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借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是男女媾精,即阳精和阴精结合而成。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 而各个组织结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阴、阳属性。如就大体部位分,则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外侧属阳,内侧属阴。由于头部居于人体的最高位,为诸阳经所循行,故称为“诸阳之会”。两足位于人身最下部,足小趾居于最下之末端,故称其俞穴为“至阴”。以脏腑分,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泄,故属阴,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故属阳。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心、肺居胸中在膈上,故属阳,为阴中之阳脏; 肝、脾、肾居腹部在膈下,故属阴,为阴中之阴脏。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其中正经十二经脉,即有手足三阴三阳,阳经行于肢体的外侧面,阴经行于肢体的内侧面。奇经八脉的蹻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蹻、阴维,行于身之外侧者,称阳蹻、阳维。督脉,行于背、又具有总督阳经的功能,故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具有任养各阴经的作用,故称为 “阴脉之海”。络脉亦可根据其分布的上下、浅深部位,分为阳络和阴络。五官九窍也有阴阳之分,在上的七窍属阳,在下的二窍属阴,故习惯上称之为“前后二阴”。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个部位及其组织器官,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说明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功能,无论是就整体还是就局部而言,都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中医学把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 把机能活动归属于阳,把物质基础归属于阴。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并始终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离决”,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这正如《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阳主升,阴主降; 阳主出,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均是通过阴阳的升降出入而实现的。如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以及脾升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等等,无不是属于阴阳升降出入的运动。《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即指出了阴阳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脏腑功能活动的普遍形式,对机体的生死存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阴阳还常用来说明人体各种具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如把固护、温煦肌表的气称之为“卫阳”或“卫气”,把能化生血液、具有营养补益的气称之为“营阴”或“营气”。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入于阴则静而为寐。总之,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说明它,故《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的根本所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抗病机能和各种致病因素,即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状况。而这些又都可以用阴阳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来概括说明。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与阳邪两大类别。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受伤,发为热证或阳证; 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受伤,发为寒证或阴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发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不能制阳,则发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阴阳应象大论》以及《调经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正是反映了上述的病理变化。至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损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因而导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及阴阳两虚的病证; 或在疾病的严重阶段,由于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或热极深伏,格阴于外,或阴竭阳脱所导致的亡阴、亡阳等病证,也无不是反映了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甚至不能互相维系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不仅用于说明人体阴精、阳气自身发生的偏盛、偏衰的各种病理变化,而且也常用于说明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升降、出入等多种病理变化。如病有三阴三阳,阳经病在腑,阴经病在脏,在腑者属阳,入脏者属阴。病在卫分、气分属阳,入于营分、血分属阴。这是以病变部位来划分阴阳。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等,则又是阴阳上下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就是疾病的证候,也可以用阴阳盛衰来概括说明,如临床表现“少寐”往往是由卫气盛于阳经,不得入于阴,即所谓“阴虚则目不瞑”,(《灵枢·邪客》); 自汗出,是由于阳气不固于表所致,故一般称为“阳虚自汗”;昏厥多是因“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素问·解精微论》),阴阳不能上下交通而出现一时性的“离决”所致; 消谷善饥,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肠鸣腹痛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疟疾的寒热往来,发作有时,也是“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疟论》)的结果。总之,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而阴阳失调则是贯穿于疾病始终的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诊断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诊断,是以阴阳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中医学对疾病提出治疗方法的依据,在于辨证,因而辨证即是诊断。疾病的证候是复杂的,故辨证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在上述各种辨证中,八纲辨证贯穿始终,而辨阴阳则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因为诊断疾病,首先要分辨病位在表、在里,进而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而表、里、寒、热、虚、实又都可以归属于阴阳两类证候之中,如病在表,表现为热证、实证者,概属于阳证; 病在里,表现为寒证、虚证者,概属于阴证。在这里阴阳用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起到了辨证总纲的作用。
还有阴阳本身病变的诊断,即对由于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所产生的各种证候,则直接用阴阳的盛衰来表示,阴液亏损,称为阴虚,阳气虚衰,称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阳盛,称为阴虚阳亢; 阳虚不能制阴而阴盛,称为阳虚阴盛; 阴液的消亡,称为亡阴; 阳气的消亡,称为亡阳; 阴寒盛而格阳于外,称为阴盛格阳; 阳热盛而格阴于外,称为阳盛格阴等等。但是阴阳辨证亦必须和脏腑经络等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确切的诊断,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在四诊方面,亦无不以阴阳来划分脉症的属性,如望色: 色泽红赤鲜明者属阳,苍白晦暗者属阴。闻声: 声音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寒热: 但热不寒者属阳,但寒不热者属阴。切脉: 左右分阴阳,左为人迎属阳,右为寸口属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体分阴阳,则浮、大、滑、实者属阳,沉、小、涩、虚者属阴; 以脉率分阴阳,则疾数者为阳,迟缓者为阴等等。察色脉,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任何病证的诊断与鉴别,都是根据它们所显示的色、脉、症的不同属性来确定的。如黄疸病,即根据其色泽鲜明与晦暗而确定为阳黄或阴黄,如阴水、阳水,阴暑、阳暑等病证的诊断与鉴别,也均是如此。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察之有纪,从阴阳始”,《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说明辨别阴阳,在疾病诊断上居于首要地位。
用于疾病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注意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调理阴阳。人体有阴精、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然界气候变化有春夏秋冬,即所谓“四时阴阳”。善于养生者,就要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指出了调养四时阴阳的具体内容和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由于一切疾病均可概括为阴阳失调,故审察阴阳变化是决定治疗的前提,而调理阴阳,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讲的是这个道理。如因阳热盛而伤及阴液,即“阳胜则阴病”者,当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治法; 若因阴寒盛而伤及阳气,即“阴胜则阳病”者,应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治法; 若在阳胜或阴胜的同时,其相对的一方出现偏衰而构成虚损时,又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益阴或扶阳的治法。以上举的是阴阳偏盛治法的例证。阴阳偏衰的病变有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三种类型。因于阴虚不能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当滋阴以抑阳,即所谓“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所表现的虚寒证,应扶阳以制阴,即所谓“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属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
又由于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等,均可归属于阴阳不调的范畴,故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温寒清热、补虚泻实以及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具有调整阴阳的意义。
阴阳用于对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确定治疗原则,而且也用以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就药性讲,有寒、热、温、凉之分,即所谓 “四气”,其中性寒凉者属阴,性温热者属阳;药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别,即所谓“五味”,其中味辛、甘者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 药物的作用趋向,不外升降浮沉,其中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根据病变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这就是阴阳学说用于治疗的主要内容。
复杂的疾病,其病情有标本主次之分,因而治疗也有先后缓急之别。而要知标本,则必须先别阴阳,掌握了阴阳病变的标本主次,才可以在治疗时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无益于治疗,甚至造成过失。《灵枢·终始》以及《五色》所说:“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 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这些既是前人丰富的经验总结,也是治疗学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