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女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女真nǚ zhēn女道士。韦渠牟《步虚词》之十二:道学已通神,香花会女真。薛能《子夜》:此日相逢眉翠尽,女真行李乞斋粮。 女真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满族的祖先。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契丹人称之为女真,受辽统治。926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生女真”。北宋初期,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首领乌古迺始建官属,成为辽朝属国。12世纪初,完颜部阿骨打起兵反辽,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1115~1234年),成为与宋对峙的中国北部重要的封建王朝。金建国后,借用契丹字母创制女真文字,与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金朝不断迁猛安谋克于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加速其封建化。留居原地的女真人,仍以渔猎为生,社会发展缓慢。元代,在黑龙江依兰一带设桃温等五个军民万户府,在黑龙江下游及黑龙江以北设水达达路及征东元帅府,管辖女真人。明代,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建州女真分布在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明中央政府在女真住地设置384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先后在广宁、开源、抚顺、清河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为明廷内官,1411~1433年,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并于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和1433年(明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建州、海西两部生产力发展,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建州,兼并海西,征服东海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 女真nǚzhēn我国古代民族,是满族的祖先。 女真 42.女真(p730.2)释文有句作:“受明·奴儿幹部司管辖。”—→都。 ☚ 夷庚 女儿经 ☛ 女真东北古族名。又作朱理真、虑真或朱先、诸申等,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而改作女直。出自靺鞨,唐末五代之际始见于史。辽天显元年(926)渤海灭亡后,女真逐渐兴起,一些部落南迁,分布的地域扩大。辽代女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系辽籍的熟女真和非系辽籍的生女真。其中包括众多的部落或部族。尽管诸部社会发展不平衡,但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即以生女真而言,其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渐知烧炭炼铁;经济生活不再偏重渔猎和采集,而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所谓“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土产名马,畜多牛羊;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居有屋室,且利用火坑取暖,等等。辽中叶后,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乌古乃(1021—1074)即着手统一生女真诸部,被各部推为都勃极烈,并任辽生女真节度使之职。至盈歌(金穆宗)为都勃极烈、生女真节度使时,已基本上统一了生女真诸部。辽末,完颜阿骨打继为生女真首领,于1114年起兵反辽,次年建立全国。女真族就成为金王朝的统治民族。随着金朝努力的扩大,大批女真人南迁中原,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逐渐与汉族融合。而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其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元代,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主要分布于图们江、绥芬河、牡丹江流域和松花江中下游,属开原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初,女真归附。明设羁縻卫所治之,又置奴儿于都司。至明中叶,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其社会发展仍不平衡,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较先进。明末,建州女真兴起,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并建立了后金政权。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改“诸申(女真)”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并建立了清王朝。 女真见“满族”。 女真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亦作”女直”。渊源于唐代的黑水靺鞨,五代时改称女真。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从事渔业,兼事少量农业。辽代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部。北宋初,生女真完颜部迁到阿什河流域定居。北宋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利用“猛安谋克”组织形式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1119年,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制借用契丹字母的女真文。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对峙,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地区置于其管制下。1234年,被蒙古所灭。这一时期,大部分南迁的女真人与汉族逐渐融合。元代,东北地区先进部分已被汉化。其余部分在明代又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女真,属辽东奴儿干等指挥使司管辖。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儿哈赤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统一各部。1616年建大金国(后金国)。1626年,皇太极即位。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名为清,是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女真各族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女真亦称“女直”。俗称“女质”。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拙尔察歹”,即满语之“珠申”。中国古族名。源于唐代黑水靺鞨, 五代(907—960)始称女真,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主要从事渔猎,有少量农业,并养猪。农产品有粟、麦等。社会上出现贫富差别,开始使用奴隶。辽时被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部分。