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大事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大事记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中国地理大事记

 1. 公元前14~前12世纪时, 我国用甲骨文记载了一些天文、气象知识。其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等记载。
 2. 问世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 《诗经》, 记录了大量河流、 山岳和聚落地名。 其中有首次出现的 “中国”一名; 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以及地震等自然现象记载。
 3.成书于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的《春秋》,记载不少灾异现象,如日食、水旱、大风雪、地震等,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和最早的陨石记录。
 4.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论述了18种土壤所适宜生长的植物,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 同时还记述了矿床、 河曲形成、 水害、 地图等方面知识。
 5.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五藏山经》是我国最早的地质、 地理著作之一。 书中记载了347座山脉、 258条河流大泽、 70多种矿产和170多处金属矿物产地。
 6. 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的 《尚书·禹贡》,记述了九州的各种土壤、矿产和植物资源,并把我国划分为九个州, 这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区划和区域地理著作, 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专著。
 7.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记述许多天文、地理知识。 记载表明, 我国当时已使用圭、 刻漏等仪器确定季节和定时。
 8.晋代从战国魏王墓葬中发现的《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第五代君王乘八骏远游东、西方的旅行经历,这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我国最古老的旅游记。
 9. 从战国魏王墓出土的古书《竹书纪年》, 记述了一些流星雨和地震等自然现象, 是我国和世界上有关流星雨、 地震的最早记载。
 10. 我国古书 《五经》 中的 《易经·系辞上》写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是“地理”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的应用。《周易·经夬》 中载: “泽中有火”,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已发现天然油气苗燃烧现象。
 11. 据 《高淳县志》卷三载: 公元前506年, 吴国开凿胥溪,船舶可从苏州通太湖,经宜兴、高淳,穿石臼湖,在芜湖进入长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据《禹贡锥指》卷六载,公元前484年前后吴国还开凿了邗沟 (从江都至淮安) 和胥浦。
 12. 据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人间训》载, 公元前597年左右, 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蓄水灌溉工程(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库。
 13.成书于公元前246~238年的《吕氏春秋》,内立一章《有始览·有始》, 集中论述了天文地理知识。
 14.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约公元前250年,蜀守李冰, “穿广都 (今成都一带) 盐井诸陂池”, 这是关于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
 15. 秦代, 蒙恬率数十万军民修筑秦长城。 它西起临洮, 东抵辽东, 长万余里, 是以燕、 赵等长城为基础联结、 扩展所成。
 1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全国大修驰道,主要线路宽达50步,道旁植树,工程浩大,初步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
 17. 西汉时期, 司马迁著的 《史记》 问世。 该书《河渠志》记载了楚、吴等国开凿邗沟等四条运河、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引黄灌邺工程、 秦国李冰父子在灌县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 水工徐伯主持勘测修建长安至黄河的漕渠、郑国在关中主持修建郑国渠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修筑了沟通湘、 漓二水的灵渠, 运河上首次建了 “斗门”设施,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工程。《史记·货殖列传》还记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各地物产、风土人情、手工业和采矿业等,这是我国最早的经济地理著作。
 18. 西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记述了汉以前疆域政区的变迁、 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 风俗所由等, 在我国首次创造了地理志的编纂体例, 成为我国最早的沿革地理著作。《汉书·地理志》还最早记载了我国陕北高奴 (今延长县) 出产石油的情况以及我国船舶最早进入印度洋的史实。 在天文方面, 该志还是世界上精确记载极光、 太阳黑子的最早著作。
 19. 据《淮南子·说山训》记载: 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发明了天平式湿度计, 它比欧洲拥有的同类湿度计早1600余年。
 20.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三幅地图, 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古的画在帛上的地图。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秦墓中出土了七幅战国末期的木版地图, 是比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更早的地图。
