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青霉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青霉素qīngméisù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抗生素。 青霉素qīng méi sù一种抗生素。1947年《科学画报》第十三卷第一期:“自青霉提炼成功之日,化学家即有人工合成的尝试,无奈青霉素的分子复杂而不稳定,合成至感困难。”1948年5月1日《医药学》复刊版第二卷第一期:“每日肌肉注射青霉素三十万单位继续五日。移植术完毕之次日,病人即可起床。”◇盘尼西林、般尼西林、配尼西林、配尼西灵,这些词均为英语penicillin之音译。 青霉素苄青霉素,苄西林天然青霉素。水溶液pH5.5~6.5较稳定,游离酸的pKa为2.8。肌内注射600 mg钠盐(100万IU),于15~30 min达峰值,血浆药物浓度为12 μg(20IU)/mL。T1/2为0.5 h。成人每次80万IU,每日2~4次。静脉给药每日剂量400万~1000万IU,最多可达每日2000万IU,分次给予。将1次剂量溶于50~100 mL0.9%氯化钠液或注射用水中滴注。儿童肌注每日2.5万~5万IU/kg,分3~4次。静脉给药,每日5万~20万IU/kg,分2~4次。注射用青霉素钠:0.24 g(40万IU)、0.48 g(80万IU)、0.6 g(100万IU)。注射用青霉素钾:0.25g (40万IU)。 青霉素 青霉素qingmeisu即盘尼西林。一种抗菌素。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以6-氨基青霉烷酸分子为基础的一组相关的化合物。青霉素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用作消炎剂,尤以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所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过去有些不治之症如肺炎,青霉素则是最有效的药物,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青霉素的应用,人们常以此为标志,誉为人类寿命的第2次革命,它把人的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5岁。青霉素首先是由英国细菌学家A. 弗莱明(A. Fleming)于1929年从点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获得的。现代生产的青霉素主要是从产黄青霉 (P·chrysogenum) 的突变体制备的。不过,有人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故在注射针剂前都要进行皮试。 ☚ 黄曲霉毒素 地衣门 ☛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um; penicillin G系由青霉菌等的分泌物中分离而得的一种抗生素。为无色或微黄的结晶或粉末,是一种有机酸,能和金属结合成盐,临床上常用其钠盐和钾盐。钠、钾盐青霉素有吸湿性,均能溶于水,故保存时应防潮湿;遇热、氧化剂可分解;遇酸、碱、重金属、青霉素酶、羟胺可失去抑菌力;其水溶液易水解失效;应现用现配。本品以青霉素钠为标准,其0.65μg为1个国际单位,即1mg=1 670单位,临床应用的钠、钾盐青霉素均有40万单位、80万单位、100万单位瓶装粉针剂。青霉素自194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至今仍为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抗菌谱为:对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及革兰阳性球菌中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阳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等,气性坏疽梭菌,放线菌等均有作用。临床上用于上述病原菌引起的菌血症、败血症、丹毒、肺炎、脓胸、各种急性感染、流脑、钩端螺旋体病、梅毒、淋病等。用药途径为肌注和静滴,肌注每次40~80万单位,1日2~4次;静滴1日200~1 000万单位。应用前需作过敏试验,阴性方可注射。本品可发生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与局部刺激反应等,需注意。 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英文penicillin的音译)。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素。品种较多,以青霉素G性质稳定,最为常用。临床上使用的为其钾盐或钠盐,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抗菌谱特点: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阴性球菌和各种螺旋体都有杀灭作用。用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感染性心膜炎、疖、痈、脓肿、脓胸、梅毒等疾病。使用不当易产生耐药性。毒性很低,最常见的有过敏反应,用前须做皮肤试验。青霉素G的衍生物苄星青霉素G和普鲁卡因青霉素G均为长效制剂。 青霉素penicill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