北宋初,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由部长绥可率领,徙按出虎水畔(今阿什河流域)定居。十一世纪中期景祖乌古迺时,输入铁器,掌握炼铁技术, 生产力迅速提高。北宋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利用“猛安谋克”的组织形式,统一女真各部,于宋政和五年(1115), 建立金政权。宣和元年(1119), 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七年与北宋联合灭辽。金天会五年(1127),推翻北宋政权。天德五年(1153)迁都燕京(今北京)。辖境北至外兴安岭上的火鲁火瞳谋克,东临海,西以“界壕”与蒙古为邻,南达淮河,与南宋并立。从此,大批汉人迁徙东北地区,女真人则陆续迁居中原,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共同斗争中,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部分发展较慢。南宋端平元年(1234)金政权被蒙古所灭。元时,东北地区女真人中先进部分,多数归辽阳等路管辖,逐渐汉化。其余归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管辖, 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元初置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邻、孛苦江五个万户府,后设征东元帅府(今黑龙江入海处)、阿速古儿千户所(乌苏里江流域)、鲸海千户所(今滨海地区)等进行管辖。明代,被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廷设辽东、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直属中央)等指挥使司及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 管理女真地区。并在抚顺、宽奠(今辽宁宽甸)等地开设“马市”,以便女真各部互市。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用“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大金国”(后金国), 称汗。女真各部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女真民族名,满族的先世。又写作女直。满语注音为“朱先”,诸如与虑真、朱里真、珠尔真、诸申、朱里扯特、拙儿察反、主儿扯惕、主儿彻惕等称,均属一音之转。世居松花江之东。唐贞观中,靺鞨来朝,女真之名始见于史。辽天显元年(926)灭渤海后,女真逐渐强盛,并分迁于各地。自此有曷苏馆女真 (今辽宁省金县、复县等地)、南女真(今辽阳南)、北女真(今辽宁省东北部)、奥衍女真(今呼和浩特附近)、乙典女真(今辽宁省彰武县境内)、鸭绿江女真(今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女真(今吉林延边)、顺化国女真(今吉林省辉发河流域)、黄龙府女真(今吉林省农安)、生女真 (今阿什河流域)、濒海女真(今苏联滨海地区),此外还有回跋、铁骊、兀惹、五国部等。辽末,以完颜部为核心,建立金国,之后灭辽和北宋,占据北部中国,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金时,女真人大批迁于中原,逐步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者,元时,属开元路、水达达路等管辖;明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中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分。明末,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形成满族,并建立了后金政权。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禁称“诸申”,规定一律用满洲原名,女真终于名副其实被废除。 女真人 (武士石刻) 女真 090 女真中国东北古代民族。由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发展而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译称,如虑真、朱里真、诸申等,女直为避辽讳而改。唐末至五代史籍始有女真与中原或邻族关系之记载。其直接先人为黑水靺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天显元年(926)灭渤海,将汉化程度较高的女真人随渤海人一同南迁于辽东半岛至西喇木伦河一带,编入辽籍,称之为“熟女真”。而将留居故地及所役属的汉化程度较低的黑水靺鞨人,称之为“生女真”。居住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的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完颜阿骨打(1068—1123)于1115年建立金朝。至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东海 (野人)女真三大部。万历11年(1583)努尔哈赤用武力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以后又陆续统一海西、野人女真各部。万历44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称汗建国,沿用“金”国之号,建元天命,割据辽东,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天命11年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汗位,于天聪9年(1635)改族名诸申(女真另一译称)为满洲。天聪10年(1636)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进入山海关,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统三年(1911)被辛亥革命推翻。 ☚ 高句丽 库页 ☛ 女真 女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其先世属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东濒海,南接高丽。女真的汉名为“朱里真”,有时也写作 “虑真”。辽时为避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或写作“女质”。唐贞观年间 (627~649年),“靺鞨来朝,太宗问其风俗,因言及女真之事,自是中国始闻其名,契丹目之曰虑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曾在黑水靺鞨分布的地区设置黑水州都督,任命其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并置长吏监之。粟末靺鞨建立渤海政权后,黑水靺鞨隶属于渤海国。辽灭渤海国之后,黑水靺鞨改隶于辽。自此,靺鞨之名被女真所代替。为了削弱和控制女真,契丹将女真族中一部分部落迁置在辽阳之南,编入辽政府的户籍内,直接进行统治。这些人由于受汉人和契丹人的封建文化影响比较深,被称为“熟女真”。留居在粟末江(今松花江)之北、宁江州 (今吉林扶余县境)之东,计有十余万户,未被编入辽朝户籍的,称为“生女真”。完颜部是生女真中最强大的一部。他们定居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在黑龙江阿城县东)的附近各地,逐渐摆脱了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处生活,且已能烧炭炼铁。至11世纪乌古迺为部落酋长时,已逐渐形成以完颜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女真族的氏族组织为猛安谋克。猛安即部落,谋克即氏族。随着女真社会生产的发展,猛安谋克逐步由氏族血缘组织扩展为地域性的军事组织,进而成了发动掠夺战争的重要军事工具。阿骨打继任为完颜部的首领后,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曰“金”,年号“收国”,都于会宁府。金于1127年攻进宋都汴京,灭北宋,进而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金朝将大批女真人迁入中原,使之与汉人杂居,接受中原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与文化,渐被汉人同化。