 21.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22.西汉时,在其京城长安的长安宫灵台上设有候风仪“相风铜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风仪之一。
 23.东汉刘珍编撰的《东观汉记·地理志》,记载了今浙江龙游县的石林、岩穴,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石灰岩溶洞的记载。
 24.东晋范晔和后世刘昭合撰的《后汉书》,记载了贾逵提出的黄、赤交角,表明我国首先利用黄道座标系来测定天体位置;记载张衡主持创制“地动仪”,这是世界上首台地震仪器;记载了客星出没情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的记录;记载的“郡国上雨泽”的情形,表明汉代我国已有地方向中央汇报雨量的制度;同时该书还记述了班超出使西域、王景率众治理黄河等历史事件。
 25. 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万人浮海求夷州(今台湾岛),这是大陆人民和台湾本岛的最早接触;派遣聂友、陆凯率兵抵珠崖、儋耳(海南岛),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已很发达。
 26.三国时沈茔著《临海水土志》,记述了台湾的地球位置、气候、地形、居民生活习惯,这是台湾史地的首次记录文献。
 27.公元204~219年,曹操派人先后开凿了雎阳渠、平虏渠等,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
 28. 东晋高僧法显于公元399年西去天竺(印度),15年后取海路返国。公元416年撰《佛国记》,详载西域及途中见闻,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空前艰险的万里远游旅行记。
 29.公元512~518年,北魏郦道元,为只有万字、记录137条河流的《水经》作注。该书全面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源头、河道、支流和流域水文、地形、气候、土壤、物产等,共30多万字,是一部包括水文地理、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地理巨著。
 30.公元304年,西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一书,记载华南地区80种植物,这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31.晋代戴凯之的《竹谱》一书,记述了竹的性状及70多个竹子品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专谱。
 32.公元3世纪,西晋京相璠和裴秀著《禹贡九州地域图记》18篇,并绘制了“一寸为百里”的全国地图《方丈图》,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体”原则,对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3.《宋书·谢庄传》记载:“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即木刻地形模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
 34.《续汉书·郡国志》中关于湖南湘乡县石鱼山鱼化石的记载,是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动物化石的重要文献。
 35.公元514~516年,南朝梁时曾在今安微浮山附近的淮河上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拦河大坝,坝长4050米,高50米,深48.75米。
 36.公元605~610年,隋当局征集民工二、三百万修筑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抵杭州,总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运河。
 37.公元627年,唐代高僧陈祎(法号玄奘)开始西行穿沙漠、越高山,二年后到达中亚和印度等地。17年后(645)回国,译经论600部、1335卷,并由他口授,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由襄助译经的慧立追记玄奘西游经历,写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一“记”一“传”详述了他经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地理、交通、域邑、关防、气候、物产、风俗、文化等情形,对研究外国地理和西域史有重要价值。
 38.公元618~907年,我国航运船舶跨出汉代以来的南海活动范围,远达太平洋、印度洋和红海一带。在此期间,中国船舶曾到日本32次。
 39.公元724~726年,张遂、南宫说等人测量了南北13个地点的日影长短,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为166.14公里(现实测为111.2公里)。
 40.公元751,唐代学者杜环考察了新疆天山木扎尔特冰川源地的“雪海”景观和山谷冰川消长变化及冰蚀地貌,撰著的《经行记》,是我国及至世界最早的冰川学文献之一。
 41.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42.公元798年,唐代贾耽绘制了全国地图《九州图》;801年绘制了“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的《海内华夷图》,并撰有侧重历史地理内容的《古今郡国四夷述》40卷。
 43.公元801年,唐学者杜佑编撰《通典》,其中地理门的《州郡》、《边防》是我国最古老的沿革地理和别开生面的疆域地理文献之一。
 44.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编成《元和郡县图志》,详细记述了各州县的方位、沿革、地理、山川关隘、名胜古迹等,现图佚志存,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
 45.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公元940年左右绘制的星图,上载1350多颗星,比西方在公元1608年以前所绘星图多320个星数,绘制的方法与现代所用的麦卡托圆筒投影法相似。
 46.公元976~984年,北宋乐史编著《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它记载了全国各地地方志及物产、风俗等资料,是宋代重要地理著作。
 47.公元1010~1106年,黄裳等曾进行五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的观测;1078~1085年,他将观测结果绘成星图;公元1247年又被刻成石刻《天文图》,上有恒星1440颗。这种石刻《天文图》在我国历史尚属首次, 现存于苏州博物馆。
 48. 公元978年, 乔维岳在淮南地区主持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便于通航的运河复闸。
 49. 公元1056年,建成我国现存最大的木塔——山西应县 “佛宫释迦寺塔”。
