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旦 元旦聂绀弩著。1949年7月香港求实出版社初版。收《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不死的枪》等诗10首。 ☚ 天鹅之歌 贺功会上再团圆 ☛ 《元旦》除夕之次①,夜子初交②,门外宝炬③争辉,玉珂④竞响,肩舆⑤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⑥,贺元旦也。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⑦有下庙⑧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⑨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⑩可听也。 士民之家⑾,新⑿衣冠,肃⒀珮带,祀神祀祖;焚楮⒁帛毕,昧爽⒂,阖家⒃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⒄蒸糕,呷⒅粉羹。出门迎喜,参⒆药庙,谒影堂,具柬⒇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21),而祝之曰:“新禧纳福”。至于酧酢之具(22),则镂花绘果为茶,十锦(23)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24),江米糕,黄黍饦(25);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婆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26),家肴市点(27)。纵非亲厚,亦必奉(28)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29),追欢 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 (《帝京岁时纪胜》) 注释①除夕之次——农历大年三十次一日,即元旦。②夜子初交——三十晚上刚到半夜子时,即元旦凌晨。③宝炬——火把灯笼。④玉珂——马笼头上的饰物。⑤肩舆——轿子。⑥趋朝——前往宫廷朝贺。⑦间——断续、夹杂。⑧下庙——里巷。⑨摇唤——吆唤。⑩良——甚。⑾士民之家——一般官员及百姓的家庭。⑿新——作动词,换上新的。⒀肃——作动词,使之整肃。⒁楮(chu)——纸。⒂昧爽——黎明。⒃阖家——全家。⒄饫(yu)——饱,此处谓吃。⒅呷(xia)——喝。⒆参——参拜。⒇具柬——写帖子。(21)降舆长揖——从车轿上下来郑重地作揖。(22)酧酢(chouzuo)之具——酧酢,主客互相敬酒。此处泛指庆宴所用的东西。(23)十锦——什锦。(24)猪肉馒首——包子。(25)饦(tuo)——一种面食。(26)海错山珍——产于山、海的精美食品。(27)家肴市点——家里做的吃食和市场上买来的吃食。(28)奉——恭敬地接受。(29)喧阗(tian)——拥挤喧闹。 赏析古人所说的元旦,指的是农历大年初一,这和我们现今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是不同的。潘荣陛的随笔《元旦》,或谓之风俗小品,记录了17世纪北京人欢度大年初一的情景。 作品从除夕与元旦相交的一刻写起,至“追欢竟日”止,共写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百官趋朝”,给皇帝拜年。因为是高级官员参加的活动,普通人无缘与闻,所以只有寥寥几笔,概写其车马灯火之辉煌而已。第二层写“朝野”共有共闻的声响,其中有和我们现今一样的“击浪轰雷”般的爆竹声,更夹杂着现今年夜极少见的各种做小生意者的叫卖声。欢庆之中,使我们多少感到了下层人民维持生计的艰辛。第三层写“士民之家”从爆竹声中开始的一日活动,这里又包括了三个小的层次:先写穿戴、祭祀、团拜、早餐、参谒、拜年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在清晨和上午进行的;次写茶馔、汤点、酒肴、果品等种种吃食,其中有的是全天用来招待客人的,有的仅用于午餐:最后写宴饮,从“何妨烂醉”、“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可推测到此项活动是从中午一直进行到夜晚的。由于作者本身属于“士”的阶层,所以这一部分对“士民”活动的记述详细而动人,是全文的重点。如果撇开生活水平的差异不论,单就风俗小品在内容上的民间性而言,本文的详略安排恰好体现了此种文体的特点。 风俗小品,重在纪实,故而表达上多用说明,资料性很强,给人以确切、客观、翔实的感觉。《元旦》中第三层的第一、二部分,就是典型的说明文字,其它各层次和部分也含有较浓重的说明成分,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活动的频繁和饮食的丰美,而且在时过境迁的今天,简直还可以按着这些文字来安排一个古色古香的年节,这就是说明文字的优越之点。但风俗小品也不忘其它表达方式的运用,有时甚至要靠其它表达方式来打破说明文字的死和冷,以形成小品的活泼格调。在《元旦》中,第一层运用了描写,第二层运用了叙述,第三层的第三部分运用了抒情性议论性较强的句子,可见情态,可见气氛,亦可见作者的心绪,对说明文字起了很好的配合映衬作用。 元旦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元正、正旦、端日等(即今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大节日。