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一二年生 > 零餘子 零餘子 língyúzǐ 亦稱“山藥豆”、“珠芽”。生于山藥藤之葉腋,為鳞莖狀或塊莖狀之肉質芽。珠芽落地,即發育新株。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零餘子》:“〔集解〕時珍曰: 此即山藥藤上所結子也。長圓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勝於山藥,美於芋子,霜後收子,墜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零余子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薯蓣果。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珠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或野生。甘,温。入肾经。补肾虚,强腰脚。治遗精,小便频数。煎服: 15~30g。本品含山药素 (Batatasin)Ⅰ~Ⅴ。可调节植物生长。 零余子air yam薯蓣科中许多植物秋季在叶腋形成的气生块茎。可食用或作繁殖材料。用零余子繁殖比用块茎顶芽繁殖系数高,并可防止退化。但生长速度较慢,3年才能获得正常大小的产品。 零余子líng yú zǐ《本草纲目》菜部第27卷零余子(3)。药名。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叶腋间之珠芽。 【别名】署预子(《本草拾遗》),薯蓣果(《江西草药》)。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功用主治】《本草拾遗》:“主补虚,强腰脚。晒干功用强于薯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钱至一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