 50. 公元1059年,蔡襄主持建成我国现存首创的“筏形基础”大石桥——泉州万安石桥;1169年广东潮州海阳县 (今潮安县) 建成世界上第 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
 51. 北京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公元1073年,他曾主持制造新的浑仪, 并撰有 《浑仪议》、 《浮漏仪》、《景表仪》等天文著作; 1077年, 他根据太行山石壁层中的螺蚌壳层堆积, 科学地推断当地为 “昔之海滨”,比意大利达·芬奇的同类观察研究早400年左右; 根据延州类似竹子 (即新芦木) 的化石推断过去该地区气候温湿, 比欧洲的类似见解早760多年; 他提出的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术观点, 也比英国的赫顿早700多年。
 52. 公元1078~1085年,李德蒭主持编撰的《元丰九域志》,是我国地理志由私编转变到官编的著作尝试。
 53. 公元1120年, 江苏吴江设 《水则碑》, 碑上有用以测量水位的刻度和刻有历年的水位, 这是我国较早的系统的水文观测记录。
 54. 公元1178年, 韩彦直撰写 《橘录》, 记载了柑橘品种27个,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
 55.公元1180~1181年,吕祖谦撰写的《庚子——辛丑日记》, 记录了浙江金华地区一年零七个月的物候, 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物候记录。
 56. 公元1247年, 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载有计算雨量器容积的题目: “天池测雨”、 “圆罂测雨”、“竹器验雪”等,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雨量器的国家之一。
 57.南宋范成大于公元1170~1177年间游历全国10省区, 著有记述各地交通、城邑、 山川、 气候、 植物、 风俗、 古迹、 民族等内容的地理书 《杜海虞衡志》、 《吴船录》、 《吴郡志》。
 58. 《元史·历志》 记载: 公元1280年王恂、 郭守敬等制订了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长久 (实施364年) 的《授时历》; 创制“简仪”、 仰仪”等10多种天文仪器, 其中简仪比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59. 公元1267年,我国少数民族科学家扎鲁马丁制作了7种天文、 地理仪器, 其中木质地球仪是现代地球仪的前身。
 60. 公元1283~1293年,我国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等运河。至1411年, 长1782公里、 贯通南北的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建成。
 61. 公元1280年,满族旅行家都实曾对黄河源地进行了考察, 其河源记明确指出黄河河源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详细记述河源情况的一部专著。
 62. 成书于公元1303年的《大元一统志》(共600册、1300卷)是一部记述各州县沿革、方位、城邑、名山大川、 土产风俗、 古迹寺观等内容的官编地理志巨著。
 63. 公元1282年, 元朝第一次试用海运漕粮46.000石成功;1292年,朱清、张瑄等人开辟了从刘家港经黑水洋到达直沽 (天津港) 的北洋航线。 1329年, 该航线年运漕粮达到352万石。
 64.公元1311年~1320年,朱思本绘制了全国地图《舆地图》,此图对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65. 公元1340年后,元代汪大渊撰有记述他两度参加东西洋各港贸易海舶游历的著作:《夷岛志略》,与同类著作比较, 它描述范围最广, 写作年代较早, 是我国古代罕见的海外地理名著。
 66. 公元14世纪中叶问世的 《白猿献三光图》(作者无考) 载有132幅云图, 这比欧洲公元1879年出版的只有16幅云图早500年左右。
 67. 公元1406年,明代朱的《救荒本草》一书,记述野生植物414种,是一部较有价值的植物学专著。
 68. 公元1405~14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航行数万里,到达30多个国家, 开辟了我国通西亚、 东非的航路, 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 其绘制和使用的 《航海图》,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海图。
 69. 公元1564年,明代罗洪先对元代朱思本绘制的 《舆地图》进行增补, 改绘成精度较高的 《广舆图》 44幅。
 70. 明末学者王士性著《五岳游草》, 其中 《地脉》、《形胜》、《风土》三篇记述了我国主要地区山脉、形势及气候等, 在自然地理方面弥补了中国地理学史的空白。
 71. 公元1596年出版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巨著,载有药用植物1892种(并附图1126幅),岩、矿和化石160多种,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药物学、矿物学、植物学知识的专著。 该书对植物采用系统的 “析族区类”的分类方法, 比西方植物学的创始人林耐的分类早130多年。
 72. 公元1596年,屠本畯著的《闽中海错疏》,记载福建沿海200多种水族生物,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专著。
 73. 公元1607~1640年,明代著名旅行家徐宏祖(号霞客),考察了相当我国现16个省区,写成(由后人整理) 记载游历地区的地形、 水文、 气候、 植物等内容的《徐霞客游记》; 现存60余万字。 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研究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是世界上最早描写喀斯特地貌的著作,被人们称为“古今游记第一杰作”,“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74.公元1639年,明代徐光启的巨著《农政全书》出版,内容涉及农业12大门类,是一部含有农业经济地理内容的著作。
 75.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编撰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我国各地沿革、山川、地理形势、水利、物产等丰富资料,是我国古代地理和经济地理的重要著作。
 76.约在公元1692年前,地理学家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该书集我国历代沿革地理之大成,为研究沿革地理的代表作。
 77.公元1708~1718年,清初在全国进行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此图首次记载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78.公元1813年,清学者徐松在新疆天山南北考察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经济等,历时6年,著有《西域水道记》。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描述新疆地理的著作。
