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胡瑗993—1059

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和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体”是封建道德的准则,“用”即准则的应用,开宋代理学之先声。讲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当时有明令以其教授方法为太学法。他很强调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曾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著作有《论语说》等。

胡瑗(993—1059)

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字翼之,学者称安定先生。唐兵部尚书胡询裔孙,程颐师。布衣。与孙复、石介于泰山栖真观求学十年,并称三先生。景祐二年(1035 年)范仲淹聘为苏州学教授,创学规,苏学为诸郡倡。次年超拜秘书省校书郎。历任丹州、密州、保宁军推官,出掌湖州府学。学主明体达用,创苏湖教学法,所订学规颁为太学令。召为诸王宫学教授,因病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皇祐二年(1050 年)起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进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嘉祐元年(1056 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管勾太学。授太常博士。致仕,卒于杭州,追谥文昭。颛意经学,兼通律吕之法,以硕学大儒为范仲淹誉为苏湖领袖。与阮逸合撰《皇祐新乐图记》。著有《尚书全解》《春秋要义》《武学规矩》《资圣集》《周易口义》《安定易传》《学政条约》《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等。

胡瑗

 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以经术教授吴中。景祐初,朝庭更定雅乐,经范仲淹推荐,白衣对于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共同校订钟律。授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他为丹州推官。又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教学有法,从学者颇众。庆历中建太学,曾去湖州取其教学法为太学法。皇祐中,更铸太常钟磬,召还典作乐事,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所典乐成,迁大理寺丞。嘉祐初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主持太学。后因疾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其学强调“明体达用”,注重封建道德的体用结合。反对功利,强调义理。尤重“洒扫应对进退”的古礼,影响后世理学家拘泥于礼节。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作用,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论语学》)主张分科而教:“与石介、孙复并称为“宋初三先生”。著有《论语说》、《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等书。

胡瑗993—1059

北宋初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曾聘为苏州府学教授,后又作湖州教授。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寿丞、国子监直讲等。以太常博士致仕。所代表的学派为安定学派。和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之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开伊洛之先”(《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卒,谥文昭。明嘉靖九年(1531),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他精通儒家经术,讲“明体达用之学”(《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认为儒家的“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同上书),而儒家的诗文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将“体”、“文”加以应用和付诸实行,可以安民治国,这就是“用”,因此,他强调封建道德的体用结合。在性与命、性与情问题上,他说:“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愚、鲁、辟、喭,皆道其所短而使修之者。”(《论语说·愚、鲁、辟、喭》)认为人性是天命的体现,人性本善。但对个人来说,性也有愚、鲁、辟、喭等不足之处,所以要加强修养,完善人性。他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认为恶出于欲,欲来自情,“盖情有正与不正,若欲亦有正与不正,德有凶有吉,道有君子有小人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他的这些思想,开了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胡瑷是北宋初期的大教育家。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创立了分科施教的苏湖教法,被定为太学法。他“及既教授,夙夜勤瘁,二十多年”(《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见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宋史·胡瑗传》)。由于他有良好的师德和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先后从学者数千人,许多学生都成了当时的著名人物,程颐也出其门下。胡瑗的著作有: 《周易口义》12卷、 《洪范口义》2卷,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胡瑗

北宋教育家。生卒年代为993~1059年。

胡瑗

050 胡瑗993—1059

宋代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世居陕西安定,人称安定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刻苦自学。13岁读完五经,才智超群。青年后,专心就学,苦度十载,成一代人师,世称“三先生”。景祐二年(1035)受范仲淹之聘为苏州州学教授,后为滕宗谅延聘为湖州州学教授。教学中,大胆改革,创“分斋教学法”。庆历间为太学令;皇祐四年(1052)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教授于太学。嘉祐元年(1056)升任太子中允,并充天章阁侍讲。嘉祐四年因病东归,当年6月6日逝世于杭州。他一生未进科场,献身教育,学风扎实,注重实践。参见19080“胡瑗教学法”。

☚ 韩愈   张载 ☛

胡瑗993—1059

中国北宋教育家。一生专心致志于学术和教育工作。曾任苏州湖州两地州学教授,名盛一时,重视培养人才,实行分斋教学,设经义和治事两专业。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关心学生健康,注重实地考察,重视群居讲习和分组讨论,创“苏湖教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胡瑗

胡瑗993—1059

中国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郡如皋县人。原籍陕西安定堡,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讲学处称安定书院。20岁起北上泰山,同孙复(992—1057年)、石介(1005—1045年)一起读书,专心致志,各有成就。学者称“三先生”,而以胡瑗的学生最盛。苦读10年后,胡瑗南归,私设讲坛,传授经学。从43岁起,先后在苏州郡学和湖州州学,坚持教育工作20多年。44岁时,曾到开封参与更定雅乐,研究钟律,制成钟磬等乐器,一度充任秘书省校书郎。晚年曾任国子监直讲和主持太学,他为苏学所订学规,成为当时各地郡学榜样。在湖州任教时,远道来求学者常有几百人。宋朝政府对于他在苏、湖两学的教育成就很重视,曾派人考察总结,撰为《学政条约》一卷,作为指导各地教育参考。胡瑗儒学思想核心是“明体用之学”。他认为“圣人之道”有体、用、文等三方面:“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封建体制是体,“诗书史传子集”等经典著作是文;用是把这些道理付诸实践,福国利民。学校就是要向学生传授“明体达用”之学。国家选拔和培养的人才,如果不以体用为本,而专讲究声律浮华的词藻为应付科举考试作准备,一定会败坏世风民俗。为了培养“明体达用”人才,胡瑗很重视因材施教,创立了著名的“苏湖教法”,即分斋教法,把学校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两部分。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儒家经典的经义。治事斋也叫治道斋,对学习研究治道的学生,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律等等,一人各治一事和兼治一事,或专或兼,教师可因学生所专进行教学。他主持太学时,对于专攻经学,钻研军事、爱好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及重视节操义气的学业,要求他们分别群居讲习。胡瑗常召集学生议论学生,加以辅导。他这种“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关于封建礼教的实施,胡瑗强调“以身先之”。他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做到以礼始教,以礼始学,要求师生友爱相处,亲如父子兄弟。胡瑗也很重视文娱体育。他告诫学生食后不可伏案久坐,以免妨碍血气流通;要求学生通过习射、投壶,开展游艺活动。每逢公私考试结束,总要司仪人员带领学生聚会,唱诗奏乐,夜晚才散。他还主张学生要走出书斋,游历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扩大见闻。胡瑗一生著作不少,有由门人编录的《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说》;有他同阮逸合著的《皇祜新乐图记》;还有丁宝书辑的《安定言行录》。其他著作如《尚书全书》《春秋意义》《中庸义》《景祜乐府奏议》《皇祜乐府奏议》等,都已散失。《学政条约》和《武学规矩》两部教育专著,也都失传。

☚ 城市教育工作会议   胡瑗泰山读书 ☛

胡瑗993—1059

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 人。世称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和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尝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其讲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当时有明令以其教授方法为太学法。著有 《论语说》、《春秋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