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霍集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霍集占?—1759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幼子,俗称“小和卓”。初,与其父、兄同被准噶尔部囚禁在伊犁。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伊犁,获释,令统领伊犁维吾尔族民众。次年,潜回南疆,与其兄纠合发动叛乱,杀清军副都统等百余人,史称“大小和卓叛乱”。二十三年(1758),清军进军南疆平叛。大小和卓失败后逃奔至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擒杀。 霍集占?—1759即“小和卓木”。又名和加集汗。与兄“大和卓木”(即波罗泥都)皆为叶尔羌、喀什噶尔地区封建主玛木特之子。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准噶尔汗国在北疆重建,并再次征服南疆,俘其父玛木特,囚于伊犁地牢中,与波罗尼都一样,生于狱中。玛木特在狱中死后,仍被拘禁。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准噶尔之乱,后被释放,返回南疆, 统一“回部”。但他却企图自立政权。二十二年, 自称“巴图鲁汗”,举兵叛清。二十四年,在清军平叛、统一南疆时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境),被当地首领所杀。 霍集占 178 霍集占?—1759又名和加集汗,与其兄“大和卓木”波罗泥都均为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封建主玛罕木特之子。玛罕木特在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时被俘,囚于伊犁。霍集占与其兄均生于狱中,其父死,仍被囚。乾隆20年(1755)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释放了霍集占回南疆。霍集占于乾隆22年(1757) 自立政权,号称“巴图鲁汗”,举兵叛乱。乾隆24年清出兵平叛统一南疆,霍集占逃往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所杀。 ☚ 阿睦尔撒纳 香妃 ☛ 霍集占 霍集占?—公元1759年喀什噶尔的维吾尔贵族,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的次子,博罗泥都的弟弟,博罗泥都被俗称为“大和卓”,相对而言,他被俗称为“小和卓”。聪明强健,生性好斗。18世纪初,其父因反抗准噶尔部的压迫,被策妄阿喇布坦押解伊犁,始则监禁于地牢中,后虽释放出来,但却软禁于伊犁,让他带领部属(即所谓的“塔兰奇人”)为准噶尔贵族耕种,他即生于这一时期。长大以后,同父兄一起受到监视和欺压。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至博尔塔拉,他与兄长率领属民30余人,翻越天山的险要果子沟,投奔清军大营,并且自愿充当向导,带领清军攻入伊犁。事后,乾隆皇帝令他暂时统领伊犁的“塔兰奇人”(原为准噶尔贵族种地的维吾尔族),等待其兄招抚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之后,让他们一同进京陛见。次年,阿睦尔撒纳叛乱,他忘恩负义,助纣为虐,与阿睦尔撒纳合兵,攻杀驻守伊犁的清军将士500余人。清军西征阿睦尔撒纳,他即潜回南疆,怂恿其兄共同杀死前去招抚的清军副都统阿敏道及其随从100余人,发动叛乱,自称“巴图尔汗”,史称“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军西征,他败退至叶尔羌城,曾与其兄合兵,围困清军于黑水(今莎车东北的喀喇乌苏河)旁,长达半年之久。次年清军大队到来,他与兄长分守叶尔羌和喀什噶尔,战败后西逃至巴达克山,为当地统治者苏尔坦沙所擒杀,将其首级献给清军。 ☚ 博罗泥都 霍集斯 ☛ 霍集占?—1759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号小和卓木。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玛罕木特次子。出生于伊犁。康熙三十九年(1700,一说1715),父为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所败,与父、兄※布拉呢敦俱被准噶尔拘囚于伊犁阿巴噶斯、哈丹鄂拓克。乾隆二十年(1755),归附清军。次年,乘阿睦尔撒纳叛乱之机,纠众潜归南疆,煽惑布拉呢敦反清,杀清副都统阿敏道,潜称“巴图尔汗”。史称“大小和卓之乱”。二十三年(1758),率兵据守库车,抵御清靖逆将军雅尔哈善军。势蹙,夜窜阿克苏、乌什,均遭拒。复逃叶尔羌(今莎车)。寻,偕兄布拉呢敦围困清定边将军兆惠于喀喇乌苏(黑水)。后为定边右副将军富德、巴里坤办事大臣阿里衮援军所败。二十四年(1759)夏,弃叶尔羌,遁逃霍斯库鲁克山(意为双耳山),据险设守。复败,又相继窜逃帕米尔阿尔楚尔岭、伊西洱库尔淖尔(叶什勒池)。再败,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七月二十八日,于巴达克山为该部所杀。 霍集占见“小和卓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