 79.清学者吴其浚在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收载各类植物1714种(附有插图),这是我国古代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植物地理专著。
 80.公元1901年,我国现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8年又编写了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新撰地文学》和1909年编写《最新地质学教科书》。
 81.1909年,张相文在天津创建“中国地学会”;1910年该会创刊了《地学杂志》。由邝荣光编绘的我国最早的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就发表在此杂志创刊号上。《地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地学之学术刊物,至1937年共发行181期。
 82.1913年北平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包括地理在内的史地部,1923年改称史地系。
 83.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地学系,包括地理、地质、气象三个部分。
 84.1928年北平师范大学建立我国师范院校第一个地理系,也是全国高等院校最早的地理系之一。尔后在天津、昆明、兰州等师范学校建立了史地系、清华、中山、浙江、西北、东北、兰州、四川、金陵女子等综合大学也相继成立地理系。
 85.1934年3月,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竺可桢、翁文灏等倡议,在南京由中国地学会分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发刊《地理学报》。它是我国较早成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之一。
 86.从1930年起,曾世英、丁文江、翁文灏3人合纂《中华民国新地图》及其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地图》,这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运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现代化地图集。此图1934年出版后,被评为“中国地图学界一部空前未有的巨著”、“国内地图革新之第一声”、“可与世界最进步之地图并列而无愧色。”
 87.本世纪30年代初,北平地质调查所方俊著《地图投影》一书,详细地叙述了经纬线网之各种绘法。为我国地图学专门著作之先声。
 88.本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了研究地壳变动、重力加速度、地磁、地震等地学机构,如著名的南京钟山地磁台、北京鹫山地震台。1930年创刊《地震学报》。20~30年代先后出版了翁文灏、黄汲清、李庆远等一系列地学著作和论文。
 89.本纪世3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出版著名论著《冰期之庐山》。这一学术见解曾轰动了我国地学界。对研究第四纪冰川和建立中国冰川地质学的基本模式以及为此后来引起的学术讨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90.本世纪20~30年代,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著作,如《中国历史上气候之脉动现象》、《中国气候区域论》、《本末地理的环境与水灾》等。
 91.1930年5月,我国地理学家林超与其导师克勒脱纳在云南点苍山考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一发现与考察报告,曾在法国国际地理文献上作过报道,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后来维斯曼根据这一调查,正式定名为“大理冰期”。
 92.1934~1936年,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了一系列人口地理的研究论文,开创了我国人口地理学系统研究的先声。他的力作《论中国人口之分布》,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人口地理的必读书。同时他还编制了我国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
 93.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在黄国璋主任倡导和主编下,出版了《地理教学》杂志,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地理教育刊物。
 94. 1938年顾颉刚和史念海合撰的《中国疆域沿革史》,是集我国沿革地理之大成,对全国地学界影响颇大。
 95. 1940年8月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成立。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8月迁南京。
 96.1941年中华自然科学社组织西北地理考察活动。
 97.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前中国地理研究所组织了嘉陵江流域考察。这次考察队伍之大、历史之长在新中国建立前都是空前的。
 98.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成立筹备处。
 99.1950年,由吴传钧、李旭旦、施雅风等倡议,创办了介绍地理科学知识的刊物——《地理知识》。
 100.1951年,前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组织了西藏综合考察工作,项目包括地质、地理、气象、水利、农业、土壤、植物等,规模之大,在西藏高原史无前例。
 101.1952年全国师范学校专业大调整,地理系分设于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理科。 至1958年,全国仅师范院校开设地理系达29所。
 102.1952年,1000多位科技工作者首次参加了海南岛、粤西、广西等热带资源条件的综合考察。
 103.1953年,中科院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合作在黄河中游地区进行水土保持调查研究。
 104.1953年,中科院土壤队与水利部土壤调查总队合作,在黄河中下游主要灌溉地区进行土壤调查。
 105.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建立,由地理学家黄秉维任所长。
 106.1954年我国地图学家陈述彭编制了1:400万中国地势图,制图方法有明显突破。
 107.1954年我国水文地理学家郭敬辉开始进行我国地表径流量的估算研究,首次提出全国地表经流资源的数据。
 108.1954年,林超教授等根据地形构造、气候等多种要素,提出把全国划分为31个“地区”和105个“亚地区”的自然区划方案。
