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俗名大烟,系未成熟罂粟果割开流出的胶脂干缩而成,主要含有阿片生物碱。阿片生物碱已知有25种以上,重要的有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那可汀等。吗啡的乙酰化衍生物,其成分为海洛因。吗啡、可待因具有很强的麻醉作用,也有镇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吗啡生物碱中毒的直接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麻痹。大剂量服用阿片生物碱后,30~60分钟内出现中毒症状:极度兴奋、颜面潮红、头晕、疲劳感、嗜眠、对外刺激消失、昏睡、瞳孔缩小至针尖大小,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慢而浅表,最终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阿片中毒
阿片是罂粟的未成熟蒴果壳浆的干燥物,内含有20种以上的生物碱,其中最重要和含量最多的是吗啡,约占7~15%,其他为罂粟酸等成份。
阿片为褐色膏状物,味辛苦,有特殊气味。吗啡为白色结晶粉,具苦味,难溶于水。其盐类则可溶于水,供药用的主要为盐酸吗啡。用药过量或误作其他药物使用,可引起中毒事故。小儿对吗啡特别敏感,所以这类事故多发生于小儿。偶有用阿片或吗啡自杀者,多与职业有关。吗啡的致死量为0.2~0.25g,有吗啡瘾者例外。干阿片的致死量一般为1~2克。各种阿片生物碱都易从消化道吸收,但吗啡从皮下注射,其毒性较口服强2~4倍。吗啡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并进入细胞内。60~70%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20%为游离型,其余10%在肝内脱去甲基成去甲吗啡,以上各型主要随尿排出,约有5%随粪便排泄,尚有微量随腺体(如乳腺)分泌物排出。
吗啡具有极强的麻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兴奋作用,以抑制占优势,对呼吸中枢显著抑制,是中毒死亡的直接原因。急性吗啡中毒时,数分钟后即可出现症状。常见的体征为昏迷、感觉消失、紫绀、血压下降、脉缓且不规则。呼吸浅慢,或似叹息,或出现陈施氏呼吸。体温降低,瞳孔缩小如针尖,但死前可散大。大多在中毒后6~8小时因发生肺水肿和呼吸停止而死亡。间有因脊髓被刺激而发生痉挛的,多见于小儿。
慢性中毒者,表现消瘦、贫血、精神萎糜、食欲不振、早衰、阳萎,多数伴有精神异常。禁吗啡瘾时可引起激烈的戒断症状: 精神萎糜、全身不适、流泪、流涕、呕吐、腹泻、甚至虚脱等症状,引起很大的痛苦。成瘾者为得到药物可不择手段,甚至犯罪。
尸体检查 可见一般窒息征象。血液暗红色,呼吸道充满泡沫性粘液。脑及脑膜郁血、水肿、脑切面可见斑点状出血,肺有坠积性充血、水肿,或合并支气管肺炎。膀胱尿潴留。口服阿片中毒者,胃中有时找见阿片残渣,闻到阿片特殊臭味。慢性中毒者尸体营养不良、消瘦、苍白。脑、脊髓、心、肝及肾变性。注射吗啡瘾癖者的手臂、肩胛、臀部、腿部甚至躯干上可以发现许多因不洁注射而引起的化脓与瘢痕。有时并发脓毒血症或肺炎。检材以尿为最好,血液、肝、脑及肾均可。如系注射引起中毒,应取注射部位组织。对吗啡瘾者,化验时应注意有无咖啡碱、士的宁、奎宁或烟碱同时存在。因为某些吗啡毒品,为减轻其副作用,可能含有这些药物。
毒物鉴定 分离方法: 在弱碱性(氢氧化铵或碳酸氢钠)时,用热氯仿-异丙醇(9:1)提取。因在尿中多呈结合吗啡,先用盐酸水解后提取,可显著提高回收率。
筛选试验: 遇Marquis试剂→紫红→紫→蓝;遇Frohder试剂→紫色→蓝色→污绿→淡红。
薄层色谱法: 用硅胶G板。展开溶剂,乙酸乙酯:甲醇:氨水(170:20:10)。显色剂,碘铂酸钾或碘化铋钾溶液。
紫外吸收光谱法: 溶剂为0.5N硫酸时λmax为285nm,E
55; 溶剂为0.5N氢氧化钠时,λmax为250nm,
荧光光谱法: 从用碳酸钠饱和溶液中,用丁醇-氯仿提出,再转入酸性水中,用亚铁氰化钾氧化为假吗啡,于荧光光度计440nm处测定。其他还有放射免疫法,气相色谱法等。
[附]
海洛因: 即二乙酰基吗啡,比吗啡的作用强,具陶醉感,容易成瘾。海洛因经过肝脏代谢大部分还原为吗啡。致死量约为0.5g。大多数急性中毒病例系因成瘾者摄取超过他所能耐受的剂量而引起的。
可待因: 存在于阿片中,为吗啡的甲基衍生物。作用与吗啡相似,但在可待因中毒时,大脑及脊髓应激能亢进的症状比吗啡更为显著,因此在出现昏迷前可有谵妄,昏迷时可有惊厥。瞳孔缩小不及吗啡中毒时显著。服用可待因后有2~14%以吗啡及结合吗啡的形式随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