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笳十八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汉末蔡邕女蔡琰(文姬)所作。共分十八章,一章为一拍,故名。诗中写她为乱军所掳,流入南匈奴,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形式是骚体,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蓝田   曹娥 ☛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乐府歌曲名。《琴曲》之一。歌辞相传为汉蔡琰所作,但无定论。全曲十八章,每章为一拍,故名。内容写其为乱军所掳,流入南匈奴,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悲惨际遇和矛盾心情。形式为骚体。

☚ 凤求凰   昭君怨 ☛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琴曲。根据蔡琰同名诗谱写。初载于《神奇秘谱》,分大、小胡笳。为后唐董庭兰作。流传较广的传谱主要是清《澄鉴堂琴谱》(1686年)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尤以《五知斋琴谱》所载为佳,运用各种调式表现思念故土、惜别亲人的痛苦心情。

☚ 碣石调幽兰   潇湘水云 ☛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乐府篇名。传为蔡琰所作。见录于朱熹《楚辞后语》,《乐府诗集》辑入卷五九《琴曲歌辞》,其“题解”引《蔡琰别传》曰:“汉末大乱,琰为胡骑所获,在右贤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辞为骚体,共十八章,一章一拍,故名。抒写了诗人流落胡地、殷切思乡的凄怨之情,以及被赎归汉与亲子生离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全诗哀婉凄楚,感人至深。此篇不见录于《后汉书》,且文体也与一般汉、魏作品不同,故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学术界曾有纷争,迄今真伪无定论。

☚ 悲愤诗   练时日 ☛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古代琴曲。根据汉代流传的同名诗谱曲。相传原诗为东汉蔡琰所作,但亦有争议。《胡笳十八拍》的“胡笳”,据《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拍”是段的意思。
《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六朝时有《胡笳调》、《胡笳曲》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南朝宋元嘉(424~453)时人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所列曲目有“但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胡笳十八拍》乐谱初见于明朱权辑《神奇秘谱》,分《大胡笳》十八段,《小胡笳》六段。解题称其为后唐董庭兰所作。另有琴歌《胡笳十八拍》,始见于明徐时琪辑《绿绮新声》(1597)刊本琴谱,此谱后部散佚,其音乐主题材料系取自《小胡笳》。
琴曲《胡笳十八拍》深沉悲凉,哀楚动人,是一支优秀的古代琴曲。

☚ 高山流水   大风歌 ☛

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域,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11)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12)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13)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14)
 制兹八拍兮拟俳优,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15)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16)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17)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18)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19)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20)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21)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号失声兮谁得知!(22)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兮天从欲,(23)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24)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25)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26)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27)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篙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28)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29)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30)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31)

 
 【注释】 ①尚无为:尚无动乱。此句出于《诗经·王风·兔爰》。祚(zuo作):朝运,国统。②戎羯(jie揭):西北部之少数民族。将:带。③虺(hui诲):一种毒蛇。④毡(zhan沾)裘:动物毛皮。枉遏:曲折、压抑不畅。⑤鞞(pi皮)鼓:鼙鼓,一种大鼓。⑥畜:蓄,积蓄。⑦禀气含生:受天地之气,以成生命者。⑧邈:细小。愔(yin音)愔:沉默无语。⑨攒眉:皱眉。泠泠:声音激越。弥:更。⑩凛凛:寒冷之状。(11)行李:行旅,指被掳掠途中。(12)《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13)葺(qi气)垒:修建房屋。(14)殊匹:夫妻身分不相匹配。殛(ji及):杀死,置之死地。(15)场(yi义):边境、边疆。(16)以:缘由、原因。(17)冀:希望。桑梓:家乡、故土。(18)日居月诸:居、诸为语气词。《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戎垒:匈奴之城堡。(19)鞠之育之:抚育孩子。愍之念之:哀怜、怀念孩子。边鄙:边疆。(20)应律:应合节令、应合音律。阳和:融和温暖的春气。(21) 遗(wei喂):赠与。(22)牡:雄马。騑(fei)騑:马行不止。(23):穹(qiong穷)庐:匈奴人居住的毡帐。偶:相伴,同处。(24)商参(shen深):商星、参星此出则彼没,互不相见,比喻人间分离。(25)萱草:亦作谖草,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怀忧愁。(26)苍苍:苍天。罹(li离):遭遇不幸的事。(27)修:长。(28)饥豗(hui灰):饥肠辘辘,腹中轰鸣。(29)泪阑干:泪水纵横。(30)翻:按照音调谱为琴曲。(31)六合:天地四方,统称六合。
 
