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滉五牛图卷
唐。韩滉绘。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韩休之子,曾任两浙节度使,德宗贞元初,任右丞相。死后封晋国公。政治上主张统一,亲自参预平定藩镇叛乱。生活俭朴,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精通音律,雅好文艺,能书善画。书学张旭,绘画以农家风情为主,尤长于画牛,有时也表现宫廷贵族的生活。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韩滉视绘画为“非急务”之事,“故自晦不传于人”,今存较为可信的作品只有此图。图中画有五条魁梧健壮的耕牛,等距分布,各自独立成章,颜色分为黄色、酱色、紫花几种,姿态不一,神情各异,有的在灌木丛中低头蹭痒,有的仰着头缓步前行,有的伫足鸣叫,有的回首顾望,或活泼,或憨实,或沉稳,目光传神,颇有个性。背景简洁,除一株灌木外别无他物。牛的轮廓以多变的粗笔勾描,充分展现了牛体各部位的肌骨筋脉以及表皮厚重柔韧的质感,紧紧抓住了牛强健、多力而又行动迟缓的特征,真实生动,风格浑朴。无作者款印。此图曾入南宋内府,钤〈绍兴〉、〈睿思东阁〉等印,本幅及后幅上有赵孟頫、孙克表、项元汴等14家题记。清乾隆时入内廷,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图遭劫,辗转出国,后由政府购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