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恶性肿瘤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甚少见,约占全部女性生殖器官癌肿的1~2%,大多数为鳞形细胞癌。病因不清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50岁以后多见,平均年龄为65岁。继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则较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多见,多来自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或膀胱癌等。
阴道鳞形细胞癌 其大体表现有三种类型:
❶菜花型:开始发生于阴道后壁上三分之一处,癌细胞高度分化,属外生型,很少向内浸润。
❷浸润型或溃疡型:主要见于阴道前壁,迅速向阴道周围浸润。
❸粘膜型:少见,发展慢,生长局限于粘膜层,故又称为阴道原位癌。阴道原位癌常伴发或继发于宫颈原位癌。阴道癌一般沿淋巴管转移,阴道上三分之二的癌肿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原发性阴道鳞形细胞癌初起时表现为一小结节、溃疡或小而脆的乳头状肿物,逐渐发展成菜花状肿块或深而大的溃疡。病灶在阴道后壁者可侵入直肠阴道膈或直肠;在阴道前壁者则累及膀胱阴道膈或膀胱,最后可形成粪瘘或尿瘘。常见的症状为阴道流血或水样分泌物并有恶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活检,应在碘着色试验指示下,在不着色区取标本。应同时在宫颈可疑处作活检,如证实有癌,则阴道癌可能不是原发,而是继发于宫颈的。阴道细胞学检查除非直接在溃疡处括片,否则阳性率不高。
癌肿局限于阴道后壁上三分之一而病变尚未侵及阴道全层者,可采用广泛性全子宫根治术,但切除阴道的范围应较广泛。除手术外,亦可采用局部镭或137铯治疗,另加60Co或直线加速器等体外照射,对阴道下三分之二的癌肿,更应首先考虑放射治疗。不论用手术或放射治疗,远期疗效均不佳。
阴道腺癌 较鳞癌更少见,原发性阴道腺癌来自阴道囊肿,或附近的苗勒氏管上皮,也可能来自阴道直肠膈中子宫内膜异位症腺体。继发性阴道腺癌多来自卵巢癌、直肠癌,膀胱癌或子宫内膜癌。来自子宫内膜的转移癌最常见于下端,一般为小的结节状。如发现阴道壁的癌是腺癌而宫颈光滑,应考虑有继发于子宫内膜癌的可能,通过刮宫可明确诊断。阴道腺癌以放射治疗为主,疗效不佳。
阴道透明细胞癌 阴道透明细胞癌过去认为是由中肾管残留衍化而来,故称“中肾瘤”或“中肾管癌”,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来源于苗勒氏管。近年来透明细胞癌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多数患者在出生前其母亲在怀孕时有服用乙菧酚(DES)史,在全部阴道透明细胞癌病例中,97%同时伴有阴道腺病。肿瘤多发生在阴道前壁的上三分之一处,病灶多较表浅。
组织学上可有管状、乳头状、及实体细胞板等三种结构,常混合出现。癌肿沿淋巴管转移可至肺及锁骨上淋巴结。恶性程度较其他腺癌为高。
常见症状是阴道出血及白带增多,少数患者可无症状。早期癌体征不明显,如仔细检查有时可发现局部变硬,有红斑或溃疡,触之较粗糙有沙粒感。晚期病灶可表现为息肉样增生或硬包块,多有接触性出血。碘试验不着色或染成草莓状,这是因为透明细胞虽含有糖元,但受周围过多粘液的影响而不易着色,或因透明细胞虽可着色,但其周围不着色乃呈现草莓状。在碘试验或阴道镜的指导下作刮片或活检易得到正确的诊断。
诊断明确后应争取做广泛性手术,包括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阴道全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孕激素制剂单独应用无效。此症预后不佳。
阴道葡萄状肉瘤 是一种极少见的肿瘤。95%病例发生于5岁以内儿童,而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2岁以内。瘤多发生在宫颈附近的阴道上部。肿瘤起源于中肾管之终末端,也可继发于宫颈葡萄状肉瘤。在肉瘤的成分中常可发现有其它中胚叶组织,如胚胎性横纹肌,因而过去有“横纹肌肉瘤”或“恶性横纹肌肉瘤”之称。许多学者认为葡萄状肉瘤来自上皮下未分化多潜能的中胚叶组织,故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肿瘤外观为粉红色,呈葡萄状或息肉状肿物,常充满整个阴道,并可突出于阴道口外。病变可向阴道两侧广泛地侵蚀整个盆腔,也可向上侵及宫颈,或向前侵及膀胱。显微镜下可见一片分化较差的圆形及梭形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在阴道上皮下形成一致密带。恶性程度极高,多由血行及淋巴转移。单纯手术治疗及化疗效果均不佳,放疗加手术可使生存率略有改善,五年生存率为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