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阮步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阮步兵ruǎn bù bīng

(称)见嗣宗。

阮步兵

阮步兵

又名《英雄泪》,全名《阮步兵邻廨啼红》。来集之作。今无传本。写阮籍为步兵校尉,尝于酒肆醉卧当垆少妇侧。旋闻邻女姿色远胜酒妇,昨日已死,即往其家抚棺恸哭,吩咐邻翁葬此女于胭脂山,待他日自己死后葬于相对之镜台峰,言毕长啸而去。据《世说新语》、《唐类函》中关于阮籍的记载敷演而成。

☚ 蓝采和   铁氏女 ☛

《阮步兵》

阮步兵

(《五君咏》之一)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颜延之,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当时与谢灵运齐名,而才不如谢。他作诗过于雕琢字句,堆砌典故,转伤真气,曾被人讥之为“镂金错采”。

《宋书·颜延之传》载:延之初为步兵校尉,赏遇甚厚。由于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每犯权要,被贬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愤,乃作《五君咏》。 《五君咏》因系怨愤之作,故颇有真情实感,乃颜诗中之“清真高逸者也”。

《五君咏》共五首,分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这五位历史人物都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封建礼教不满,其生活经历和思想情趣与延之有某些相似之处,故诗人借咏古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怀。

本篇专咏阮籍。阮籍本是一个“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咏怀》十五)的济世之才,早年怀有“威八方”(《咏怀》三十九)的雄心壮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而残酷,不仅抱负无由施展,生命安全也时时受到威胁,于是转而崇尚老庄,采取晦其踪迹的遁世态度。虽然如此,但他一点也不糊涂,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目光深邃,观察细密,认识深刻, 鉴别准确。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特点,而且这一转折对比句也深刻揭示了阮籍形沦而神清的性格矛盾,表达了作者的景仰赞颂之情,有力地领起全篇。

中间四句则紧扣“沦迹”的特点,分别从四个侧面进一步突出阮籍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为丰满地再现出来。作者的高明不仅表现在善于选取突现个性特征的典型史实,还表现在善于从人物的外在表现出发,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似”、 “类”、 “若”、 “自”本是极平常的词语,但作者用在这儿,却把表现和动机、行为和结果巧妙地衔接起来,在史实的记述中有机地融进了作者的评论,既对前两句所揭示的形沦神清的性格矛盾作了具体的发挥,又为后两句的总结作了有力的铺垫。他终日饮酒昏酣,似乎是有意把自己的才识深深遮掩;他写的《咏怀诗》隐晦曲折,好象是深有寄托,志在讥讽;他登高长啸,长歌当哭,仿佛是在抒发胸中的郁结,怀念难遇的知音;他藐视礼教,不护细行, 自然使流俗之辈震惊。 “越礼”与“惊众”,是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用“自”关联,意在突出其必然性。 “沉醉”与“埋照”, “寓辞”与“托讽”, “长啸”与“怀人”,是行为和动机的关系,动机是人的内心活动,本难把握,用“似、类、若”这类非断言性的词语衔接,不仅符合人物有意韬晦的特点,又可避免主观臆断之嫌,还可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从而取得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所在。

如果说前六句是以述为主的话,那么最后两句则是以评为主了。“物故不可论”,显然是就阮籍不论世事, “口不臧否人物”而发的精辟议论, “途穷能无恸”的深沉感慨,当然隐含了“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痛哭而返”的典故。世人对于阮籍身处险境的命运自然寄于同情,但对他的不论世事难免有所非议。延之写此诗时正处于因“肆意直言”而遭贬黜的厄运之中,近似的遭遇加深了他对阮籍的理解,故对阮籍的韬晦表示了充分的谅解,而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说阮籍之所以对世事闭口不论,并非完全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因为世事昏乱,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一般的议论已毫无作用。尽管如此,但他心灵的火花并没有熄灭,当他看到社会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又怎能不产生走投无路的巨大悲痛呢?他那近似颠狂的举动,不正是这种巨大悲痛的曲折反映吗?想论而不可论,因不可论而大恸,这正是延之所理解的阮籍的感情脉络。如果阮籍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因两百年后遇到这样一个知音而感到无限欣慰。延之所揭示的阮籍的痛苦已不是一般的个人痛苦,而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只要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继续存在,这种悲剧就会一再重演。诗中不也就融进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吗? 《晋书·颜延之传》评此两句日“盖自序也”,是极有见地的。难怪刘湛及义康之流就以其“辞旨不逊”,而对延之实行更残酷的政治迫害了。