 【译文】 我出生之初天下还算太平,我生之后汉室朝运衰微。天不仁啊给人间降下离散动乱,地不仁啊使我遭逢如此乱世。战争连绵啊道路危险,百姓流亡啊处处哀叹。烟尘遮天蔽日啊董卓军队声势如山,身被掳掠、难保节操令我志意不展。边地风俗异于中原使我难以适应,遭受暴力侮辱又能告语何人!胡笳一曲啊琴一拍,我心怨愤啊无人知! 匈奴逼迫我共结姻缘,将我掳掠向那遥远的天边。万重高山啊归路遥遥,狂风千里啊尘沙漫漫。那里民风凶狠如同虎蛇,习惯引弓骑射啊行为骄横傲慢。琴曲两拍啊弓弦欲断,心志摧折啊独自悲叹! 穿过汉的疆域,进入匈奴的辖境。家庭遭破灭、自己被凌辱——何必苟且偷生!穿着毛皮的衣裳我浑身不宁,吃着膻味肉食我的心情压抑难平。鼙鼓声震天响一夜到明,北风呼啸尘沙乱飞啊暗了军营。伤今思昔啊三拍成,我内心悲愤郁结啊何时能平? 日日夜夜思念着我的故乡,普天下莫如我艰辛备尝。天灾国乱啊百姓无主,可怜我薄命女子被掳往边疆。习俗心理互异啊难以相处,嗜味不同啊又向谁一诉衷肠?前思后想啊真酸辛,四拍曲成啊更凄伤! 南去的大雁啊,请带去我的心声;北归的大雁啊,你可捎来了故土的回音?那大雁高飞云间难以找寻,我只能默默思念啊暗自伤心。皱着双眉向着月儿弹琴,五拍的琴声激越啊寄意更深。冰霜凛冽啊身历苦寒,内心忧愁啊饥对肉酪却难以下咽。夜听陇头流水声声呜咽,清晨又见长城啊路途漫漫。追思往日啊行途苦难,六拍悲伤啊不愿再弹。日暮风声凄凄边声四起,愁思满怀却不知向谁人诉说衷曲!旷野一片萧条、燃起了烽火万里。民俗不重老弱,青壮年则被推许。追逐着水草地,安顿好家园、修筑起营垒,满地的牛羊多如蜂蚁。草尽水竭,再赶着牛马迁往他处。七拍曲中传恨啊,实不愿久居于此! 苍天有眼啊为何不见我孤身漂流,神仙有灵啊为何让我流落到天南海北。我不负苍天啊为何使我婚姻不相匹配,我不负神灵啊为何使我处在这荒远之州?谱此八拍啊排解忧伤,谁知曲调谱成人更愁! 苍天无际啊大地漫漫,我心忧愁啊广阔无边。人生短暂啊如白驹过隙,正值青春年华啊却无欢乐展笑颜。心忧幽怨拟问天,天庭渺远啊欲问无缘!举头四望啊云烟一空,九拍曲中含情啊谁人可传? 城头的烽火从不熄灭,边疆的征战从不停歇。杀气弥漫朝朝冲塞门,胡风凄凄夜夜吹边月。故乡隔绝啊音信全无,欲哭无声啊悲极哽咽。只因别离啊一生卒苦,十拍曲中悲深啊泣泪成血! 我并非贪生怕死苟活人间,未能捐身赴死啊实有原因。生则盼望着回到故土,死则埋骨啊此心不变。太阳啊月亮啊照在边疆,左贤王与我已有两个儿男。养儿育儿啊我不觉羞愧,悯念我儿啊生长在边川。十一拍曲啊思念孩儿,哀情缠绵啊穿透心田。
 东风应时啊大地变暖,汉天子将春意布满人间。匈奴人踏舞更欢歌,和平交好啊停止征战。忽然有汉廷使者来传诏书,相赎千金啊赎我回中原!喜逢圣君啊得归故土,却悲叹离别幼子从此再见无缘,十二拍曲中悲乐均等,去或留两般情难以尽传。料不到残年得以回故乡,抚抱着亲儿子泣下沾裳。汉使者迎我归四马奔驰不停,我号哭失声此时心情谁知端详!生离死别啊在此时,只为母子离别啊太阳无光,怎能够生双翅携带我儿同归故乡!一步一远啊双足难移,身死魂散啊恩爱长留。十三拍曲啊弦急又调悲,谁人知我啊痛断肝肠。我得归回故乡啊,我儿却不能相伴,如饥渴啊我心常悬。四时万物都有盛衰转移,只有心中愁苦啊永不改变。山高地阔何时重相见?夜静更深梦儿来与母亲会面。睡梦中拉儿手又喜又悲,梦醒后痛心房此恨绵绵!十四拍曲啊涕泪交垂,我心念儿啊就像河水东流永不断! 十五拍曲啊节调急,气愤填胸啊谁识我心曲?身在匈奴帐篷,与不同风俗的人们朝夕相处。我愿重归故土啊天从我意,回到了故土中原我心欢喜。欢喜中怀念我儿忧愁转深,日月无私啊何不体察我的衷情?母子分离啊此情何忍,从此后永难会如同商星与参星!生死不知啊何处相寻! 十六拍曲啊思茫茫,我与孩儿啊天各一方。如同太阳月亮啊东西相望,不能相随啊令人断肠。对着萓草也难以忘愁,弹奏起琴曲情更忧伤,如今离别儿子归故乡,旧怨解除啊新怨更长。泣出的泪成血,仰问天苍苍,为何使我独遭如此祸殃! 十七拍曲啊令人心痛鼻酸,关山阻长啊行路难!去时节怀故乡心烦意乱,来时节念孩儿思绪漫漫。满目的塞上黄蒿枝枯叶干,入眼的沙场白骨刀痕箭斑。风霜凛冽啊春夏犹寒,人马饥肠辘辘啊筋疲力单。岂料道还能重回长安,思想起真令人叹息欲绝泪不干! 胡笳本来出自匈奴中,谱写成琴曲音律相同。十八拍曲调已奏尽,余响不绝啊余味无穷!可知丝竹精妙同为造化之功,哀乐随心而感有变化则通。匈奴与汉族地理民风均相异,天地隔离啊母子各西东。我内心悲怨愁苦浩荡无穷尽,天地虽大也难以尽包容!
 