 109.1954年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农业部、地质部等合作组织了冀南农灌区和临清地区土壤调查。
 110.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地球物理和华南植物等研究所合作,组织海南、雷州半岛的植被土壤调查。
 111.1955~1958年,郭敬辉陆续发表了我国水文地理研究的三篇代表作品:《中国地表径流》、《中国地表径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黑龙江流域水文地理》,为地理方向的水文学研究作出了范例。
 112.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全面制定了“黄土中游水土保持工作计划纲要”。
 113.1955年,中苏科学院联合组织了紫胶的考察。
 114.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同年,新疆综合考察、长江和黄河灌区土壤调查、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均开始进行。 地理学家周廷儒参加新疆综合考察,并出版了《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新疆地貌》等重要著作。
 115.1956年3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与农垦部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
 116.1957,郭敬辉编出我国第一张《地表径流等值线图》。
 117.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出版。
 118. 1957年5月,国务院通过《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并决定设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 同年12月,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召开,大会制订了10年水土保持工作的初步规划。
 119.1957年,中国科学院在长治盆地、忻州盆地、内蒙三湖河地区、河套平原、银川平原进行土壤调查。
 120.1957年,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开始在广东、广西和闽南进行调查;同年,云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也在西双版纳展开。
 121.195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华南综合考察队由地貌、气候、土壤、地植物学、植物区系、真菌、动物、农业、林业、水利10个专业所组成。当年主要在红水河右江流域调查。
 122.从195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渤海和北黄海西部,先后进行四次多船同步观测;同年,我国第一艘专用海洋综合调查船——中国科学院“金星”号也在上述海区进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等综合调查。
 123.1957年,盐湖科学调查队开始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对盐湖资源进行综合考察。
 124.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按学科建立自然地理、地貌、气候、水文、地图和经济地理六大研究室,以后又增设沙漠、冰川冻土两个研究室。
 125.1958年由黄秉维主编的《综合自然区划》问世。 全国被划分成3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
 126. 1958年完成“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下达的《全国经济地理丛书》,它们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大行政区的经济地理面貌。
 127.1958年,曾世英教授著《中国地名拼写法的研究》一书,围绕地名还撰写了50多篇论文,为我国地名研究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128.1958年,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开始对两省工业和农业资源进行调查。
 129.1958年,中苏联合考察队完成洛川、定西两个重点水土保持规划和陕北、陇中的调查。 同年,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完成晋中盆地、晋南地区土壤调查任务。至此黄河流域土壤调查工作全部结束。
 130.1958年9月全国海洋大规模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这一综合调查任务至1959年底全部结束。
 131.1959年,新疆及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工作野外调查结束,1960年开始进入全面总结阶段。
 132.为提出合理引水路线,从1959年起我国西部地区南水北调工作正式展开。
 133.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正式组成,并对南疆、北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沙漠进行科学考察。
 134.1960年1月5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这是一次我国当时地理界规模最大、方面最广的学术讨论会。
 135.1962年6月5日至13日,全国自然区划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召开。
 136.1962年底,全国召开陆地水文会议,在会上第一次设立了水文化学地理组。
 137.196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区开展冰川学、水文学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大陆冰川的基本特征。
 138.1963年,地理学家侯学煜等,经综合研究提出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
 139.1963年,史念海教授将多年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论文汇集成《河山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历史经济地理论文集。以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二、三、四集。
 140.1963年11月下旬,在杭州召开我国第三届地理学术会议及支援农业综合性学术年会。
 141.1964年我国冰川冻土科学工作者登上了希夏邦马峰和珠穆朗玛峰,并考察了藏东南海洋性冰川。
 142.1964年10月中旬在兰州召开全国干旱区地理学术讨论会。
 143.1964年底,召开我国第一届化学地理专业会议。