有的诗如流星,光芒四射,却无持久的灼人力量;有的诗象磁石,质朴无华,却能紧紧地抓住读者。此诗大致属于后一类。初读平平,好象只是一些史实的罗列,甚至显得有些呆板。但仔细体味,却是一首理密情深的好诗,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愈深入理解,就愈觉得有一股催人泪下的力量。力量的源泉在于诗人对所咏对象有深刻的理解,并倾注了满腔同情。读者从诗中不仅可以感觉到阮籍脉搏的跳动,也能听到延之的心声。这种共振的感情波自然也会在读者心中掀起层层波浪。

此诗在章法上也颇见功力。先总述,后分写,最后以议论作结。环环相衔,首尾圆合,丝丝入扣,密合无间。堪称“体裁绮密,情喻渊深”(钟嵘《诗品》)的上乘之作。


古代名诗《阮步兵》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阮步兵

 题解
 据《宋书·颜延之传》中记载,颜曾为步兵校尉,因不满权贵专权而屡受排挤报复,“延之甚怨愤,乃作《五君咏》”,借古代贤人达士抒发自己心中的忿怒。《阮步兵》是其中的一首。
 
原文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赏 评
 这首诗,借吟咏古代贤人阮籍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是一篇咏史抒怀之作。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两句,写阮籍隐晦他的踪迹,瞒住自己的真面目不以示人,但能洞察世事。“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两句,写阮籍借酒醉自敛而免遭杀身之祸,所写词赋全是假托讽喻之类的作品。“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两句,写其长啸傲人,不受世俗礼教的羁绊,常有惊人之举。“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两句,论述阮籍之所以不言政事,是因为政事颓败已无可挽回,所以要恸哭不已。
 这首诗前六句写阮籍其人其事,语言简明地勾勒出一个长啸傲世、狂放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物形象,后两句借事抒怀,借古喻今,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深重批判。风格健朗,思想深刻,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

古诗文《阮步兵》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阮步兵

 

[南朝宋] 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涂穷能无恸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阮步兵,即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人,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因曾做过步兵校尉,所以世称阮步兵。②沦迹,隐没踪迹,指隐居不仕。③识密,识鉴精密。鉴,照,此指观察识别。洞,深远。④埋照,把光埋藏起来,喻才识不外露。⑤寓词,在文词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指阮籍写作《咏怀诗》。⑥长啸,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说,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到一位隐士,与他谈论哲理,隐士像充耳不闻似的,阮籍就对他长啸,隐士却笑了。阮籍下山后,这位隐士也长啸起来,声音非常好听,就像鸾凤的鸣声一样。⑦越礼,违背礼法。⑧物故,世故,世事。⑨涂穷句,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无路可通之处,就痛哭而返。涂,同“途”。
 
