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音乐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yinyue meixue

美学的一个分支,与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等并列,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形象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的确定性,音乐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的起伏的复杂对立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而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音响的流动性和时间性,使得音乐能够很好地反映生活的复杂变化、发展过程和审美感受的丰富性。音乐美学着重研究音乐艺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运用音乐手段,以反映生活中的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情感、趣味、观点、理想),呈现为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发起听众美感,满足听众的各种审美要求,引导听众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音乐的主要内容,是作为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其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其他重要表现手段有和声、复调、管弦乐等。音乐是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

☚ 流派   古典音乐 ☛

音乐美学

艺术美学分支之一。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诸如音乐及音乐美的本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音乐的表现力与表现方法,音乐形象的特征等。着重研究如何在音乐艺术中按照美的规律反映生活,表达音乐家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中国和西方都有丰富的音乐理论遗产,可作为学科深入发展的借鉴和基础。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与舞蹈美学、绘画美学等并列,是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探索音乐艺术范围内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研究音乐审美活动中如何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和生产者(或创造者)对生活的审美情感,揭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音乐表现中的内在联系;从美学的高度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音乐激起听众美感的特有手段及其规律。根据文献记载,在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在外国从古希腊时期,就有了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近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是进入18世纪以后才开始建立的,到20世纪初,德国出版了第一本系统性的音乐美学著作《音乐美学要义》(1900)。现代一些国家还有积极研究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我国也陆续发表了一些探索建立音乐美学的论文。翻译出版了一些专著。

☚ 技术美学   绘画美学 ☛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艺术 (狭义的) 美学的一个分支。与美术美学、戏剧美学等并列。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着重研究音乐艺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运用音乐的艺术手段,表现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 (情感、趣味、观点、理想),间接反映生活审美属性,呈现为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起欣赏者的美感,满足各种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中国 《左传》 就有关于 “季札观乐”,“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九功之德皆可歌” 的记载,《国语》 有 “政象乐,乐从和”,“乐以风德”,“声一无听”,《尚书》 有 “诗言志,歌永言”,孔子有 “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墨子有 “非乐”,老子有 “五音有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庄子有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荀子有 “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耳辨音声清浊,……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等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最早的美学著作 《乐记》就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指出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音乐 “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其后,阮籍的 《乐论》,嵇康的 《声无哀乐话》,葛洪的 “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直到近代的乐论,曲论,都有很多音乐美学思想,值得整理和研究。
外国从古希腊起,就有毕达哥拉斯研究音乐的数的比例的和谐的理论,解释几个协和音程 (1:2是纯八度,2:3是纯五度,3:4是纯四度),后来狄迪摩斯 (生于公元前63年) 还研究了别的协和音程(4:3是协和大三度)。柏拉图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进人的灵魂,使之变得优美或丑恶。他按他的政治思想,提倡鼓舞斗志的乐曲,排斥悲哀的乐曲。亚里斯多德兼顾教育和娱乐,提倡 “高尚的享乐”。古印度把音乐的情感内容和虔诚的原教信仰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通神灵、祛病灾。阿拉伯音乐家济和雅伯 (死于845年) 说乌德琴的四条弦有四种心理气质,认为音乐有治病作用。
文艺复兴时,尼德兰乐派要求在人类的情绪中发现新的音乐的天赋创造力。18世纪末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中探索了饱满情感和高度合理相辅相成的审美理想。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要求音乐表现狂热情绪和文学意境,不惜削弱乐曲结构的严谨逻辑和理性因素。汉斯立克在 《论音乐的美》 中提出 “音乐就是音响运动的形式”,反对 “他律主义”,开创了 “自律主义” 音乐的美学流派。20世纪初,胡果·黎曼出版了第一本系统性的音乐美学著作 《音乐美学要义》 之后,又有莫斯的 《音乐哲学》 (1922),施密茨的《音乐美学》 (1925),安许茨的 《音乐美学概论》 (1930),这些音乐美学著作研究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力和表现方法,音乐美形成的法则,音乐能唤起联想的原因等问题。现代有些国家还研究了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关于听众欣赏心理的接受美学等。中国已译出奥地利汉斯立克的 《论音乐的美》、前苏联克列姆辽夫的 《音乐美学问题概论》、波兰丽莎的 《音乐美学问题》 等专著。近年来还发表了不少研究音乐美学的论文,对于探索建立音乐美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 外国音乐史   音乐形象 ☛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艺术(狭义的)美学的一个分支。与美术美学、戏剧美学等并列。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着重研究音乐艺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运用音乐的艺术手段,表现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情感、趣味、观点、理想),间接反映生活审美属性,呈现为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起欣赏者的美感,满足各种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中国《左传》就有关于“季札观乐”,“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九功之德皆可歌”的记载,《国语》有“政象乐,乐从和”,“乐以风德”,“声一无听”,《尚书》有“诗育志,歌永言”,孔子有“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墨子有“非乐”,老子有“五音有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庄子有“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荀子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耳辨音声清浊,……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等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最早的美学著作《乐记》就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指出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其后,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话》,葛洪的“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直到近代的乐论,曲论,都有很多音乐美学思想,值得整理和研究。
外国从古希腊起,就有毕达哥拉斯研究音乐的数的比例的和谐的理论,解释几个协和音程(1:2是纯八度,2:3是纯五度,3:4是纯四度),后来狄迪摩斯(生于公元前63年)还研究了别的协和音程(4:3是协和大三度)。柏拉图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进人的灵魂,使之变得优美或丑恶。他按他的政治思想,提倡鼓舞斗志的乐曲,排斥悲哀的乐曲。亚里斯多德兼顾教育和娱乐,提倡“高尚的享乐”。古印度把音乐的情感内容和虔诚的原教信仰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通神灵、祛病灾。阿拉伯音乐家济和雅伯 (死于845年)说乌德琴的四条弦有四种心理气质,认为音乐有治病作用。
文艺复兴时,尼德兰乐派要求在人类的情绪中发现新的音乐的天赋创造力。18世纪末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中探索了饱满情感和高度合理相辅相成的审美理想。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要求音乐表现狂热情绪和文学意境,不惜削弱乐曲结构的严谨逻辑和理性因素。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提出“音乐就是音响运动的形式”,反对“他律主义”,开创了“自律主义”音乐的美学流派。20世纪初,胡果·黎曼出版了第一本系统性的音乐美学著作《音乐美学要义》之后,又有莫斯的《音乐哲学》(1922),施密茨的《音乐美学》(1925),安许茨的《音乐美学概论》 (1930),这些音乐美学著作研究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力和表现方法,音乐美形成的法则,音乐能唤起联想的原因等问题。现代有些国家还研究了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关于听众欣赏心理的接受美学等。中国已译出奥地利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前苏联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概论》、波兰丽莎的《音乐美学问题》等专著。近年来还发表了不少研究音乐美学的论文,对于探索建立音乐美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 外国音乐史   音乐形象 ☛

音乐美学

musical aesthetic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