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訇

 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职业宗教人员。也是对有学问穆斯林的尊称。
阿訇2994回民对教师、教授的称呼。东北官话。辽宁海城。清光绪三十四年《海城县志》:「教师曰师傅,回曰~。」中原官话。陕西西安。佛寺或道观里的住持。中原官话。青海西宁〖〗。

阿訇āhōng

指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文的人。

阿訇āhōng

〈名〉伊斯兰教主持教仪和讲授经典的人:由阿訇主持。

阿訇ā hōng

我国穆斯林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波斯] ākhūnd。1950年《新编新知识辞典》:“【阿訇】訇音轰,是回教清真寺里的僧侣。”◇阿吽。在新疆一带叫“毛拉”,源于阿拉伯语mawla。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伊斯蘭教派教職(附) > 阿訇
阿訇  āhōng

波斯文Akhund的音譯。又譯作“阿洪”、“阿衡”、“阿渾”。原意爲“教師”,是對伊斯蘭教學者或教師的尊稱。在我國,是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的通稱,一般主持清真寺教務和爲滿拉教經。《秦難見聞記》:“〔同治二年五月二十日,陝西〕撫臺令米阿訇、安阿訇、馬眉白、丁子英等往廣代門議和。”《平回志》卷四:“賊酋藍九阿洪戰死。九阿洪者,陝回所最信崇者也。”《循化志》卷八:“回民不得復稱總掌教、掌教、阿洪、阿衡、師父名目,擇老成人充鄉約,稽查約束。循化掌教改稱總練,阿洪改爲鄉約。”《甘寧青史略》卷二十:“穆生花……與其弟穆四、穆五均爲新教阿渾,行教於秦安、清水交界之蓮花城一帶,與馬化龍相首尾。”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等,清真寺教务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教职人员的通称。按照宗教学识、修养、地位、职责等不同,历史上曾有如下几种阿訇称谓:❶掌教阿訇。即清真寺的伊玛目。
❷开学阿訇,即聘请为讲经文课的阿訇。
❸三道阿訇,即协助掌教负责唤拜的买曾,与念“呼图白”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海推布及阐释掌教法的穆夫提,合称为“三掌教”或“三道”。
❹小学阿訇,即专教经文小学的阿訇。
❺二阿訇,较大清真寺内专管宰牲和经堂小学的阿訇。
❻散班阿訇,即不在清真寺担任教职的阿訇。新疆维吾尔族的穆斯林还将“阿訇”加在人名后以示尊称,有“先生”之意。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为波斯语音译,也作“阿洪”、“阿衡”等。原意为“教师”,是操波斯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成为回族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也用作中国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通称。一般在清真寺内主持教务,并于经堂中任教,为穆斯林诵经和举行宗教仪式。其中担任教坊宗教首领和任教“经文大学”者被称为“开学阿訇”或“教长阿訇”;不在清真寺内任职而应邀为穆斯林念经、主持婚姻及殡葬仪式等宗教活动者则称“散班阿訇”。阿訇资格的取得,大多数曾在经堂学习,并经过“挂幛”或“穿衣”(回族伊斯兰教经堂大学经生毕业仪式俗称,北方穆斯林称“挂幛”,其余称“穿衣”)毕业者。维吾尔族亦称阿訇为“毛拉”,哈萨克族也同样称“毛拉”。

阿訇

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通常指伊斯兰教学者、经师。在中国亦译作“阿洪”、“阿衡”主要指在清真寺主持教务、讲授经典的宗教职业者。

阿訇

阿訇

伊斯兰教学者、经师的通称。波斯语Akhund的音译,也译作“阿洪”、“阿衡”,原意为教师。一般在清真寺主持教务,讲授经典,主持宗教仪式。要取得阿訇资格,一般要在经堂学习一定年限,并经过“挂幛”或“穿衣”毕业。在寺坊担任宗教首领和任教“经文大学”者,称为“开学阿訇”或“教长”。不在清真寺内任职,而应邀为教徒念经、主持婚姻及殡葬仪式等宗教活动者,则称散班阿訇。

☚ 伊玛目   毛拉 ☛
阿訇

167 阿訇

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波斯语音译,旧译阿衡、阿洪。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也是对具有伊斯兰专业知识者的通称。一般主持清真寺教务和为满拉教经。其中担任教坊的最高宗教首领和“经文大学”教师的阿訇,称作“教长阿訇”、“开学阿訇”。不任职者称为“散班阿訇”,也可应邀为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为毛拉。

☚ 教坊   毛拉 ☛
阿訇

阿訇

原为波斯文教师之意,伊斯兰教引用以尊称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中国穆斯林则用以称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或清真寺主持及有学问的经文教师等。

☚ 清真指南   毛拉 ☛

阿訇

波斯文Akhund的音译,又译“阿洪”、“阿衡”。原意为“教师”。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系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则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

阿訇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波斯文Akhund的音译,又译“阿洪”、“阿衡”,原意为伊斯兰学者、宗教家和教师之意,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中是对具有伊斯兰专业知识的宗教职业者的通称。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而经学水平和道德操守都合格的人,经举行“挂帐”或“穿衣”仪式(毕业)后,即可受聘到清真寺任职,一般主持清真寺教务和为满拉讲经,称为“开学阿訇”。因其讲经传道,主持宗教仪式,料理宗教活动,故又称教长或“教长阿訇”。不任职者称为“散班阿訇”,也可应邀为教徒举行宗教仪式。

☚ 圣训   五功与五典 ☛
阿訇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波斯语的音译。曾译“阿洪”、“阿宏”、“阿衡”,原意为伊斯兰学者、宗教家和教师。在中国,各族穆斯林对由伊斯兰教经文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挂帐”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维吾尔族穆斯林称之为毛拉。其中应聘在清真寺担任掌教,主持教务、教授经典的,称作开学阿訇、掌学阿訇、教长阿訇或称教长。应聘在经学院专门教授经典的称掌学阿訇或二阿訇,不任职者称为散班阿訇,也可应邀为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

☚ 阿里   阿伊莎 ☛
阿訇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系波斯语音译,亦译“阿衡”、“阿洪”,原意为“教师”。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具有伊斯兰教专业知识者的通称。新疆地区突厥语族诸民族的穆斯林也称毛拉。在通用汉语的穆斯林中,凡在清真寺主持教务、经堂任教,主持宗教活动者均称“阿訇”。其中担任教坊宗教首领和“经文大学”教师者,称“开学阿訇”或“教长阿訇”;不在清真寺任职而为穆斯林主持婚丧嫁娶等宗教活动和仪式者,称“散班阿訇”。

☚ 哈里发   伊玛目 ☛

阿訇a hong

imam; ahung

阿訇

ahung;imam

阿訇

ahung(亦称伊玛目imam。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教义的人,在中国是对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阿訇

波斯语音译。又译为“阿衡”、“阿洪”、“阿浑”等。原意为“教师”。在通用于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常有教长、宗教首领、掌教之意。一般主持清真寺教务和为海里凡(学员)讲经。其中担任教坊宗教领袖和“经文大学”教师之职者,则分别称作“教长阿訇”和“开学阿訇”。又根据寺院内部的三掌教制,称“伊玛目”(亦译“益绵”),为“掌教阿訇”;“哈梯卜”(“海推布”之异译,即“襄教”或“协教”者),为“二阿訇”;“谟阿律”(或作“穆安津”,即“唱拜者”、“赞礼”或“赞教”者),为“三阿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