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胡琴

胡琴

❶拉弦乐器。其名称最早见于宋沈括所作《凯歌·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梦溪笔谈·卷五》)。元时已得到较广泛应用。其形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元史·礼乐志》)”。后世的形制是以竹为筒蒙以蛇皮,上设琴杆,杆末穿横孔,贯以二轴,自轴至筒,张二弦,以竹弓张马尾纳二弦间,摩擦发音。明末后,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
❷唐宋时期,对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器,如琵琶、忽雷、箜篌等,统称胡琴。

☚ 奚琴   品 ☛

胡琴húqín

弦乐器,演奏时,弓弦在两根琴弦之间拉动发出声音。有二胡、京胡等。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彈拉諸器 > 胡琴2
胡琴2  húqín

拉絃樂器。此專稱約自宋始,指以馬尾弓夾絃擦之奏音者,或謂爲奚琴之改制發展。元明以來,廣泛用於戲曲伴奏與民間器樂合奏。形制繁多,通常爲琴桿上部設置木軫,下部琴筒,線蟒蛇皮或薄木板作共鳴膜,膜上置馬,自軫至琴筒底張二絃。《清朝續文獻通考·樂七》録載二例,其二爲“竹柄,椰槽,面桐。通長三尺零七分二厘,柄長二尺七寸八分四厘,槽八分四厘,高二寸一分六厘。木端二寸八分八厘,穿孔扣絃。曲首長五寸五分六厘八毫,下際安山口,鑿孔通後,兩軸綰絃,長三寸。槽面正中設柱,山口至柱二尺零三分五厘二毫。竹弓,繫馬尾八十一莖,長八寸六分四厘,軋之。”其一則:刳木爲體,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銳,冒以革,有脊棱。腹末槽外安木如簪頭,以扣絃。龍首後鑿空納絃,二軸。槽面闊虞設柱。以木幹繫馬尾軋之。清·青心才人《金雲翹》第一回:“翠翹尤喜音律,最癖胡琴。”清·潘際雲《花鼓戲》詩:“臺高八尺燈四圍,胡琴一響心乍開。”

胡琴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彈拉諸器 > 胡琴1
胡琴1  húqín

此稱於宋代之前泛指胡地與傳入中原之少數民族撥絃樂器,範圍甚廣,包括琵琶、大小忽雷、火不思、五絃等,沿用至清。約自宋始,亦稱指夾絃拉奏之樂器,如二胡、四胡、京胡、板胡等,爲其通名。唐·段安節《樂府雜録·琵琶》:“文宗朝,有内人鄭中丞善胡琴,内庫有二琵琶,號‘大小忽雷’,鄭嘗彈小忽雷。”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唐·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詩:“胡琴錚鏦指撥剌,吳娃美麗眉眼長。”宋·曾鞏《明妃曲》之二:“直欲論情通漢地,獨能將恨寄胡琴。”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王保義女〕性聰敏,善彈琵琶,因夢異人,頻授樂曲……所傳曲有道調宫、玉宸宫……凡二百以上曲。所異者,徵調中有《湘妃怨》、《哭顏回》。常時胡琴不彈徵調也。”元·楊維楨《張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爲第二絃子,在北爲今名,亦古月琴之遺制也。”《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

弦鼗

胡琴

古代泛指自域外传入的弦乐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琵琶与羌笛。”

弦乐器

弦乐器

弦(弦子;弦乐;弦徽;丝弦) 筝笆 玉柱 鸣弹
美称弦乐器:龙丝
弦乐器和管乐器:弦吹 弦管
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美称: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竹管弦 丝竹筦弦
古弦乐器:筑(击~;铅筑) 忽雷 箜篌号钟 递钟 滥胁
楚地所制的弦乐器:楚弦
弦乐器上的轴:弦轸 弦柱 关钮
银质或银色的古筝弦柱:银雁
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雁柱
玉制的弦柱:玉柱
拉弦乐器:胡(胡琴;二胡;京~;南~;板~;高~;坠~) 提琴(中提琴) 火不思 和必斯
装饰华丽的筝、瑟一类的乐器:锦丝

☚ 乐器   弹拨乐器 ☛

胡琴

❶回族民间乐器之一。形式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弦用马尾制作。元朝宫廷宴乐之器,渐为中国主要民族乐器之一。
❷见“马头琴”。

胡琴

❶唐宋时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族拨弦乐器的统称。如琵琶、忽雷等。
❷拉弦乐器。最早载于宋沈括 《梦溪笔谈·凯歌》:“马尾胡琴随汉车”。元时用于宴乐。《元史·礼乐志》载:“胡琴, 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或四, 从木轸到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玛架弦, 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为现代民族乐队中常乐器。

胡琴

蒙古族弦乐器。满族崛起之初,皇太极率兵征服蒙古族察哈尔部获之。琴身、弓杆为木质或竹质,杆上端饰龙头,方柄,龙头下山口纳二弦于槽内,弦为马尾制成。音箱为倒梯形或半梨形。演奏时,左手持琴杆,音箱置双腿间,右手持弓拉奏。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中之蒙古乐曲及番部乐。

胡琴

胡琴

❶唐宋史籍所载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乐器,通称胡琴。如琵琶、五弦、月琴、箜篌等。
❷拉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都可称为胡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自作《凯歌》: “马尾胡琴髓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可证马尾胡琴的存在。《元史·礼乐志》: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与今胡琴稍有差异。唐时奚琴不用马尾弓,而用竹片磨擦发音,沿之宋代称为稽琴。以后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可能融为一体。

☚ 轧筝   西沙充—西沙勒 ☛
胡琴

胡琴

❶唐宋史籍所载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乐器,通称胡琴。如琵琶、五弦、月琴、箜篌等。
❷拉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都可称为胡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自作《凯歌》: “马尾胡琴髓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可证马尾胡琴的存在。《元史·礼乐志》: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与今胡琴稍有差异。唐时奚琴不用马尾弓,而用竹片磨擦发音,沿之宋代称为稽琴。以后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可能融为一体。

☚ 轧筝   西沙充—西沙勒 ☛
胡琴

胡琴

中国古代弦乐器。可分为泛称与专称两种。泛称者,中国古代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琴类乐器(如琵琶、三弦、火不思等) 的总称。专称者,始于元代,宫廷宴乐中用之。用形与 “火不思” 相似,琴首雕有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之以发声。南方又称为 “第二弦子”。教坊乐工多精于此艺。至明代,四夷乐舞用之。清代除胡琴外,另有一种 “番部胡琴”,其琴筒为椰壳,琴杆为竹棍,琴弓亦以竹杆系马尾,其功効,则与 “胡琴”、“奚琴” 等大同小异。此后,胡琴功能不断改进,种类增多。今日常见者,又可根据其形制及功用的不同,分为二胡、 京胡、极胡、 粤胡等不同类型的胡琴。

☚ 简子   锁呐 ☛

胡琴

唐宋时原指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琵琶、忽雷等拨弦乐器,宋以后指拉弦乐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种类。

胡琴hu qin

【音乐】general term for certain two-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s,such as erhu,jinhu,etc.

胡琴

huqin (Chinese violin)


胡琴

huqin,general term for certain two-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s;Chinese viol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