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更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更泄

病证名。即肾泄。《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详各该条。

五更泄

又名肾泄、鸡鸣泄。即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要腹泄。主要原因是肾阳不足。

五更泄

病名。又称“晨泄”、“肾泄”。指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呜即泻,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景岳全书·泄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以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治宜温肾健脾止泄。

五更泄五更洩wǔ gèng xiè

又名肾泄,鸡鸣泄。指每天早上天未亮时的腹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肾泄,即五更泄,又名灌泄。”

五更泄wǔgēngxiè

病症名。见《寿世保元·泄泻》。又名晨泄、攘泄。指黎明前作泄。多因肾虚所致, 故一般认为五更泄即肾泄。详见肾泄条。五更泄也有因食积、酒积、肝火等原因所致者。食积五更泄泻, 症见黎明前腹中攻痛欲泻, 泻后疼痛稍减, 脉沉滑, 宜加减保和丸。酒积五更泄泻, 症见黎明前腹痛欲泻, 泻下黄沫, 小便赤色, 或如米泔, 脉洪数或弦数, 宜川连枳壳汤。肝火五更泄泻, 症见胸胁常痛, 痛连小腹, 少寐, 每至黎明前则左下腹痛, 欲登厕, 一泻即止, 脉多弦数, 宜龙胆泻肝汤、左金丸等。

五更泄

五更泄

五更泄,是指经久难愈的五更黎明时的泄泻病证。临床特点是每于黎明之时,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止。五更泄之称,见《寿世保元》。《症因脉治》称五更泄泻。《张氏医通》称五更泻。《不居集》称五更溏泄。
五更泄的发生,多由于肾虚闭藏失职所致,亦可因于肝火、肝气乘脾或酒积、寒积、食积等所致。五更泄一般可分为肾虚五更泄、肝火五更泄。治疗当分清虚实,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火偏旺者,宜清泄肝火。另外还有酒积五更泄、食积五更泄、寒积五更泄,分别参见“食泻”及“寒泻”条。
(1)肾虚五更泄: 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称肾虚泄。《丹溪心法》称脾肾泻。《医学入门》称瀼泻。《症因脉治》称肾虚五更泄泻。《杂病源流犀烛》称肾泄、瀼泄。《罗氏会约医镜》称大瘕泄。《医学从众录》称脾肾泄。《药症宜忌》称大泻泄。症见天明前后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止,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苔白,舌淡,脉沉细无力。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运失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黎明即泄。《症因脉治·泄泻论》:“肾虚泻之因,真阳不足,肾经虚寒,火不能生土,肾主闭藏,肾虚则封闭之令不行,肾主五更,至此时则发泻也。”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如滑泄不止者,可加桃花汤以温涩止泻。如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加党参、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阳。《罗氏会约医镜》:“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时……治宜补火,尤要于补气。若大便欲出而痛者,是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痛,是宜补肾。”
另外,由于肾阴不足导致的泄泻,称为肾泻。《医宗粹言》:“元阴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泻。其状则水谷不分,至圊即去,足胫冷。少腹下重,但去常度,昼夜或一二次,与他证之泻不同,盖元阴之气衰弱,不能健运其水谷故也。”治宜滋补肾阴,健脾固涩,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芡实、莲肉等。
(2)肝火五更泄: 见《症因脉治》。症见胸胁痞闷,或胁肋作痛,烦躁不安,夜不成寐,每至五更腹痛便泄,一泄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是由于郁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施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作而泻作。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等。
此外,肝气乘脾也可产生五更泄。《张聿青医案》:“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也。”治宜抑木扶土。用痛泻要方或与温肾固涩之品同用。(参见“肝泄”条)。

☚ 五泄   遗矢 ☛

五更泄wǔ gēng xiè

morning diarrhea;diarrhea before daw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