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这首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大散关头北望拳,自期谈笑扫胡尘”(《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讲的就是当时的生活、思想。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而担任安抚使的又是当时著名诗人,也是陆游好友的范成大。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他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则前此的奔走,也应在此“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鉅野受黄河倾”(《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解释;也只有这样解,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请先体会这首小诗后二句的境界:“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如果你闭上眼睛,你会看到,在古老的山道上,一个人在微微细雨中骑驴独走。路,是静静的,原野,也是静静的,只有小雨淅淅沥沥,只有驴儿踏在路上有节奏的音响。你会感到,一切都充满诗意:山野的景象、洒在面颊上的雨滴,伴着人生的感慨,一齐交织在心的图画里。你的心痒痒地,想要作诗,你觉得你是真正的诗人,你的命运决定了你必定要作一名诗人。你看,大诗人李白、杜甫、李贺、贾岛都有骑驴赋诗的传说,晚唐诗人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曾有“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现在你自己也骑着驴奔波,而且是入蜀——宋人都认为杜甫和黄庭坚入蜀以后,诗歌创作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这只是你诗意的感觉,是你带有自身生活体验的理解。事实上,这只是陆游写作此诗的一部分内容。对于陆游来说,作一名诗人并不是他的主要理想,他的主要追求是“王师北定”、九州大同,他向往的生活是“楼台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然而,陆游终于只成为大诗人,而政治理想却屡遭破灭。 此诗写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在此之前,陆游一直在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机要事。同年九月,王炎调回临安,由虞允文接替积极北进、力图恢复的将领王炎,陆游也被调回成都,他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一次破灭了。 在这一背景下再去理解诗人的这一首小诗,也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一方面,诗人的天性毕竟是诗人,所以,虽然长期奔走、衣服上沾满了征尘,夹杂着浇愁狂饮的酒痕,但美丽的大自然仍然使诗人感觉到审美的愉悦:“远游无处不消魂”。另一方面,诗人的终生追求毕竟是国家的事业。这样来看,“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就满含辛酸与惆怅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