 〔分析〕
 颜延之是南朝刘宋时代与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据《宋书》本传所载,颜延之初为步兵校尉,嗜酒放诞,与当世权贵格格不入,见刘湛、殷景仁等大权独揽,常愤抑不平,言辞多触忤权贵,故刘湛等在彭城王刘义康之前诽谤他,于是出任永嘉太守。他就作《五君咏》寄托自己的愤慨,诗共五首,分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而山涛与王戎则因其贵显而被排斥在外。本诗是组诗的第一首,所咏“阮步兵”即阮籍,因为他曾做过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诗的开头两句总括了阮籍的为人:“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目睹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杀伐,就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极力韬光养晦。《晋书·阮籍传》上称他“喜怒不形于色”,“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称“阮嗣宗口不论人过”,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沦迹”。但他又不是真的浑浑噩噩,他内心的见识缜密而富于洞察力,他只是以这种方式来与统治者虚与周旋,求得全身避祸。譬如曹爽辅政时召他为参军,他借口有病推辞,后来曹爽被诛杀,当时人都佩服他的远见。正因为此,阮籍才能全身以终,没有像峻烈的嵇康那样遭到杀身之祸。开头这两句诗等于全诗的总纲,以下的诗句就由此生发出来,对阮籍的立身行事作出了概括的描述。
 “沉醉”句写他嗜酒。阮籍的好酒在当时可与“以酒为命”的刘伶相伯仲,史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晋书》本传),可见他嗜酒的程度。但他的饮酒其实也是韬晦的一种手段,亦即诗中所谓的“埋照”,这里的“照”就是熠熠照人的才华之光,“埋照”就是将自身的光芒掩盖起来。《晋书》本传谓:“籍本有济世态,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借着醉酒他也确实避免了一些麻烦,如“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想和他结儿女亲家,钟会阴谋罗织他的罪名,都被他用醉酒躲避过去了。这句诗揭示了他嗜酒的真正动机,概括了他借酒避祸的种种行迹。但作为一个才志之士,阮籍又不甘心就此销声敛迹,内心有许多不能已于言的感慨,终于发而为诗,这就是所谓的“寓词类托讽”。这句诗概括了阮籍诗歌创作的特色,他传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寄托对世事人生的各种感慨,词旨隐晦,言近意远,正如钟嵘《诗品》所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所谓“寓”、“托”就是指文词、意象中有所寄托,包含深一层的寓意,从而对世态人生起影射、讽刺的作用。
 “长啸”二句表现阮籍任性不羁、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长啸”一事各书记载不一,但情节大致相同。较早的有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及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的记述,其中说到阮籍善于长啸,声音嘹亮,他听说苏门山中有一位隐居的高士,就前去与他交谈,但苏门先生一言不发,阮籍就对他长啸一声,苏门先生悠然一笑,阮籍就下山而去,行至半山,听到山上发出一阵长啸,山鸣谷应,如鸾凤之音,回头一看,原来这啸声就是苏门先生发出来的。那末“怀人”又是指什么呢?原来诗人是说这位苏门先生就是阮籍所一心向往仰慕的理想人物,那一声长啸就好像在表达自己的向慕之意。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曰:“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晋书》本传则称阮籍在苏门山遇到的高士是孙登,“遂归著《大人先生传》……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而所谓“大人先生”实即阮籍理想人格的化身:“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聚散,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这些记载都揭示了阮籍所怀想的人物就是苏门先生或孙登之类的高士。具有这种超脱世俗的人格的人当然不会屑屑于俗世的礼法制度,因而常常会有惊世骇俗之举,“越礼自惊众”就是对阮籍的反礼俗性格的概括。阮籍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往往表现出他蔑视礼教的任情率性。如《世说新语·任诞》中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载: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与她道别,有人就非议他,他就说:“礼岂为我辈设也!”又,阮籍的邻家妇颇有姿色,当垆酤酒,阮籍与王安丰常到她那儿去喝酒,醉了就在她旁边睡着了,她的丈夫开始时心里犯疑,观察了一段时间才明白他没有歹意。史称“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晋书》)。
 结尾两句揭示阮籍外表与内心的深刻矛盾,回应诗的开头,挽结全诗。前面写到他“沉醉”、“长啸”,都是他“沦迹”的各种表现形态,为什么他要如此深自敛迹? 原来世事(“物”)已到了不可论说的地步,奸佞当道、政局险恶使他不得不缄口,然而途穷而哭的举止却流露出他内心深沉的忧愤。史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返)”,他还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又“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这些举止都表现出他内心深刻的痛苦,作为一位有济世大志的人物却只能目睹政治舞台上小人横行;他向往英雄豪杰,却只能韬晦缄默。途穷而哭正是他在世上走投无路而痛苦无状的心态的反映。
 这首诗选取阮籍生平中几个重要的方面,勾勒出一代诗人的生动形象。作者尤其着意突出阮籍外表醉酒放达、韬晦敛迹而内心识见高明、忧愤痛苦的深刻矛盾,全诗就围绕这一矛盾谋篇布局,开头即点出这一矛盾,中间加以生发,叙其生平的主要事迹。结尾进一步揭示这一矛盾的根源及其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咏叹阮籍这一历史人物,其实也是抒发了自己愤世疾俗的怀抱,这一点与左思的《咏史》诗是一脉相承的。钱基博在其《中国文学史·中古文学》中评曰:“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之《五君咏》似传体;而要之托古人以寄意,其原出《诗》三百之比兴。”所评甚为切当。
 颜延之的诗风前人多称之为“密”,鲍照甚至讥为“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但《五君咏》却无滞密之病,而是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评:“延年之体裁明密。”密而能明则是有抑扬爽朗之气贯注其间,这和诗人咏此五人时慷慨磊落的情怀有密切关系。其诗结构之绵密已如上述,而其结构语言也已锤炼得像后世的律诗了,首起总领,结尾挽合,中四句以工整的对偶句铺陈,已开后世律诗的先声。钱基博评《五君咏》为:“擅陆机之华美,协左思之风力,俪对而饶有道变,雄快而出以凝厚。”(同上)正是对本诗艺术特色具体而中肯的表述。

 〔评说〕
 钟惺《古诗归》:“‘识密鉴亦洞’,用世出世人,俱少此五字,不得阮公之微亦尽于此。‘沈醉似埋照’,晋文王目步兵为慎,已是看得深一步矣,然实被阮公瞒过,其作用在此五字。盖英雄近疏,高士近密,各不相妨。‘物故不可论’,五字极深。”

阮步兵

见 阮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