 144.1965年,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图集——《中国自然图集》正式出版,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学、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大总结,1978年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奖。
 145.1965年3月中旬,在广州召开全国地貌和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
 146.1965年由沈玉昌主编的《中国地貌区划》一书问世;与此书同时完成的还有1:400万《中国地貌类型图》。
 147.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分8册陆续出版,该图是记录历史事实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图集。
 148.1977年12月中旬,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在天津召开学术会议。
 149.1977年5月5日至19日,在延安市召开第二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
 150.1978年4月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近500年旱涝史料及旱涝等级分布图在南京整理完成。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份范围最大、年代最久的旱涝气候图集。
 151.1978年9月21日,中央气象局成立气象科学研究院,下设天气气候、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等10个研究所。
 152.1978年10月中下旬,在杭州召开我国第一次环境遥感学术会议。
 153.1978年第四季度分别在吉林、重庆、长沙召开全国第三届地图、陆地水文、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
 154.197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155.1979年2月10日,国务院颁布《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156.1979年3月29日至4月11日,中国水利学会在天津召开南水北调规划学术讨论会。
 157.1979年4月上旬,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
 158.1979年4月23日,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159.1979年4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五届理事会,会议就“2000年的中国地理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160.1979年6月中旬,农垦部和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在海口市召开“热带资源开发利用科学讨论会”。
 161.1979年6月,我国第一次编制的一部大型的综合性水文地质专业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出版。
 162.我国第一部大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公开出版。
 163.1979年10月6日,我国有关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
 164.1979年12月28日至1980年1月7日,为纪念中国地学会创办70周年,在广州召开全国第四届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大会和综合学术年会。李旭旦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人文地理学新理论和新动向”。
 165.1980年中国地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有:冰川冻土测试技术、第一次全国泥石流、1:100万地貌制图工作、第二次环境遥感、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气候、地理学与农业会议等。
 166.1980年4月,水利部组织进行南水北调中线查勘。
 167.1980年3月底到4月初,在西安召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
 168.1980年7月下旬,“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169.1980年8月,修订版《中国沙漠概论》出版,这是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沙漠研究专著。
 170.1980年9月16日,我国首次召开“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的初步方案。
 171.1980年10月29日,“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172.1981年中国地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的学术会议有: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环境遥感、人文地理学、构造地貌、世界地理、地图编制与地图复制、天然河床演变、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等。
 173.1981年4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托地理研究所在北京召开《青藏高原地图集》编稿会议。会议决定1985年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74.1981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在杭州主办中学地理暑假训练班,会议期间组织了以杭州为中心的7次野外考察和6次参观活动。
 175.1981年3月《中国名胜词典》正式出版,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 一部名胜词典类工具书。
 176.1981年,牛文元新著《自然地理新论》、《农业自然条件分析》相继出版。
 177.198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地学编写组编著的高中《地学》课本正式出版。
 178.1981年9月,在南宁召开“全国地理科普工作会议”
 179. 1982年中国地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有:中国历史地理、城市气候、第四纪冰川冰缘、农业地图、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国土整治等会议。
