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更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更转

五更转

李玉 《清忠谱》



全曲十二句:3,3,5。7,4,4。3,3,3。7,4,4。此曲早见于《张协状元》第三十五出,《荆钗记·大逼》、《白兔记·挨磨》、《拜月亭·天凑姻缘》、《杀狗记·旅店借居》皆用之,《白兔记·保禳》、《琵琶记·感格坟成》并用以组成集曲。第五、十两个七字句,可破为四字五字两句,或将句中第三、四两字叠用,如《浣纱记·被围》、《玉簪记·擢第》。〔五更转〕常叠用二支或四支成套,《娇红记·愧别》叠用六支;或与他曲随机联用,单用一支者较少见。一名〔五更传〕。以〔五更转〕为主的集曲有〔五更香〕(《白兔记·保禳》原名〔五更转犯〕)、〔五更歌〕,见《南词简谱》。《琵琶记·感格坟成》所题〔五更转〕三支,是以〔香遍满〕犯〔五更转〕集曲〔香遍五更〕之误题。
☚ 琐窗郎   柰子花 ☛

五更转

 

 一更初,自恨长养枉身躯。耶娘小来不教授,如今争识文与书。
 二更深,孝经一卷不曾寻。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三更半,到处被他笔头算。纵然身达得官职,公事文书争处断。
 四更长,昼夜常如面向墙。男儿到此屈折地,悔不孝经读一行。
 五更晓,作人已来都未了。东西南北被驱使,恰如盲人不见道。


 这是一套劝人读书识字的歌谣。
 “一更初”表达未能从小就读书识字的悔恨情绪。“自恨长养枉身躯”,抒发自怨自艾之情,大意说,自己恨自己,白白长了这么高的身材,内瓤里却空空的,不识文字。因为爸爸妈妈从小未教自己读书识字,又不让自己上学,长大以后怎能识文断字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争”字。此字在唐代俚曲以及宋词中多作 “怎”字用,本组诗中的两个 “争”字也都是 “怎”的意思,不可不察。
 “二更深”继续咏叹不识字的苦恼。“孝经一卷不曾寻”,极言从未读过书之意。《孝经》为当时儿童启蒙识字读物之一,是儿童刚入学时的必读之书。这样的书竟连一卷也未读过,足以表现其从未接触过书本。下句中的“之乎者也”为古书中最常见最简单的文字,连这些字“都不识”,表明其一个字也不认识。煞尾句则是对这种状况的无限怨恨和怅叹。“如今嗟叹始悲吟”,语意非常沉痛,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成人无文悔已迟”的情味。仔细体味,乃是人生灵魂深处的一种哀叹。人生天地间只有一次,已经长大成人时却胸无点墨,一旦觉醒,悔之何及!故 “始悲吟”三字情味悠长,值得玩索。本首诗虽短,但内容结构亦值得注意。首句起兴,第二句说一书未读,第三句说一字未识,尾句悔恨叹息,内容充实而感情深婉。
 “三更半”一首抒发不识字所带来的苦恼。“到处被他笔头算”,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到处是欺谩诈骗的丑恶现实。“笔头算”的含义较宽泛,既涉及司法文书即打官司的讼词,又包含人们之间经济往来的各种契约文书。俗语说:“私凭文书官凭印”,私人之间一旦发生资产经济纠纷,则一定要以文书契约之类的东西为根据。因此,如果一个字不认识,主动权则全在他人手中,就会被奸诈之徒在笔头上算计,结果是有苦难言,更令人愤恨感伤。文吏们在笔头上害人,尤为可畏。张说诗中说: “正色临厅事,疑词定笔端。”刘禹锡诗说:“言下辨曲直,笔端破交争。”都从侧面反映出文书断在笔端的情况。细味本首,其重点倾述的还是在后者,即文书契约方面的受骗上当。“纵然身达得官职,公事文书争断处”,是假设之辞,并非已经当官,而是说不识字根本没有当官之可能,尤见不识字误人之深。
 “四更长”一首化用古语表现不识字的精神苦闷。“昼夜常如面向墙”,即古语 “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之意。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学习,就没有知识见闻,那么就好像面朝墙壁站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对一切世事人生都浑浑噩噩,稀里湖涂。后两句意思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到了这种屈辱困窘的地步,真后悔当初没有读书啊! “屈折地”指人生屈辱受挫,即处于卑贱苦役之中的意思。
 “五更晓”一首进一步申说不识字的苦恼。“作人已来都未了”,语感也很沉痛。“了”为“了然”,清楚之意。“未了”指什么事也不清楚,不明白。所以,终生都被他人驱使,东西南北到处奔波劳碌。就好像瞎子看不见道路一样,一辈子都在黑暗中生活。此句呼应“昼夜常如面向墙”一语,两者意义相同。
 全组歌辞的内容很统一,其主旋律是吟咏没有文化不识字的精神苦闷,充满了悔恨懊恼的情绪。实质是劝说人们要抓紧时间读书识字,不要成为目不识丁的文盲。如果读书年龄一过,真的成为文盲的话,就会被人 “笔头算”,就会“如面向墙”,就会“东西南北被驱使”,苦果累累,不堪忍受,终身都要处在卑贱、贫穷、痛苦之中。这种认识是很可贵的。因为歌辞中提倡读书识字的目的不仅仅是摆脱贫贱,而重点则在于使自己摆脱愚昧,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与自身,从而成为一个文化人。这种认识永远都是正确的,至今依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本组歌辞语言通俗生动,语气是一位过来人倾述自己的人生经验,用自己“不识字”带来的各种苦况说明识字的重要性,用事实说明道理,仿佛在现身说法,形象鲜明,道理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古代民歌《五更转》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五更转

 