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人,有的还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以渔猎或狩猎为生。明初,东北地区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明政府在女真设置卫所,总领于奴儿干都司。卫所的长官,均由女真人担任。明万历十一年 (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不久又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及野人女真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即汗位,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后金迁都沈阳。次年,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即汗位。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称皇帝,改国号为 “大清”,改族名为“满洲”,从此,女真族名为“满洲”所代替,其余女真各部则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出现。女真族对开发中国东北地区的辽阔国土、创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巩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金代所制成的女真大字、女真小字虽至明中叶后废弃不用,但在此之前曾被用来翻译汉文书籍,这对女真的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 ☚ 契丹 满洲 ☛ 女真又作“女直”。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起源于黑水靺鞨。10世纪初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从事农牧业。后以完颜部为核心发展,1115年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政权。一部分入中原定居,后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部分于17世纪初由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主要组成部分。 女真nü zhenNüzhen,ancestors of the Manchus 女真nü zhenancestors of the Manchus 女真五代至明末民族名。一作女直、女质、虑真。源于黑水靺鞨,发展中有部分渤海、契丹、蒙古等族人加入。唐初,靺鞨诸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盛,后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为共役属。五代时阿保机灭渤海,黑水靺鞨转附契丹,称女真。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又讹为女质。10世纪初,分布在今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从事渔猎,习养猪等家畜。南部女真人已有农业,产粟、麦等。辽主阿保机虑其“为患”,施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编入辽朝户籍,称为曷苏馆(女真语,“藩离”,即屏障、拱卫、门墙的意思;或称熟女真),从此遂有熟女真、生女真、回霸、东海女真等别称。辽朝在女真各部住地分别设大王府、王府,以其首领为大王、王,分管其民。北宋初,生女真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在首领绥可领导下,迁居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什河)一带,营建庐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其首领乌古迺又从邻国输入铁器,提高社会生产力,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北宋末(12世纪初),生女真不堪契丹贵族压榨,在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辽,统一女真各部,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大金国奴隶制政权,定朝仪,创制女真文字。其弟吴乞买继位,联北宋灭辽,复推翻北宋。共传9世,历120年。辖境东临海,西接蒙古、西夏,南达淮河中流与秦岭,北至外兴安岭。迁居中原的女真人,与汉人杂居共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封建制。约在金世宗时(1161—1189年在位),民族特色已基本消失,金亡后,成为元代“汉人”的一部分。留居东北故地者,社会发展较慢,特别是居于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一带者,仍处在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元代,属水达达路管辖,尚无市井城廓,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元末明初,散居今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者,开始南迁,至明中叶逐渐定居下来。明人按其住地和社会发展状况,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下又各有若干部落。明朝在女真分布区内置都指挥使司、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军政事务。明末,各部互争雄长,努尔哈赤起而统一各部,其绝大多数遂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未加入满族共同体的,逐渐有了黑斤(今赫哲)、索伦(今鄂温克)、鄂伦春等新的族称。 女真又作“女直”。古代东北民族。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始称女真,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从事渔猎,有少量农业,并养猪。以后分为生女真、熟女真、黄头女真三部。北宋初,生女真徙今阿什河流域定居。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于宋政和五年(1115)建立金政权。后联北宋灭辽。金天会五年(1127),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与南宋并立。女真人陆续迁居中原,渐与汉族融合。元时东北部分女真渐汉化。对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女真设万户府、千户所等进行管辖。明代,被分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明廷设指挥使司管理女真。并设马市,与女真各部互市。明末建州女真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女真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 女真古族名。又称朱理真,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称“女直”。源自上古时期的肃慎。隋唐时,肃慎的一部分成为黑水靺鞨,居白山、黑水间。五代时始称女真。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海。以渔猎为生, 已知养猪,兼农业,农产品有粟、麦等。辽灭渤海国后,女真被分为生、熟两部。北宋末,阿骨打统一生女真各部,建立金,统治区北至外兴安岭的火鲁火疃谋克。其后,金相继灭辽和北宋,女真人大批迁徙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东北的女真。在元代,由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代,这部分女真又被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部。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