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学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学概述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地理学概述

 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认为它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地表物质包括地球表层的大气、岩石、土壤、水、生物与社会现象。地球表层包括自然成分和人文成分。也就是说,以地球表层为对象的地理学既研究自然现象,也研究人文现象。从科学分类来说,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学科,并自成一个独特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自然地理学与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起来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提出很多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学。
 地理学通常分为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两大类。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区域地理学主要对具体区域进行综合研究,二者相互补充,组成完整的地理学。
 系统地理学主要由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组成。自然地理学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也研究其各组成成分的特征,前者被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后者被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①气候学,研究地球上的气候,它的形成、分布和气候变迁。②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③水文地理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包括海洋、冰川等各种形态在内的水圈的科学;从狭义上讲,它是研究陆地表面水分平衡、径流、湖泊、沼泽的科学。④土壤地理学,是研究风化壳和土壤的结构、形成发育、在空间上变化及合理利用的科学。⑤植物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的植被以及它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的科学。⑥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并预测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包括:①经济地理学,以叙述和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工农业的生产、消费、运输为其主要任务。经济地理又按研究的内容不同分为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消费地理等。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涉及到市场、政府决策、社会结构对经济布局的影响等。②人口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在地球上的差异性,它的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人口数字、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部门结构、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等。③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式、结构、发展、功能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地理条件与城市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城镇居民点体系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社会生产方式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和城市性质变化之间联系的规律,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城市发展、功能的影响等。④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创造文化活动过程中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产生、发展、传播在地域上的表现以及一定地域的文化特点等。⑤政治地理学,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研究世界政治现象的区域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规律,以及政治地区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势。⑥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类型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⑦旅游地理学,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业形成条件、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⑧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从以上简短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地理学研究的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并已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科学体系。具体到每一个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学的时候,一般只能研究其中的某些方面。
 尽管地理学有众多的分支学科, 各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和任务, 但总的看来, 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人地关系的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所关心的问题。但过去研究人地关系, 偏重于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甚至绝对化, 使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了统治地位; 与此相反, 也有一些人片面强调人类的作用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 以致做了许多违反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平衡的蠢事。 经过几十年的曲折道路, 人们认识到, 必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人对地的影响。 由于人口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扩大了, 程度加深了, 人对地的干扰和影响愈来愈大, 甚至使环境退化、 恶化、 资源短缺、 枯竭。 因此,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要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除了研究自然因素外, 主要是研究人为因素, 如城市化及 “三废”污染、 水土资源的利用等。 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影响的空间尺度, 已从古代的局部地区影响发展到现在的全球影响。
 我国现在面临的生存环境已十分严峻, 生态灾害相当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5%;年土壤侵蚀量达50亿吨,氮、磷、钾流失量每年达4000万吨;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沙化和流沙扩展地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左右,大大低于全世界22%的平均水平;世界上每年草地沙化、退化和盐渍化面积约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而我国草原退化的面积大大高于此值,现已约达7亿亩,而且还在加速发展。环境污染局部改善, 但整体恶化; 目前我国SO2排放量达1520万吨/年, 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量368亿吨,全国82%的江河湖水遭受不同程度地污染,全国有40多个城市的地下水受到酚、氰、砷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污染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局面;初步估计,全国每年由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00亿元;按目前情况推算,到2000年,由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75%。
 除了这些生态灾害外,建国40年来突发性自然灾害也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趋势。50年代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成灾小于1亿亩; 60年代受灾3亿亩, 成灾1.5亿亩; 70年代受灾5亿亩, 成灾2亿亩;80年代受灾3亿亩。 因灾少收粮食, 一般年份达200亿公斤; 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 仅这两项损失就达100亿元, 大灾年损失可达到400亿元。