 【集评】 唐·李颀:“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戚戚。”(《听董大弹胡笳声》)
 宋·朱熹:“《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东汉文士有意于骚者多矣,不录而独取此者,以为虽不规规于楚语,而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已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楚辞后语》卷三)
 宋·严羽:“《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沧浪诗话·诗评》)
 宋·范晞文:“(蔡琰)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而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刘商虽极力拟之,终不似,盖不当拟也。”(《对床夜语》卷一)
 明·王世贞:“《胡笳十八拍》软语似出闺幨,而中杂唐调,非文姬笔也。”(《艺苑卮言》卷二)
 明·陆时雍:“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诗镜总论》)
 
 【总案】 蔡文姬乃蔡邕之女,她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她的不幸遭遇亦最能激起同情。此诗铺陈蔡文姬一生遭遇伤心之事,而极力咏叹之。因为事实真切感人,故能震动读者的心弦。关于《胡笳十八拍》的作者,学术界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参见中华书局《胡茄十八拍讨论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存而不论可矣。

乐府诗《胡笳十八拍》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胡笳十八拍

 

[汉]蔡琰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遇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贼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此八拍兮拟俳优,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其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有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兮天从欲,再还汉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无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很有争议的作品。首先,关于本诗产生的时代与作者问题,意见就很分歧,有人认为是汉末蔡琰所作,有人认为是后人拟作,至于拟作者是谁,却又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董庭兰,也有人认为是早于董庭兰的沈辽,还有人认为是大历时代刘商以后的什么人等等,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对本诗艺术成就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称赏者有之:“深切动人”、“象滚滚不尽的海涛”、“象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是一首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杜甫的《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和它的体裁相近,但比较起来,无论在量上或质上都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就是李太白也拟不出,他还没有那样的气魄,没有那样沉痛的经验。”(郭沫若《谈谈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持相反意见的则谓之“存在着严重的重复浮泛的现象”,要求读者“不要为它看来似乎奇伟的表象所眩惑”。(胡国瑞《关于蔡〈胡笳十八拍〉的真伪问题》。
 我们怎么看这首诗?我认为,无论它是蔡琰所作也好,还是别人拟作也好,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蔡琰,这个问题不至影响我们对诗的鉴赏,我们对作者是谁的问题姑且存而不论。至于作品是“深切动人”还是“重复浮泛”这却是鉴赏本诗必须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指出本诗诸拍之间多有重复是符合实际的:若与五言体《悲愤诗》相比,在内容的沉实方面,描写的具体肯切方面也确有不及之处,这也无庸讳言。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首诗的特点,它是根据胡笳所翻的琴曲的歌辞,它要有十八拍之限制,因此,它不能象五言《悲愤诗》那样可以从纯文学角度去考虑谋篇布局。另外,既然是歌辞,就要注意歌辞的特点;必须意义显豁,音调朗畅,不仅要注意动人以言,而且要注意动人以声。因为听歌者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仔细品味歌辞,象读文学作品那样。相反,一些重复和反复,在歌辞中则是不以为病的。若再从表达感情的方式来看,这首诗恰恰是以它渲泄式的、迸发式的直接抒情为特色的,它与五言《悲愤诗》在叙事中抒情,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追求的本来就不是一种艺术风格。