 180.1982年5月下旬,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召开“高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
 181.1982年由阳含熙和卢泽愚合著的《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一书出版。它是我国论述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的第 一部专著。
 182. 1982年7月上旬,国家计委国土局委托中国地理学会等5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北京召开“国土整治战略问题讨论会”。
 183.1982年,我国第 一部地名学词典——《外国地名语源词典》出版。
 184.1982年后,我国地理学家周廷儒,相继出版了两部著作:《古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对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地理古环境及地理圈的变化规律有重要学术价值。
 185.1982年10月9日至19日,国家教委委托安徽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四校在青阳县召开“全国高校地理系《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教材和教学经验交流会”。
 186.1982年11月,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召开地理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对96名先进个人和6个先进集体颁发了奖状。
 187.1983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有:水文专业、人文地理、中国冰雪、山地综合开发会议等。
 188.1983年10月下旬,中国水利学会在郑州举行“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
 189.1983年12月,一部地理学工具书《地理学词典》正式出版。
 190.1984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有:我国第一届计算机地图制图、水文专业、教学地图和地图学教育、经济地理、地貌学与国土整治、环境变迁、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世界地理会议等
 191.1984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出版,它是新中国建立后首次在我国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著作。
 192.1984年,我国第一部城市地理学专著——《城市地理概论》出版。
 193. 1984年11月中旬,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
 194.1984年6月,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公开出版。 该图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和最新科研成果。
 195.1984年6月,《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一书出版,它是一部论述我国历代学者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成就和著作的科学史专著。
 196.1985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土地资源综合研究、我国首届城市地理、全国喀斯特地貌和洞穴、高等学校地理教学改革等学术会议。
 197.1985年8月 12日,“全国商业地理研究会”在延吉市召开成立大会。
 198.1985年11月上旬,竺可桢研究会与浙江大学在杭州联合召开学术讨论会。
 199.1985年,王鸿祯教授主编的大型《中国古地理图集》正式出版,该图内容反映了我国80年代初的地质研究水平。
 200.198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出版。 《中国自然地理》共分12册,目前已陆续出版了地貌、地下水、地表水、上壤地理、动物地理、海洋地理、气候、古地理、植物地理等。
 201.1985年12月 1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生会”在北京成立。
 202.1986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了城市气候、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特区经济发展、历史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全国首届青年地理工作者、水文专业、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等学术讨论会。
 203.1986年4月下旬,“中国科学院青年地理工作者联合会及首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204.1986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第七届全国中学教师暑期训练班”。
 205.1986年,由胡焕庸教授等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一书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人口地理的专著。
 206.1986年,地图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大型外国地图集——《非洲地图集》,在目前世界上已出版的分洲地图集中也是开本最大、学科最广、内容最详细的一种。
 207.1986年8月中旬,中国地理学会与承德地理学会在承德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地理夏令营”。
 208.1986年11月中旬,中国地理学会与地质、地震、天文、气象、空间科学、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球物理、海洋、水利等相关科学的学会共同发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
 209.1987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下属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了经济地理、全国局地气候、世界地理、地貌与第四纪专业、首届全国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学术讨论会。
 210.1987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进行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
