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陇头歌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见《乐府诗集》卷二五。共三首:“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一作“看”)秦川,心肝断绝。”这三首歌词与《陇头流水歌辞》极为近似,尤其是第一首,除第二句一作“山下”,一作“西下”,只一字之差,其馀完全相同。“流离”,淋漓。言陇头流水四溢注下,淋漓酣畅。“欣城”,地名,未详。“秦川”,指关中,即从陇山到函谷关一带地方。三首所表现的是一位飘零者在攀登以险峻著称的陇头时的过程。第一首自伤自嗟,孤寂难挨。第二首侧重写艰难程度,路长天寒,连舌都不敢伸出。第三首则写心理感受:心肝断绝。 ☚ 幽州马客吟歌辞 木兰诗 ☛ 陇头歌辞北朝乐府
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古时为出征士卒经行之地。《三秦记》曰:“其坂九回(曲折),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馀家,清水四注下。”《乐府诗集》中凡以“陇头”、“陇上”、“陇西”为题者,皆写征战、征夫情事。故此三诗当是度陇赴边的征夫吟唱的歌谣。 第一首以“陇头流水”兴起,陇头流水的形态据《三秦记》说是由泉水溢出,无固定沟壑,故四面淋漓而下,没有一定的归向。诗以水流的无定,引起流浪人飘泊天涯之感。此诗重在视觉形象联想。 第二首“朝发”“暮宿”概言经过,然后形容陇头严寒,突发奇语,所谓舌卷入喉,也就是说话舌头不灵活、搅不转的意思,诗人有《陇头水》道“雪冻弓弦断”,也算善于形容,然未如此语及切肤之痛,非亲历身受而善于形容者不能道。此诗重在自体感觉的表述。 第三首以隆冬流不畅的水声象人的哭声,语语沉痛。此诗重在听觉形象的联想。三诗各极其妙。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属乐府《梁鼓角横吹曲》。北朝社会经常发生战争,整个北朝历史,可以说几乎与战争相始终。在战争的同时,就要发生野蛮掠夺人口现象。这样,就有一批劳苦百姓被迫离开故土,转徙他乡。他们自然无比愤慨,同时也产生一种绝望的悲哀之情。这三首诗就是表现这样一种流亡在外,思念家乡的悲苦心情的。 第一首写由于目睹陇山流水,而联想到自己飘泊不定的处境。陇头,即陇山,亦名为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 也。”由此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陇头流水,流离山下”的诗意。流离,犹“淋漓”,陇山之流水,淋漓四下,汇聚在山间。就是这种高山流水的自然现象,却引起了这位羁旅异乡之人的无限愁绪。百川归大海,陇头之水的日夜流淌必有归宿,自己羁旅他乡,却无有归期。这怎能不使他愁绪满怀!“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可以说是这位流离之人极为凄苦的内心独白。他遭难流离,孑身一人,飘然于旷野,充分地流露出了他那绝望的悲哀与愤激。此诗虽然只是四句十六字,却将异乡游子触景生情,睹物伤怀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了,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游子正飘然旷野,凄苦无依。诗篇虽短,读之使人哀不尽哀。 第二首诗极为形象地描写出陇头的酷寒,以及飘泊此处的游子所遭受的苦难。“朝发欣城,暮宿陇头。”“欣城”为何处,地点无考。从“朝发”与“暮宿”来看,这位游子所遭受的飘泊之苦,已是可想而知了。羁旅之辛劳,忍饥挨饿之苦,一起向他袭来,可谓是艰辛备尝。这怎不令人惨惨心悲!但游子所遭受的苦难不止于此,于是诗篇又接着写道:“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这真是雪上加霜!本来已是饥饿备尝,疲惫不堪的游子,此时又要遭受寒冷的威胁。那陇头天气酷寒,冷得使人都不能说话,舌头快卷缩到喉咙里去了。一个被迫转徙的游子,单衣薄衫,怎能忍受住这种酷寒!羁旅异乡的游子的这种遭遇,怎能不使我们产生共鸣!这首小诗,用极平常之语写出,却产生了意味蕴藉的艺术效果,那行役、卷舌之苦,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第三首诗是借陇头流水幽咽的声音,衬托游子无比思念家乡的痛苦感情。同一景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触与联想。陇头流水,对于这位羁旅之人来说则是引发他无穷悲感之物。正当游子沉浸在无比深沉的痛苦之中,再听到陇头流水,更增加了悲苦之意。“陇头流水,鸣声幽咽”,这可以说是游子内心悲苦心绪的写照。那陇头山之流水,四下淋漓,发出的声响如幽鸣低泣之声。此二句使人顿生悲感,胸臆郁塞。