比作传说中的洛神宓妃,作成此赋来纪念她。文章不仅笼罩着梦幻般的瑰丽色采,而且沉浸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之中,字里行间弥漫着缠绵、凄婉、哀怨、感伤的情调,这些特点都在《洛神赋图》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全图可依据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卷首,主仆一行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憩息林间。两个仆从放马冈阪,秣驷芝田。曹植带着众随从徘徊于洛水之滨,忽然曹植远远望见一位美丽的女神,时而攘腕采芝,时而飘翔空中,身姿曼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周围的红日、朝霞、惊鸿、游龙更衬托出女神的动人风采。曹植双手分开众人,怔怔地看着,心旌摇曳,意醉神迷。女神举扇胸前,伫足顾眄,默默含情,进止难期。作者出色地勾画出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心神相属,而又欲语无声的神态表情。画卷中段,宓妃升岸来会。众神灵左右杂环,“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场面欢腾,情绪热烈。男女恋人互诉衷曲于绿荫之下。然而终因人神殊道,分离在即,宓妃万般无奈,只得赠珠而别。此段末尾,一辆云车由六龙驱驾,宝座重伞,彩旗飞扬,“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两条巨大的文鱼腾跃左右,警护云车飞驰于云涛水浪之间。车中的洛神泪水涟涟,在喧闹的气氛中益发显得孤凄无助。画卷的后段描绘洛神既去,曹植乘船飞棹急追,追踪不得,又回到岸上,燃烛而待。他面色虔敬,表情专注,虽然愁绪满怀,但仍冀希望于万一。“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最后终于绝望,不得不就驾东归。一面行进,一面回首怅望,恋恋不舍。此图采用连续性画面的长卷式构图,赋文的内容通过主要人物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的方式依次展开,山石树木,行云流水既是人物的背景,又是分隔、联系各段画面的自然纽带。整个画卷气韵通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种叙事性绘画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我国北朝的石窟壁画中十分常见。此图用笔线条细劲,设色明丽,人物造型优美,表情生动传神,背景部分还处于“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拙朴衬饰阶段,山石树木只勾染而无皴擦,形态雷同,反映了早期绘画的特点。《洛神赋图》首先著录于《书画目录》、《画鉴》。现存四种宋人摹本,此图卷内钤<明昌>、<御府宝绘>二印,有元赵孟頫书写的赋文,曾藏于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乾隆题为“洛神赋第一卷”,为北宋早期摹本,比较接近六朝画风特点,保存也最为完整。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乾隆所题的“第二卷”本,另二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从画风看,应为南宋人所摹。 ☚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宋摹本) 顾恺之斫琴图卷(宋摹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