 因此,这首诗的主要特征是,伴随蔡琰从被虏胡地到返回汉朝的故事情节,采用边叙事边抒情的演唱方式,循环往复,而层层递进的倾诉抒情主人公的矛盾交错的内心世界。所以,本诗内容可按叙事抒情的发展,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十一拍。其主旋律就是抒发抒情主人公没胡的羞辱悲怆与思乡的殷切哀伤。第一拍从广阔的社会动乱为背景写起,把自己的厄运和广大人民的不幸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示出一个时代的大悲剧。随着悲剧的演进,抒写自己入胡途中对异域地理环境气候的恶劣和异域人情的“暴猛” “骄奢”的惴惴不安。第三拍则进一步从生活的细节上写出自己入胡之后的更为深刻的心理感受。 “毡裘”两句,从衣食的改变写出抒情主人公沦落异族的心理负荷:“鞞鼓”两句则又深一层,从周围文化与自然的氛围中,见出她入于异域的失落感。四、五、六拍则转入对故土的思念。这三拍里有些句子看似与前三拍重复,但是感情抒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里主要抒发自己思乡忧生之嗟,如第四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这四句看似与第一拍相同,其实这里的重复是挖掘自己为何“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的原因,是要突出表现她“禀气含生兮莫过我苦”的感受,所以它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有了新的内容。我觉得这首诗中,蔡琰的遭遇是她感情波澜的中心,作者所抒发的种种情怀都离不开这个中心,都由它而生发,整个诗篇的感情内在脉络是呈中心辐射状的,所以由波溯源,而又由源观流,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紧接七至十一拍,与前六拍相比,看似重复,但是,细细品味,无论表达方式,或是感情的内涵,都是“更上层楼”之艺术效果,在表达方式上,由前六句边叙事边抒情,而转向边写景边抒情,而抒情的基调,也由掩抑悲诉,发展到如大江决堤、火山爆发一样,显得异常强烈和奔放。尤其是八、九两拍。在跌宕顿挫的长句中,穿插铿锵有力的短句,向天神地祗人灵连连发出质问,其气势之逼人,格调之悲怆凄厉,句式之新异独特,措辞之强烈尖锐,抒情之坦诚直率,都产生出一种震人心魄的感染力。从乐曲角度看,八、九两拍无异是乐曲的高潮,其曲调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一般。十、十一两拍写战争不歇,归乡无望,隐忍苟活,以待来日,感情又转入凄楚和低回,乐曲也伴之“哀响缠绵”了。
 本诗的后七拍,写蔡琰平生第二大哀痛,但是这一哀痛的抒发是通过“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这种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情拉开序幕的。以下十三、十四拍,侧重写别子之苦,很细腻地写出自己如狂如痴的痛苦心理:临别之时“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日感到天昏地惨,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别离之后, “心悬悬兮长如饥”,以至“更深夜澜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这里,虽然不象五言《悲愤诗》那样侧重细节描绘: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 岂复还有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但抒情主人公“恍惚生狂痴”的心理状态还是表现俱足的。再下,十五至十七拍则侧重写自己还汉与儿子留胡的现实所造成的心理失衡,控诉命运对于自己的不公平。一方面是“愿得归来兮天从欲”,一方面又是“子母分离兮意难任”,所以抒情主人公处于“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思儿兮思漫漫”这样两难的处境。所以她要发出:“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的呼天抢地的嘶喊。第十八拍,主要写根据胡笳声翻为琴曲,曲有尽而思无穷, 自己的怨气是天地所容不下的。给人留下反复回味的余地。
 总之,这首长诗以骚体的形式,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和适应抒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倾诉了蔡琰苦难的遭遇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悲愤不平的感情。她的苦难是时代造成的,有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广阔背景,也有长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她所不能接受的现实遭遇的矛盾背景。因此,她的悲愤就既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又有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妇女的个性意义。她作为战利品被虏到匈奴,这是深刻的时代悲剧,她被赎回汉而又不准带走儿子,也反映了她自身地位的可悲,也是时代的悲剧,这种悲剧有力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罪恶,具有独特的悲喜交加的美感力量。