这前二句是为后二句作铺垫,在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之后,接着推出后二句,点出悲哀的缘由:“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这是个富庶之地。游子遥望富饶的家乡——关中平原,再对比自己所在的“寒不能语”的陇西之地,想到自己孑身一人,飘然旷野的处境,怎能不发出 “心肝断绝”之感叹!这最后采用直抒其情的手法,更增加了这首诗的悲凉色调。使我们感觉到游子在遭受了种种苦难之后,遥望自己的故土,再也不可遏制的情感,如同开闸之水一样,喷泻出来,其思乡断肠之貌,鲜明活现。 这三首诗,既有独立的艺术构思,又是一幅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每一首都没有离开哀、苦这个主旋律。阅读之后,足以使人产生共鸣!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得好: 《陇头歌辞》“真情实景,最是动人。梁陈以还,陇头之作甚多,皆不及此。脚酸舌卷,行役之苦,心肝断绝,思乡之情,然终不以此,歔欷欲泣,故自尔悲壮。” 《陇头歌辞》《陇头歌辞》
其一 陇头流水①,流离山下②。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③,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④。遥望秦川⑤,心肝断绝。 【注释】 ①陇头: 指陇山的顶上。陇山,又叫陇坂、陇坻、陇首,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沿伸于陕甘边界。②流离: 山水淋漓四下的样子。③欣城:未详。④幽咽:低微断续的流水声。⑤秦川:指陇山以东的关中平原,在今陕西省中部。 【赏析】 《陇头歌辞》属《梁鼓角横吹曲》,亦有人认为是汉魏旧辞。共三首,既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可看作是组歌。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北齐、北周,北方一直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广大人民或因服役远征,或因战祸破坏,或因被迫迁徙,纷纷背井离乡,流亡失散,饱经丧乱之苦。于是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折杨柳枝歌》),那些抒写羁旅行役内容的民歌,便成为北朝乐府中最为撼人心魄的部分之一。这三首《陇头歌辞》在反映漂泊流浪者的痛苦上,尤其写得悲切动人。 第一首主要写游子飘泊旷野的凄苦。这个流浪者远离故乡,来到荒寂的西北高原,呈现在面前的景象十分壮奇:“陇头流水,流离山下。”陇山山势高峻盘曲,顶上有流水,据《三秦记》记载: “其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 ‘陇头水’也。”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陇头水四散流淌山下的情景。眼前景色使歌者自然地产生了联想: “念我一身,飘然旷野。” 在他看来,这陇头流水淋漓四下的情况与自己远离故土四处飘荡的遭遇极为相似,所以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感念个人孑然一身,飘游到这空旷荒凉的山野中来的苦楚。两句诗八个字,可谓一字一泪,写得异常凄恻悲凉。 描写漂泊之地的苦寒是第二首的主要内容。“朝发欣城,暮写陇头。”“欣城” 在什么地方,现在不详,但由 “朝发”与 “暮宿”来看,游子走了一整天才走到,可见欣城离陇头一定不近。在如此之长的旅途上跋涉,加上沿途荒凉,地势屈曲,其艰苦的情形完全可以想见。而到了陇头住宿下来后又感到异常地冷: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天冷得不能张口说话,舌头快要卷缩到喉咙里去了。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是通过典型感受来写严寒的,如杜甫的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此处写寒冷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杜诗是写实,而这首民歌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事实上舌头不会冻得卷缩到喉咙里去,但唯其这样写,更显得寒冷感受的强烈,表现出民歌善于运用夸张的特点。这种符合艺术真实的夸张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生动而具独创性的,既形象地写出了漂泊地的酷寒天气,又淋漓地抒发了游子的痛苦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他的悲凄之泪和着卷缩的舌头一起咽到了喉下。