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于肝内、外胆管或华特壶腹部位发生梗阻,使其上方的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扩张,导致毛细胆管或胆小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形成的黄疸。常见于肝硬化、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以及各种肝外性胆液排泄受阻等病变。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按阻塞部位可分为肝外阻塞和肝内阻塞两类。黄疸由各种原因所致肝外胆管的机械性梗阻引起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由泥沙样结石,华支睾吸虫虫卵或肿瘤等原因所致肝内胆管的机械性阻塞引起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大多数的过去所谓“肝内阻塞性黄疸”实质上是肝细胞排泌胆红素功能障碍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在病理组织学上亦无肝内小胆管阻塞的证据,故过去沿用的肝内阻塞性黄疸的名称仅限于少数真正有肝内胆管机械性梗阻者,也有对此统称为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参见“肝内胆汁淤积”条)。本条只介绍肝外阻塞性黄疸。
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是造成管腔填塞和狭窄的疾病,例如胆管结石或肿瘤、胆管壁炎症、手术后狭窄和蛔虫等。此外,肝癌、胰腺癌、肝门淋巴结和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癌等可从外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肝外胆管阻塞时,阻塞近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小管淤胆或破裂,胆汁遂经组织间隙与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引起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临床表现常有发热、腹痛、明显肝肿大。长期肝外阻塞可以引起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变化为汇管区和肝血窦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胆管造影显示胆管狭窄 及其近端扩张。阻塞性黄疸的特征:
❶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多有瘙痕;
❷血中一分钟(结合)胆红素增多,可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
❸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当完全阻塞时,尿胆原消失;
❹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❺血清胆固醇、胆汁酸、碱性磷酸酶及脂蛋白-X明显升高;
❻血清转氨酶一般正常,继发性肝细胞损害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
❼鉴别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胆淤性黄疸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低张十二指肠X线造影、B型超声显象扫描、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内镜逆行胆道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及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等;
❽治疗多需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