古代文学作品《胡笳十八拍》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乐府《琴曲》歌辞名。相传为汉末蔡琰作。原载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关于此诗作者,或以为蔡琰,或以为后人伪作,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肯定为蔡琰所作者,有唐李颀、刘长卿,宋王安石、郭茂倩、朱熹、范晞文、王应麟,明杨维桢、梅鼎祚,清沈用济、惠栋等;认为是后人伪作者,最早见于北宋朱长文的《琴史》,后有明王世贞、胡应麟,清沈德潜,近人胡适、郑振铎、罗根泽等。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期,围绕此诗作者和年代问题,学术界曾展开一场大讨论,其主要论文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纵观各家所言关于此诗作者,大致可分为肯定蔡琰与否定蔡琰二说。否定说者以刘大杰为代表。其主要理由有五:(1)此诗作于蔡琰不见于唐以前著录。(2)风格体裁不合。诗中骚体和七言诗合流的艺术形式,非东汉及建安时代的诗歌所能具,而略似于鲍照的《行路难》,杜甫的《同谷七歌》。其第十拍“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句,炼字修辞之精巧,平仄对仗之工整谐调,俱可说明“东京无此格”(《东坡题跋》卷二)、“齐梁前无此调(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其第十七拍“叹息欲绝兮泪阑干”之以“阑干”言泪,据明卫泳《秋窗小语》,更是“唐诗始有,前未之见”。此外,诗中每拍用韵极为严谨,拘守唐代官韵,与汉魏诗也完全不同。(3)地理环境不合。汉末南匈奴居住平阳,在今山西临汾附近,故诗中诸如“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等,描述不实,尤见其伪。(4)历史事实不合。蔡琰没胡及归汉期间,汉胡和平相处,与南匈奴并无交兵争战之事实,而诗中第十拍却言烽火不灭,征战未息,明显与史实不合。且据《韵会》:“羯,地名,上党武乡羯室。晋匈奴别部入居之后,因号为羯。”是第二拍中又何得言“戎羯逼我兮为室家”?(5)曲以拍名,始于唐代。考检古代乐书、乐志及其它书籍如晋孔衍《琴操》、宋王僧虔《伎录》、隋释智匠《古今乐录》及《晋乐志》等,从汉至南北朝,均无以拍名曲的乐曲,是亦见此诗为伪。肯定说者以郭沫若为代表。郭沫若认为此诗“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没有那种亲身经历的人,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来”,因而坚信是蔡琰所作。针对否定说者的问难,郭说(包括赞同者)提出下列论点论据:(1)此诗不见著录、论述和征引,是因为其内容有伤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形式是民间歌谣的体裁且杂以胡声,在古代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其次,贵族式的琴曲“自古以来就不吃香”,亦是其沉寂的一个原因。(2)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看,此诗的产生并不突然,有其充分的客观基础。我国诗歌由先秦至汉末已发展成各种形式,四言消沉,五言盛行,七言出现,杂言已多见,骚体如东方朔《七谏》、王逸《九思》亦相继复出。蔡琰熔合各体,别创新声,完全符合文学发展规律。这正如《九歌》之前无《九歌》,《离骚》之前无《离骚》一样,毫不足怪。诗近一千三百字,仅两联可称为精炼工整的对仗句,较之同时代的其他诗篇,并不算多。至于以“阑干”言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赵晔《吴越春秋》、颜师古所注《汉书·息夫躬传》等均已有之,并非“唐时始有”。(3)东汉光武时代,匈奴曾分裂为南北二国。南匈奴依附汉王朝,献帝时移居平阳。然此指南匈奴之王廷及单于所在地而言,实际上各部落仍散居于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和代八郡,绵延长城内外三千里。因此,诗中言及长城、陇水,描写塞上风光,便是题内之义。(4)据《资治通鉴》建安十一年及《三国志·魏武帝纪》所载,文姬流落匈奴时期,正当“胡狄雄张”、边境未靖之时,所以诗中的“城头烽火”、“疆场征战”云云,并非不实之词。又据《晋书·石勒载记》,“羯”之命名也非如《韵会》所谓是“匈奴别部散居上党武乡羯室之后”方有其名。事实上,“羯”字乃泛称,非专指,代“戎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已用之。(5)此诗或句句用韵,或偶隔一句不入韵,换韵在四句以上;且换韵时首句反不入韵,韵例极不整齐,与唐代押韵规律大不一样。其第二拍中平、入通押,第六拍中平、去、入通押等更为唐韵所不容,否定说者指以拘守唐代官韵显与此诗不符。以上刘、郭二说互相驳难,又各引经据典,皆有所本,所以此诗是否为蔡琰所作,至今尚无定论。但此诗确是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诗中表现了蔡文姬身遭乱离,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改嫁董祀的全过程,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她裂肺摧肠的内心世界,倾诉了她胸中无限的屈辱、悲愤和痛苦。全诗结构绵密,章法井然,注意将叙事抒情、写景抒情与直接抒情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胡笳十八拍