这样的写法,非漂游在荒寒陇头的流浪者不能道,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人艺术效果。 第三首着重写游子思乡深情。开头两句与第一首一样,也是写景,并且仍然是写 “陇头流水”,相异之处是第一首写目见,描绘的是流水的视觉形象,此首是写耳闻,刻画流水的听觉形象。以 “鸣声幽咽” 来描写“陇头流水”,不仅生动而确切地揭示了流水声响的特点,而且带有漂泊者凄苦的感情色彩。陇头流水声传入耳中,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勾引起流浪者郁积于胸的悲愁,成为触发他思乡之情的催化剂。于是,感情的闸门被冲开,一发而不可收拾,凝铸成后面两句诗: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秦川是游子的故乡,那里原为富庶繁华之地,在频繁的战争中迭遭破坏,人民被迫弃乡流离。所以当他登上陇头,置身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时,不觉神驰万里而要遥望秦川了。想到自己离故乡是那么遥远,并且随着不定的飘游,将越走越远,或许再无还归之日,感到心肝都快要破碎断裂了。这里并没有重墨浓彩地加以铺叙渲染,只是勾勒了 “遥望秦川”的动人画面并用了带有夸张色彩的“心肝断绝”四个表情字眼,就把漂泊者思乡的痛苦深切传神地写出来了。 这三首抒写漂泊者悲苦与思乡之情的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怀乡的诗与宋词中描写 “游宦成羁旅”的词作相比,有同有异。同的是,它们都往往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以环境气氛烘托离愁乡思,富有意境美。所不同的是,这些民歌是时代动乱、人民遭难的产物,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开阔旷放的意境,刚健质朴的语言,率直而又略带蕴藉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雄悲凉的民歌风格;句式为四言,整齐简洁,短促有力,富于节奏感和均衡感,较好地表现了愁思悲慨,在《诗经》四言诗与曹操四言乐府之后,使四言诗又一次放出了异采。 《陇头歌辞》对后代影响深远。“心悲异方乐,断肠陇头歌” (王褒《渡河北》)。陇头流水成了后来诗人抒写漂泊者羁旅之慨和思乡之愁的习用题材与典故了。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本属魏、晋乐府民歌,又名《陇头流水歌辞》,《乐府诗集》归之为《梁鼓角横吹曲》。诗共三首,写游子漂流在外的艰苦生活和思恋故乡的痛苦心情。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以陇头之水在山涧汇聚,引发出异乡羁旅的游子感伤之情,描画出游子睹物伤情的漂泊画面。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诗叙述了羁旅跋涉之苦,饥饿疲惫之状,形象地展现出游子在严寒季节,奔走于高山旷野之间的辛劳艰难情景。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又回到陇头流水中,回首远望富庶的故乡,直抒游子思乡的凄零、悲凉的强烈情感。三首诗各具内容又相互关联,把一个孑然一身、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悲伤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 平关中 庞娥亲传 ☛ 陇头歌辞 陇头歌辞本属魏、晋乐府民歌,又名《陇头流水歌辞》,《乐府诗集》归之为《梁鼓角横吹曲》。诗共三首,写游子漂流在外的艰苦生活和思恋故乡的痛苦心情。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以陇头之水在山涧汇聚,引发出异乡羁旅的游子感伤之情,描画出游子睹物伤情的漂泊画面。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诗叙述了羁旅跋涉之苦,饥饿疲惫之状,形象地展现出游子在严寒季节,奔走于高山旷野之间的辛劳艰难情景。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又回到陇头流水中,回首远望富庶的故乡,直抒游子思乡的凄零、悲凉的强烈情感。三首诗各具内容又相互关联,把一个孑然一身、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悲伤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 平关中 庞娥亲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