 一更初夜坐调琴,欲奏相思伤妾心。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
 君自去来经几春,不传书信绝知闻。愿妾变作天边雁,万里悲鸣寻访君。
 二更孤帐理秦筝,若个絃中无怨声。忽忆狂夫镇沙漠,遣妾烦怨双泪盈。
 当本只言今载归,谁知一别音信稀。贱妾犹自姮娥月,一片贞心独守空闺。


 这是一组表现征妇怨情的民歌。据任半塘先生说,这类民歌“显皆开天间之 《征妇怨》”( 《敦煌歌辞总编》下册,第1249页)。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开边拓土的战争很频繁,人们崇尚军功,许多人主动从军,以求立功边塞,旷女怨妇必然很多,故反映这种生活的民歌民谣亦必然要多。从诗中内容来看,怨而不伤,其丈夫所去之处多在塞外,也正是开天年间之情景,“开天间”的说法可信。题为《五更转》,每更两首诗,共应十首,但只存七首,且除这四首和三更第二篇即第六首完整外,其余皆残缺。第六首之情调与此四首均不融贯,或者是伪作窜入者,故略而不选。
 第一首诗描写少妇深闺相思的情景。她静夜独坐,正在调理琴弦想要演奏相思的乐曲,但又恐怕这样做会引起无尽的忧伤,故犹豫徘徊。那么,她到底为何如此呢?后两句才坦露胸襟,这就是她常常怨恨丈夫轻薄,轻易便离家远行,而且一去之后便数年不归,把妻子抛在家中独守空床。“每”是常常的意思。“狂夫”是女子对丈夫的昵称,唐代民间歌谣中多见此语。“一过”是一去的意思。
 第二首意义上承第一首而来,可看作是前首诗意的延伸,依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述说幽怨:你离家已经数年,但至今一点消息也没有。我真想能变成高飞云际的鸿雁,悲鸣着到万里以外去寻找夫君。后两句的设想之辞表现出这位思妇对爱情的无比忠贞与执著。
 “二更孤帐理秦筝”一诗内容上与第一首相近,意义上更进一层。“理”,演奏,“若个”,哪一个。本诗意谓,二更天时我独自坐在床帐中演奏古筝,哪一个音符中没有幽怨之情?一想到丈夫在塞外荒漠中镇守边陲,就使我无限哀愁而泪眼盈盈。
 第四首内容上紧承第三首,意谓当时原本说今年回来,可直到现在也没有音信。我的心好像那清澈晶莹的月光一样,柔情不断,心志忠贞,渴盼着你归来的佳音。
 四首诗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两组,每更一组,意脉上前后连贯,但由于每四句各自为韵,故以四句为一首,这是很明显的。全诗语言通俗流畅,意义浅近直白,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演唱。“边雁”和“姮娥月”的比拟虽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但用得贴切生动,加强了表达效果。

五更转

这也是唐代曲艺的常用曲调,现存唐五代作品共十二组、七十四首。它同《十二时》有很多共同之处:一、它也兼用于演说佛教教义、儒家教义和故事说唱。用于故事说唱时,它的伎艺性质属“唱词文”。二、它也是定格联章的作品,往往五首成组,以“一更初”、“二更深”、“三更满”、“四更长”、“五更晓”等五更名目领起各首,确定韵脚。三、它也以“三七七七”为主要辞式。四、它也产生在南朝,在隋代经过改制,由民间歌曲而具备了太乐新声的身份。但它的曲调似乎比《十二时》更优美。它在盛唐太乐署曲目中出现过四次:太常梨园别教院所教法曲乐章;太乐署供奉曲林钟商调;太乐署供奉曲中吕商调;太乐署供奉曲南吕商调。可见它是一个经常演奉的曲调。
《五更转》拥有许多富于故事性的作品,例如敦煌写本斯1497所载“曲子喜秋天”五首,这一组《五更转》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女子在七夕乞巧时的情态;又如敦煌写本伯3605等卷所载的“太子入山修道赞”十五首和伯2483等卷所载的“叙太子成佛”五首,叙述了悉达太子修道成佛的故事。此外,《五更转》还有一些宣传禅宗南宗的作品,表明它曾用为禅师的唱道之词。

五更转

五更转

敦煌联章歌辞的一种。它以夜间五个更次为时间顺序,分别作歌,互相关联。它基本上由五章组成,每章可以是一首,也可以是几首。“转”为递转之意,由一更转二更、转三更、四更,乃至五更。敦煌发现的〔五更转〕约有50个写本,主要有《叹五更》、《太子五更转》、《南宗定邪正五更转》、《太子入山修道赞》、《南宗赞》、《闺思》、《维摩五更转》、《维摩五更转十二时》、《无相五更转》、《荷泽和尚五更转》、《大乘五更传》、《五更调》等等。它们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以反映太子入雪山修道和唐代佛教各宗教义的写本为多数,也有思妇思念征夫的,还有悲叹不识文断字之苦的。

☚ 十二时   十恩德 ☛
五更转

五更转

敦煌联章歌辞的一种。它以夜间五个更次为时间顺序,分别作歌,互相关联。它基本上由五章组成,每章可以是一首,也可以是几首。“转”为递转之意,由一更转二更、转三更、四更,乃至五更。敦煌发现的〔五更转〕约有50个写本,主要有《叹五更》、《太子五更转》、《南宗定邪正五更转》、《太子入山修道赞》、《南宗赞》、《闺思》、《维摩五更转》、《维摩五更转十二时》、《无相五更转》、《荷泽和尚五更转》、《大乘五更传》、《五更调》等等。它们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以反映太子入雪山修道和唐代佛教各宗教义的写本为多数,也有思妇思念征夫的,还有悲叹不识文断字之苦的。

☚ 十二时   十恩德 ☛
000068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