唐代著名的琴曲。它的曲调最初产生于曹魏时代,称作《大胡笳鸣》和《小胡茄鸣》。晋代起按两条路线发展:其中一支从《胡笳五弄》而发展为《大胡笳》,后由初唐琴师沈辽所传,名“沈家声”;另一支从《胡笳调》而发展为《小胡笳》,后由初唐琴师祝氏所传,名“祝家声”。唐代七弦琴艺术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风格多样,流派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二是琴曲规模逐渐扩大,大批小曲被改制成为琴大曲。这两个特点造成了《大胡笳》和《小胡笳》的不同的变化。《大胡笳》在盛唐时由琴师董庭兰改制成为拥有十八拍规模的大曲,并在中唐时配上刘商所作的歌辞。《小胡笳》直到中唐时才有四拍的规模,只是由琴师萧佑为它配上了引曲。现在传说由蔡琰(文姬)写作的《胡茄十八拍》辞,其实就是《小胡茄》的歌辞。《小胡笳》是在五代时才被琴师蔡翼改制成为拥有十八拍(加引曲为十九拍)规模的琴大曲的,因此,它的歌辞的作者决不是蔡琰,而是五代时人。现在流传的琴谱中,有三十八份是《胡笳》曲谱。从这些琴谱看,《大胡笳》和《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很不相同,而《胡笳十八拍》却和《小胡笳》一样用黄钟调,按“紧五慢一”定弦。这证明《胡笳十八拍》和《小胡笳》是同一系统的琴曲,《大胡笳》则另为一个系统。《大胡笳》在很多传谱中,取刘商辞意列为标题,而一些《胡笳十八拍》谱则配有题蔡琰作的《胡笳十八拍》辞。这证明所谓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小胡笳》系统的歌辞。
唐代诗人经常提到《胡笳十八拍》。例如李颀、戎昱、刘长卿、皎然、元稹、杨巨源都有咏《胡笳》琴曲的诗。这里面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这些作品所咏的都是琴曲,而不是琴歌,不能根据它们便断定董庭兰就造了《胡笳十八拍》辞;二是这些诗篇不一定咏的就是《大胡笳》,例如元稹咏的就是《小胡笳》,因此不能把大、小《胡笳》混为一谈。