 资源人均占有量短缺, 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人口基数大, 人口压力与日俱增, 再加上城镇建设扩展迅速, 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 如按近10年的速度递减, 到本世纪末, 人均耕地将仅有1.0~1.2亩, 使我国的粮食问题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水资源不仅地区分布不平衡, 而且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为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 必须充分了解它, 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 现在, 而且要了解它的变化, 这包括长期缓慢的变化、周期性变化和突发性变化, 特别是突发性变化对人类的冲击最大, 往往带来严重的灾害。 另一方面, 人类利用地理环境因需要而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 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制约; 而人类利用环境又会给环境带来变化, 这种变化是按自然规律并通过空间过程来实现的。 因此, 人地关系的研究涉及面很广, 它涉及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以及其他分支学科, 而且需要与其他相邻学科共同协作去深入研究。 应当说, 人地关系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问题, 而就其实质来说, 它更多的是地理学的问题。 因为地理学本身正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研究资源、 环境问题方面, 比其他学科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②空间与过程的研究——即关于地域分布与地域过程的研究, 主要查明分布位置和模式及其成因与变化。 当代地理学把过程与分布结合起来, 强调动因, 逐步地从现象的描述及定性的分析转入朝着抽象概括与数量表达的方向发展。这种强调空间与过程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当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通过过程来研究分布位置与模式, 并通过过程的演化来预测变化的趋势。在60年代计量革命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式,要求更定量化、更精确地去研究空间过程,从而揭示地表事物的分布模式和空间关系。
 所谓模式,有多种多样,每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但有一基本点是相同的,即它是现实事物或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的模型,通过各种相关的指标来显示地域性质和空间关系。模式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功能(考尔赖·哈盖特,1967)。其一,可以当作一种心理的设计,而使复杂的相互作用变得易于模拟;其二,是一种合于规范的设计,以便能更广泛地比较;其三,它是一种组织的设计,可以用来收集和运用资料;其四,它是一种直接解释的设计,可用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其五,它是一种结构性的设计,可用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以推广已有的理论。
 由于模式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地理学中对模式的使用已相当普遍,而且呈愈来愈盛的趋势,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然而也有滥用模式的现象。因此,在建立模式时,对模式的功能、类型、定义等应有正确的辨别。
 ③区域研究——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区域各有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区域之间也有某些相似的地理特征。另一种差异性和相似性是区域研究的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不同,资源(种类、组合、数量、质量等)和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一,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互有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这对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过去研究区域,强调区域个性,因而把注意力主要局限于形态一致的区域。现在研究区域,则日益趋向功能区域,区内各部分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强调区际之间的关系和区域的空间组织的研究。在实践中,这类研究多应用于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流域规划等方面;在理论上则主要从事区际关系如区际交流等的研究。
 目前区域地理研究正向一门新生的学科——区域科学的方向发展。它研究人类在生存空间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事业的位置分析,人口、都市的发展,能源与资源的供求,民族关系,环境保护等。区域科学工作者与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一起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指导方针,作出系统分析。其研究方法则主要依赖于数理模型与计量分析。
 ④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庞大复杂的研究对象和简单的工作方法及手段是地理学长期发展迟缓的一个主要矛盾。采用新技术和精确的方法,已成为各国地理学者努力的目标。大致从60年代以来,在地理研究中逐步引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遥感技术的应用、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应用等。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不仅能迅速得到大量的地理信息,而且能更准确更及时地分析出所得的结果。这就使得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地理“数值化”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统计,将大量数据经过整理、计算,简化为若干容易理解、能更好地说明主要情况的数值指标;二是推理统计,分析选样的代表性;三是建立模式,多数是数学模式。任何模式都是实际状况的高度简化,需要在了解和权衡全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略去一些次要的内容,作一些假定和近似计算。它可以是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或检验某一科学假说的工具,也可以表达某些从经验中得到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数学变换,由此求知其他方法所不能得到的关系。有关模式结合起来,便可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关于地理学数值化方法的研究,主要是:
 1)如何以数学方法革新传统的地理学;
 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过程的数学模式;
 3)区域工业系统的数学模式;
 4)城市系统的数学模式;
 5)地理学中数学方法在理论上改进充实的前景。
 新技术的应用,促使地理学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地理学研究中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1)直观和客观的记录,过去对地球的研究多是推理性的,而现在则进入了直观阶段。遥感技术可利用可见光、 近红外、 远红外、 微波等波段, 对地表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图象或数据的方式记录下来, 从而使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地面实地考察时看不到的地理现象。
 2) 宏观——大面积地观测, 陆地卫星图象覆盖185×185平方公里, 一幅气象卫星图象探测地面宽度可达数千公里。遥感信息虽然分辨率低,但概括性强,可以突出一些宏观的概念,有利于认识一些具有宏观结构的科学问题, 如板块移动、 洋流分布、 台风活动等。
 3)动态——多时相、准同步,气象卫星重覆盖的频率为0.5~24时/次,陆地卫星为9~18天/次, 同一地区多时相的遥感图象和数据资料, 便于对比分析, 为动态研究提供了可能。
 卫星遥感所获得的丰富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地理研究的效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难以得到的信息, 使地理工作者有可能从事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
 在地面编制土壤、 植被、 地貌等专业地图, 界线划分一般取决于工作人员当时的判断, 不能完全免除主观因素。 利用遥感图象编制, 则可以按图象分析, 所得结果自然比较客观, 这种研究将使地理研究大为改观。
 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掌握了必要的手段, 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服务, 可以在土地利用、 国土整治、 环境管理、 城市规划、 交通工程、 农业区划、防止灾害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地理学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 没有基本的地理知识是不可想象的。 对青少年及时提供必要的、 准确的地学基础知识和本国及世界的地理知识, 也是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全国中、小学有四个年级讲授地理课,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中,将有近亿学生同时学习地理知识, 因此, 地理教师的素质, 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国民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小学的地理教育非常重视,开设地理课的年限大多是5~7年,学时也比我国现行的教学计划多。 在内容上也逐渐增加关于宇宙空间、 地球构造、 地壳运动、 大气环流、 海洋科学、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 遥感知识、 全球变化、 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能源问题、城市规划、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都有了很多的革新。同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 对加强地理教育和普及地理知识都日益予以深切地关注。 如美国地理学会主席吉尔伯特·格罗夫纳不久前对他的国家及其公民们提出如下警告: “美国公民缺乏地理知识, 美国就无法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或国际政治、 经济、 环境、 社会和军事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当然,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和他们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地方还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 我们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不是也应该努力提高地理教育质量, 使地理教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吗?深信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一定会随同地理科学的进步和通过地理教师的辛勤工作, 得到迅速的发展。

赵济

☚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本卷主要编辑、出版人员 ☛
000004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