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隐逸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隐逸派 隐逸派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诗歌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30年代发展到全盛。代表人物有蒙塔莱 (1896—1981)、夸齐莫多 (1901—1968)、翁加雷蒂( 1888—1970)、萨巴 (1883—1957)、卢齐 (1914—) 等。该派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认为诗人的使命不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是表现人的生存本身,主张远离严酷的现实斗争,寻求个性的真实,把握自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该派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描绘片断的自然场景,表现诗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内心的微妙情绪变化,揭示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注重新奇大胆的想象,借助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构造艺术形象,传达出丰富、细微的心灵世界; 追求语言的音乐感,舍弃其日常的约定含义,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能有效地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该派创作在诗歌艺术创新方面有一定贡献,但由于内容空虚,过分追求形式,往往流于纤巧和晦涩。代表作品有蒙塔莱的诗集《乌贼骨》,夸齐莫多的诗集《水与土》等。他们两人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迷惘的一代 苏联作家协会 ☛ 隐逸派 隐逸派西方现代诗歌流派。20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诗坛,30年代趋至顶峰。其诗歌理论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此派诗人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独裁政权及其专横的意识形态,既充满强烈反抗情绪,又颇感悲观失望、苦闷彷徨。故而在创作上主张避开严酷的社会现实,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绪及瞬间感受。所作诗歌多为自由体,常采用非逻辑的结构,高度主观的语言,一些诗全不讲句法,不用标点,有些诗则具有音乐韵味。因喜用隐喻和意象暗示主题、塑造形象、传达感情,故诗意往往晦涩深奥。代表诗人与诗歌有翁加雷蒂的《时代的感情》、蒙塔莱的《乌贼骨》、夸西莫多的《水和土》等。 ☚ 微暗派 新现实主义 ☛ 隐逸派 隐逸派L'ermetismo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意大利形成的诗歌流派,后遍及整个西方。它在创作方法上和诗歌理论上受法国象征主义和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他们的创作逃避现实,表现人的存在的自身价值,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抒发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奥秘情绪、展示人生的孤独、忧郁及生活的邪恶。但实际上他们与现实世界并没有隔绝,作品里自然流露着对战后意大利独裁统治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不满,但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情绪。因此,在作品中不时地流露出悲观与失望的心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派诗人参加了抵抗运动,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反法西斯主义及爱国主义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创新,见长于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隐逸派代表诗人有蒙塔莱、夸西莫多和翁加雷蒂等。 ☚ 皮兰德娄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