胡笳十八拍hú jiā shí bā pāi

古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琰(文姬)所作,共分十八章,每章为一拍,故名。诗中写她为乱军所掳,流离南匈奴,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悲惨情景:(贾母)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竟成了真的了。”(五四·1274)

胡笳十八拍

诗集。东汉人蔡琰(177?—? )撰。一卷。琰字文姬,三国时以才著称的女诗人,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史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因夫亡无子,归宁寡居,汉末战乱,辗转流离,为胡骑所掳,与南匈奴左贤王居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再嫁董祀。今传诗作三首:五言《悲愤诗》一首,骚体《悲愤诗》一首和《胡笳十八拍》一首。都是自传性作品,内容相近,《胡笳十八拍》后汉书未载。由于史书记载蔡琰生平不详,这些作品之真伪尚无定论。唯五言《悲愤诗》符合事实,可以断定为蔡琰所作。这首诗虽是回汉再婚之后痛定思痛之作,但它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是集有《绿窗女史·著撰部辞咏》本。关于《悲愤诗》真伪问题的争论,有近人余冠英《论蔡琰<悲愤诗>》(《汉魏六朝诗论丛》)和张长弓《蔡琰<悲愤诗>辨伪》(载《东方杂志》四十卷第七期)。余文定为真,张文证其伪,论列颇详。关于《胡笳十八拍》的真伪问题,郭沫若有专论六篇,认为并非伪作,可供参阅,但仍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排印本。

《胡笳十八拍》

琴曲。始见于1597年徐时琪所辑《绿绮新声》。现存2种:明代《琴适》(1611)中与歌词配合的琴歌;清初《澄鉴堂琴谱》(1685)所载独奏曲。十八拍即指18段歌词。全曲分为5部分:❶1拍~3拍;
❷4拍~7拍;
❸8拍~11拍;
❹12拍~14拍;
❺15拍~18拍。第1拍是全曲的主题。用3种调式(宫、徵、羽)。

胡笳十八拍

045 胡笳十八拍

琴歌。歌词首见于南宋朱熹的《楚辞后语》,写汉末女诗人蔡琰的乱世遭遇。歌谱有多种传本,如《五知斋琴谱》、《希韶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只附歌词于谱后,并不演唱。词曲相配、曲调富于歌唱性的仅存《琴适》(1611,刘朝箴编)一谱。全曲十八拍(段),以第一拍曲调为核心,其他各拍都是它的变化或重复。音乐凄宛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蔡琰在归汉途中思念故土和同稚子生离的痛苦心情。

☚ 广陵散   梅花三弄 ☛

《胡笳十八拍》

古代琴曲。始见于宋朱熹《楚辞集注·后语》 。根据同名叙事诗谱曲。据传词曲均为汉蔡琰(字文姬,今河南杞县人)所作。琴谱保存在清初《澄鉴堂琴谱》 中,在琴界流传很广。《五知斋琴谱》所载谱最具代表性。全曲共分18段(一段为一拍),故名。音乐运用宫、徵、羽3种调式,曲调的对比及发展层次分明,表现了蔡琰思念故土和惜别爱子的痛苦心情。琴歌《胡笳十八拍》 始见于明徐时琪所辑《绿绮新声》刊本琴谱,此谱后部散佚。今用来演唱之谱本来自明孙丕显所辑《琴适》谱本。琴曲的音乐深沉,带有倾诉性,耐人寻味。琴歌则深刻隽永,慷慨悲壮,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艺术歌曲。

胡笳十八拍

词曲名。相传为东汉末蔡文姬(名琰)所作。兴平(194—195)中,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为南匈奴左贤王妻,居12年,被曹操遣使赎归。胡笳为匈奴流行的一种古管乐器。其辞共分18章,每章为一拍,故名。辞中倾述其为乱军所掳,流落异乡,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离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其曲初见于《神奇秘谱》,分《小胡笳》(6段)和《大胡笳》(18段)。后流传之曲谱见于清《澄鉴堂琴谱》。

