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附:波德莱尔与唐代诗人的比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附:波德莱尔与唐代诗人的比较

波德莱尔是法国著象征派诗人。格洛里亚·比恩撰有《中国的波德莱尔》(载于美国期刊《比较文学研究》第22卷第1期)一文,评介西方学者将他与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四位诗人相比较的情况。
比恩说,波德莱尔实际上从未到过中国,也未曾成为伏尔泰式的中国,也未曾成为伏尔泰式的中国崇拜者。但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国文化仍在法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着;有证据表明,他至少读过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他的散文诗《时钟》开篇就说“中国人判断早晚看猫的眼睛”。另一篇《邀去旅行》勾出了这样一片国土:在那里“一切事物无不美好、珍贵、安闲、纯真;在那里,秩序为奢侈高悬镜鉴,幸福与静谧互相伴随,甚至举火为炊都带着诗味。”波德莱尔深知:这块乐土是“西方的东方”,是“欧洲的中国”。他的诗集《恶之花》也几次提到中国,每次提及都象征极远的地方。其实,他对中国本身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想用这个“天府帝国”代表无限的对立面——有限。但从他同代的学者开始,就不断有人将他与中国唐代诗人作比较了。
一、与李白比较 他的友人泰奥菲尔·戈蒂埃曾就其散文诗《月亮的恩惠》评论说:“我们知道,没有堪与这首佳作相伦比的诗,只有李太白的诗(按:指《玉阶怨》)是个例外……。诗中那位中国贵妇,在月光下登上铺满银辉的玉阶,扯平白缎袍的衣褶。只有爱月狂才能理解月亮,以及她那神秘的魅力。”戈蒂埃的评论是根据他女儿朱迪特的译文作出的,那篇译文却有些节外生枝(洪叶说她的译法是“伪译”)。不过,波德莱尔的这首诗俨似朱迪特那种诗境戏剧化了的译文。洪成府(译音)指出了两位诗人的其他相似之处。他引了波诗《醉酒》的前几行(“无日不醉酒,个中有真谛。唯此系人心……”)之后诘问说:“难道人称酒仙的李太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中国“酒仙”可能会同意波德莱尔但愿长醉的理由——那是逃脱时代重负的唯一途径,不过,波氏认为,沉缅于酒、于诗、于美德均无不可,未知李白对此会有什么想法。
二、与杜甫比较 杜甫是古典主义的儒家诗人,志在用世,并追求技巧的纯熟,诗风与李白形成鲜明对照。但将他请来与波氏进行比较的,也不乏其人。伯特·培恩在《白驹集》里写道:“如果人们能将杜甫与谁相比的话——尽管他是无与伦比的——那就是波德莱尔,因为杜甫那奇异的富于暗示的意象来自穷困和殚精竭虑。他有波德莱尔那种笔涉普通百姓惊恐度日、长夜祈明、身受暴虐、挨饿忍饥等种种不幸的功力;波德莱尔也有些诗句读起来很象杜甫的译文:‘惊恐数夜频频来,方寸破碎如裂帛……’、‘吾心是颓宫’、‘心志潜入莽林处,旧忆如角彻空鸣’。”朱莉亚·林(译音)在《现代中国诗歌入门》中提出了异议:“在这两位天才人物之间,尽管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有根本的区别。杜甫对于‘苦难、恐惧和死亡’的敏感根植于强烈的道德信念。作为一个儒家的人道主义者,他以典型的儒家禁欲主义承受生活的苦难。他不以为社会是具有敌意的,也不象许多法国象征主义者那样自视为被放逐者。而波德莱尔却叛离公认的准则。他的诗是对传统的反叛,是逃脱,是‘神圣的仪式’,是一种他为之献身、为之效力的宗教。”她的异议似乎混淆了诗人、诗歌与诗学。诚然,波德莱尔对抗当时的社会,及其实证主义、科学与进步的信念和商业精神,但他终究不是愤世疾俗者;他摈弃它们,反倒加强了他对“苦难、恐惧和死亡”的敏感和同情。诸如《恶之华》里的《微贱的老太婆》等诗作,至少显示出诗人已与苦难的平民密切地融为一体,正象名诗《石壕吏》里的杜甫一样。波德莱尔喜欢一并探索善与恶,他追求某理念,却又怀疑它的存在。这种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表明了两者诗歌境界的最大的分歧。
三、与李贺比较 李贺是与波德莱尔比较最多的诗人。格雷厄姆认为:“李贺使许多读者想起了波德莱尔。两者间的类同并非纯为假象,但在某一方面却能令人误入迷途。当我们知道他被称为“鬼才”,注意到他明显放浪地集悲观、色情、唯美主义以及萦绕着隐秘力量的想象于一身时,就会倾向把他当作十九世纪的‘邪魔诗人’。但西方意义上的‘邪魔’有着基督教的背景,李贺之‘鬼’,一般说来不是恶魔,而是幽灵,一种令人伤感却不怀歹意的东西。”傅乐山认为:“李贺对于禅宗或萨满教的情感,对于生死界……与涅槃最终同一的认识,是他诗歌艺术的核心与本质。他写诗根本不是为了享受审美乐趣,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真实内心直觉了悟的情状。也许正是这一点,使敏感的西方读者想把他同包括波德莱尔、布莱克、兰波和叶芝在内的那个著名的神秘传统联系起来。”钱钟书(傅乐山提到了他)指出,这两位诗人均爱用硬性之物(如金石)作意象。杜国清支持钱氏的意见,并进一步分析了李贺笔下的联觉意象。他还指出,这两位诗人常写时光流逝带来的压抑,激起的愤恨。如李贺的《苦昼短》,写他看到“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就对“驾日车的‘衔烛龙’十分恼怒”。波德莱尔也有“不幸啊不幸!时光吞食我们的生命”之类的诗句。李氏的《感讽》之五和波氏《秋歌》里的某些描写,使这两位时空遥隔的诗人互相应合。
四、与李商隐比较 刘若愚的专著《李商隐诗歌》里有《李商隐和现代西方读者》一章,其中说到“他(李商隐)的某些诗歌所探索的境界,以及里面慵懒的美女,奇异的香气,罕见的药物、锦绣、宝石、丝竹、舞蹈,令人联想起波德莱尔”。李诗措词密实,感情复杂,在这些方面都接近波德莱尔的诗歌。假如李商隐的语言不是这么难懂,以致几乎不能翻译,他一定会招来更多的学者将他与西方现代诗人进行比较。
比恩最后总结说:由上述可知,在李白身上,有《散文诗》的作者波德莱尔的一面;在杜甫身上,有《巴黎之景》的作者波德莱尔的一面;在李贺身上,有《消沉与理想》的作者波德莱尔的一面;而在一般美学上,他与李商隐又有共同的一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