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阳五行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阳五行学说theories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这两种学说都属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宇宙观与方法论。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存在着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的关系。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 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 用以解释动物体, 则把动物体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 用以解释动物和自然的关系, 则认为动物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的核心是“二分法”,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认为, 世界万物根据其形和质的特点, 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用它解释宇宙, 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所代表的事物的生克制化所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动物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体、五官等, 阐述其相互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从而把动物看作是一个整体; 用以解释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 则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和五化等, 都内应于脏腑组织, 动物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等相互联系,因此, 动物与环境也是一个整体。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行的生克制化。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内容上虽有区别, 但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 早已相互交错, 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果单独采用一种, 对中兽医学和动物生理、病理的阐述就难以全面, 会给人以说理不周之感。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 才能说理清楚, 解释错综复杂的动物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例如, 在生理方面, 就脏腑的性能而言, 脏为阴, 腑为阳, 这是相对统一的两个方面, 所以用阴阳来说明; 如单就五脏来说, 则五脏各有不同的性能, 它们之间又有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就得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而从某一脏来讲, 则又有阴阳之分。例如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 故阴阳之中包含着五行, 五行之中又包含着阴阳。再如病理方面,病变的性质不外阴证、阳证两大类, 而进一步分析病变属何脏, 以及疾病的传变关系, 就须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说明, 所以观察病变也须从阴阳中辨五行,从五行中辨阴阳,两者就是这样相互补充、相互为用, 才能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由于受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某些自发的倾向和朴素的形式,还不能完全解释动物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动物和自然的关系, 但它们可以提供一些认识方法和思路, 在实际应用中, 应注意综合运用。如在论阴阳时须注意联系五行,谈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说明中兽医学理论和实践。另外,还必须注意把阴阳、五行的抽象概念和动物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使阴阳五行学说不断具体、深入,增强其科学性及指导意义。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我国古代人民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世界的一种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阴阳” 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用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物质来解释万物的构成、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逐渐形成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的原则,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也成为气功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人体变化的根源; 保持人体阴阳相对的平衡,才有利于健康; 阴、阳既是互根、互相消长,又是互相转化的。在气功锻炼过程中,也必须掌握和运用阴阳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悟真篇》中有练气功“须洞晓阴阳”、“不识阴阳莫乱为”。彭好古在《悟真篇注》中也说:“炼丹必用阴阳”。
阴阳学说在气功锻炼中的应用
(1) 按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阴阳变化,而分别采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在相应季节用“搅海吞津法”与“存想冰雪法”以滋阴; 行“闭气发热法”与“存想火热法”以生阳。
(2) 按一昼夜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之阴阳变化而行服气法。如《服气经·秘要口诀》中说:“凡服气皆取阳时”。
(3) 按体型之阴阳差异,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练功方法。按《灵枢·通天论》中认为人体类型 “有少阴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阳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因而在练功中,就要按照人体阴阳类型之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调和阴阳法。
(4) 按人体经络的阴阳不同,而行“周天法”。当经气通行阳脉之总督的督脉时,“进阳火”; 通行阴脉之海的任脉时,“退阴符”。
(5) 按病情的阴阳不同而施功。如阴虚阳亢病人,宜偏重滋阴潜阳的功法; 阳虚阴盛病人,宜偏重益阳消阴的功法。又寒热虚实,也是阴阳的两种表现形式,应分别对待。所以 《养生肤语》中说:“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 实病宜导引按摩,吸努搯摄,散发之功以解之; 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吐鼻入以凉之;冷病以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
(6) 按呼吸吐纳在调整阴阳中的不同作用施功。《长生胎元神用经》 中说:“鼻吸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合其真矣”。
(7) 按“存想”的阴阳不同施功。《气法至妙要诀》说:“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 阴时用阴气,存想在火热病灶部位”。“冬月想房室,用阳气入来觉温热;夏月在家中,用阴气入来觉清冷。……用阴气冷如冰铁(存想),用阳气如火烧身(存想)。”
(8) 按姿势中的阴阳不同施功。在行功时,无论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都有阴阳的关系。如《医学汇函》说:“有火者,开目; 无火者,闭目”。“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则屈身为之; 欲气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胫,则偃身为之; 欲引头病者,仰头; 欲引腰足病者,视脚”等。
五行学说是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五行的属性,来区别脏腑器官的特性,并将其与自然界和人体各种有关事物,密切地联系起来; 用相生相克等理论,来解释脏腑器官之间互相资生和互相克制的生理现象; 以相乘相侮的关系,阐述人体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在气功锻炼中的应用
(1) 按五脏、季节、日期的五行配属,结合五行生克关系,并通过“食气”的锻炼以养五脏。《服气精义论·养五脏五行气法》有“春以六丙之日(取木生火义),……食气百二十致于心(助心气),令心胜肺,无令肺伤肝,此养肝之气也; 夏以六戊之日(取火生土义),……食气百二十以助脾,令脾胜肾,则肾不伤于心也; 季夏以六庚之日(取土生金义),……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也; 秋以六壬之日(取金生水义),……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也; 冬以六甲之日(取水生木义),……食气百二十以助肝,令肝胜脾,则脾不伤于肾也”(《云笈七籤》卷57)。
(2) 按五脏和季节的五行配属,并通过“六字诀”调息以治脏腑疾病。如 《四季却病歌》 中说:“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目闲,秋呬定知金肺润,肾吹惟腰水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宝金丹”。
(3) 按“六字诀”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以制伏“所不胜”,从而保护虚弱脏腑。如肝气不足,是肺“鬼”之有余,乃杀其“鬼”(在五行生克关系中,医书谓来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丹书则谓来克我者为“鬼”),用呬字泄之; 如心气不足,是肾鬼之有余,乃杀其鬼,用吹字泄之; 如肾气不足,是脾鬼之有余,乃杀其鬼,用呼字泄之; 如脾气不足,是肝鬼之有余,乃杀其鬼,用嘘字泄之 (赵台鼎《脉望》卷七)。
(4) 按五行生克规律中“实则泻其子”的原则,结合六字诀以治脏腑实证。如 “肝有余则用嘘,若嘘亦不能引(泻)肝气,则引(泻)其子,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 心有余则用呵,若呵亦不能引心气,则引其子,用呼字泻脾之气,脾气既行,则心气自传;脾气有余则用呼,若呼亦不能引脾气,则引其子,用吹字泻肾之气,肾气既行,则脾气自传; 肾有余则用吹,若吹亦不引肾气,则引其子,用嘘字泻肝之气,肝气既行,则肾气自传”(《脉望》卷7)。
(5) 按“河图”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的 “生数”,结合“五行颠倒”(又称“逆五行”)的理论而行 “内丹术”中的 “三五归一结丹法”。由于金四、水一、合为一五; 火二、木三,合为一五; 土为一五。古代炼功家将此三五合于中央一处而“结丹”,故名为 “三五归一结丹法”。丹书又谓“火木为侣一家,金水合处为一家,中央戊己土为一家”(甄淑《悟真篇翼注》)。故三五归一,亦各为“三家相见”。所谓“三家”,实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故又称为“攒簇五行”。所谓“攒簇五行”,就是用意念聚合木火土金水五行为一处的意思,是内丹功法之一,它是借助于气功所特有的“子反生(养)母”,“克反和融”的“逆五行”以及“土”的“媒合”作用来完成的。

☚ 气功学   八卦学说 ☛
000201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