胡笳十八拍

古乐府琴曲歌辞,东汉蔡琰作。《蔡琰别传》曰:“汉末大乱,琰为胡骑所获,在右贤王部伍中。春日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因《后汉书·蔡琰传》中只录《悲愤诗》二章,后人多以《胡笳十八拍》非文姬所作。朱熹《楚词集注·楚辞后语》中选录此曲,并注曰:“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东汉文士有意于骚者多矣,不录而独取此者,以为虽不规之于楚语,而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已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范史乃弃不录,而独载其《悲愤》二首。二诗词意浅促,非此词比。”我们姑且采朱熹之说。胡笳,是匈奴族一种乐器,声幽咽哀婉。《胡笳十八拍》,一拍为一章,共十八章,基本内容与《悲愤诗》同,写文姬所亲身经历的汉末离乱的悲苦和哀怨。一至三章,写汉末动乱,匈奴入侵,诗人被虏,流落胡地。第一章写汉祚衰危,天降乱离,干戈日盛,民卒流亡,“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心愤怨兮无人知”。第二章写为虏所迫远行天涯,云山万重,疾风扬沙,人如虺蛇暴猛,因此诗人“志摧心折兮自悲嗟”,极言环境恶劣。第三章写胡俗:身着毯裘,食醒啖膻,鞞鼓夜喧,胡风浩浩,这使受过文明洗礼的诗人怵目惊心,因此她“伤今感昔”,认为“不如无生”。四至六章写诗人身在胡营心在汉,夜夜思乡难入眠。第四章写身居异域,凄楚难尽。第五章写寄乡思于南征北往的雁,可是“雁飞高兮邈难寻”只能“攒眉向月兮抚雅琴”。第六章写乡思难禁,饥不能餐,眠不觉困。夜闻陇水呜咽,朝想长城路远,朝朝暮暮,此悲何时尽。七至九章叙写流离之苦抒发心中哀怒。第七章写随胡人“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飘泊不定的游牧生活更使诗人增添了亡离之恨。第八章、第九章诗人激愤难已,呼天告地。“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是对不公正命运的抗议,亦是对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社会和时代的控诉。但是“天无涯兮地无边”,诗人心愁亦复然,谁能解除诗人的痛苦呢? 十至十二章干戈平息,喜得生还,又悲子别,悲喜交加。第十章希望烽火熄灭,征战停歇,这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心声。第十一章写自己忍辱苟生,一是为了生还桑梓,二是为了养育两个孩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这是一颗母亲的心。第十二章写东风送暖,两国交欢,自己既喜得生还又“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因此哀乐均半,去住两难。十三至十六章归汉而别子的痛苦。第十三章写泣别胡儿,号哭失声。诗人“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读到这儿,使读者也觉“肝肠搅刺”心肺寸断。第十四章写诗人思儿梦中相会,却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无心兮无休歇时”,正是“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诗人命之苦,痛之深,凡人不能不为此泣也。第十五章写自己总在矛盾中品尝痛苦:在胡时思汉,还归时又念儿,两不能全,两又难舍,故愁甚。第十六章写自己和儿子天各一方,日东月西只能相忘,不能相随,因此对萱草而不能忘忧,弹鸣琴则情更伤神,“旧怨平兮新怨长”,诗人泣泪如血。第十七章写归来时所见所感。“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是战争洗劫过中原景象。十八章写十八拍曲难终,“响有馀兮思无穷”诗人认为曲终意难尽,是因为“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而诗人哀怨之深之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点明此曲之旨:抒浩于长空之怨气,表其六合不容之悲愤。此篇以叙事为纲,以抒情为旨,细腻地描写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哀怨之情状。此辞字字带血,句句含泪,是凝铸着诗人肝胆肺腑的血泪之作。另外,以曲词形式写成,音韵和谐,音乐效果极强;而诗人的感情亦随之或起或伏,或激愤,或幽怨,富有节奏,感人至深。这实在是东汉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亦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粒瑰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