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甗沈阳新乐遗址上层出土。通高45、口径35厘米,火度较高,夹砂红陶,略呈黄白色,敞口深腹,唇外侈,束腰。其上部为盆状,腹壁外饰一对桥状耳与一对瘤状耳。腰部附加一周扁平状素面泥条。下部为鬲足状,呈椭圆形乳袋体,底部足尖为实体,作蒸煮食物的烹饪炊具。现藏于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参见 “新乐遗址”、“新乐文化”。 
陶甗 陶甗炊器。相当于近现代的蒸锅。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于黄河流域,流行至春秋战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址中,常常可以见到甗的碎片。完整器在枝江赫家洼子和宜昌西陵峡地区见到过。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细腰连为一体,并相通,可另置箅。器表饰绳纹。在鄂东南流行一种带流甗,具有地域特征。在沮漳河以东的纪南城等战国遗址中陶甗基本不见,只在望山1号墓等个别战国墓中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