 211.1987年6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十亿人口状况及其地理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公开出版。
 212.1987年7月中旬,由云南地理所、华东师大地理系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青年地理工作者理论地理讨论会”在昆明召开。
 213.1987年牛文元研究员著的另两部地理专著:《现代应用地理》、《自然地理开发原理》出版。前者是当前集国内外应用地理学主要成果之作,后者是以“系统科学和系统”分析为经、以“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作用”为纬,编写而成的自然资源科学体系著作。
 214.1987年9月8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在珠海市宣布成立,并在那里召开了首届学术讨论会。
 215.1988年中国地理学会及其下属专业委员会分别主持召开了:全国环境与发展、黄土高原历史地理暨历史地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全国乡村发展与农业地理、首次全国气候与社会经济发展、全国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等学术会议。
 216.1988年4月上旬,“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同月,中国第31个省海南省正式成立。它下隶海口、三亚、通什三个市、16县及西沙、南沙、中沙等南海诸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17.1988年5月5日,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十二名登山勇士,在经过长达两个多月、历尽艰险之后,胜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首次实现了峰顶会师和从南北两侧同时攀登的双跨越,这是登山史上空前未有的壮举。
 218.1988年初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考察西昆仑山东段和中昆仑山。
 219.1988年7~8月,中国地理学会和吉林省地理学会等联合举办“第九期全国中学地理教师暑假训练班”。
 220.1988年10月14~15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经济地理部为纪念成立30周年,主办了盛大的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50余人,分“人—地关系”、“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方法问题”三个组进行讨论。与会者认为:经济地理学要加强理论方法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不同的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未来区域发展进行预测和调控,使经济地理从过去的描述性、诊断性研究向预测性、处方性和决策性方向发展。向系统化、信息化、定量化、模拟化、调控化方向发展。
 221.1988年,《人文地理学词典》在陕西出版。
 222.1988年9月7日,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次发射了一颗试验气象卫星一“风云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发射这种卫星的国家。该卫星向地面输送回大量昼夜云图、地表图象、海洋水色图象、水体世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植被生长等科学资料。
 223.1989年,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二个考察站一中山站。此站地址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内拉斯曼丘陵地带和阿蒙森湾沿岸。在中山站建立之前,于1981年已成立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3年参加了世界《南极条约》,并相继建立了永久性基地、越冬考察站—“中国南极洲长城站”。它位于南设得兰群岛乔治岛上,地理位置是: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区域面积为0.8平方公里。
 224.1989年3月13~16日,在浙江省上虞县召开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有38个单位的43名代表。与会代表们认真讨论了“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范围”等项草案。
 225.1989年3月6~10日,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亚太区域国际地理大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亚太区域会议将于1990年8月在我国北京召开。1989年6月底,我国已收到40多国家的660多位外国地理学家参加大会的通知回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理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对我国地理工作也是一次大检阅。
 226.1989年5月18~22日,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在兰州大学召开“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这次大会共有近百名代表参加,并提交论文及摘要122篇。为1991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大会进行分片准备。
 227.1989年中国地理学会还分别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高师及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等会议。
 228.1989年7月28日至1990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途经南极点和苏联东方站,横跨南极大陆。这是人类徒步横穿南极活动中距离最长和最艰险的一次,历时七个月,行程6300多公里。我国冰川学家秦大河同美、法、苏、英、日等国科学家共6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并收集了大量有关南极冰川、气候、环境方面的珍贵资料,采集了数万瓶雪样。对提高我国南极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内容简介 ☛
000004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