“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梦梁录》)晋宗懔《荆楚岁时记》载:这一天,“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余酒次第从小起。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又以钱贯系杖脚,遇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衍至唐宋,元旦民间庆祝活动已与今天基本相近。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物、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捄、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习惯成风,不相笑讶。……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唐宋诗词中,对此多有记载。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秦观也有《念奴娇》写元日闹景,内云:“正是人间佳节。开尽小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 ☚ 年节 元会 ☛ 元旦yuándàn一年的第一天。今指公历1月1日。 元旦yuándàn〈名〉一年的第一天,指公历1月1日。 元旦yuán dàn原指夏历正月初一,后指公历一月一日。1852年魏源《海国图志》卷七十二:“第一千八百四十一年之元旦前一日,为我中国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初八日甲子日。”1873年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十一壬寅,晴。是日为西历一千百七十一年之元旦,早起彼此相见,皆道新喜。” 除日、除夕、除夜、年夜、岁除、岁夜;岁旦、岁朝、元旦、元日○除日chú rì(名)〈书〉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每岁~,命翰林为词题桃符|到了~,家家忙着贴春联。 ○除夕chú xī(名)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之夜|作于一九八三年~|今年的~很热闹|~的钟声|~一定回家吃团圆饭。 ○除夜chú yè(名)除夕晚上:~,全家欢聚一堂| 巴山道中~有怀。 ○年夜nián yè(名)除夕(旧称农历除夕为大年夜,其前一夕为小年夜):农历大~|~饭后,晚辈向长辈辞岁。 ○岁除suì chú(名)〈书〉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夜:白发催年老,青阳逼~|是时~,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得疾。 ○岁夜suì yè(名)〈书〉除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旦suì dàn(名)〈书〉元日:~在迩|遣人来贺~。 ●岁朝suì zhāo(名)〈书〉元日:~令集诸生,讲论终日 |~把笔,万事皆吉。 ●元旦yuán dàn(名)一年的第一天(旧指农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历一月一日):~献词|~献礼|画于一九八四年~|在北方,~这天很冷|临近~的时候。 ●元日yuán rì(名)一年的第一天(旧指农历正月初一):天子乃以~祈谷于上帝。 除夕←→元旦chú xī ← → yuán dàn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夜,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 元旦古代指夏历正月初一。萧子云《介雅》:“四气新~,万寿初今朝。” 节日 节日节(节上;节朔;节期;八~;灯~;过~) 伏腊(岁时~) 另见:过节日 休息 庆祝 ☚ 节日、节令 传统节日 ☛ 某月某日 某月某日一月初一:春元 元旦 元日 元春 元正 元辰 元朔 正朔 正辰 春旦 正旦 正朝 正日 王正 新正 新元 新吉 月吉 岁朝 三朝 三始 端日 鸡日 大年初一 另见:节日 日 ☚ 称天数 日期 ☛ 序数 序数第(~五;~十) 另见:次数 名次 ☚ 名额 次数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元旦yuán dàn正月初一。萧子云《介雅》:“四气新~~,万寿初今朝。” 元旦New year's Day1月1日,在各州、各领地和哥伦比亚特区均为法定节日。元旦始于罗马时代,当时人们献祭于有前后两副面孔的门神,它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 元旦 元旦yuandan一年的第一天。每年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也就是新年。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长了一岁。每逢新年元旦佳节,人们辞旧迎新,互相祝贺。元旦是世界上所有采用公历的国家的共同节日。中国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历法,元旦也成为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 ☚ 春节 元宵节 ☛ 元旦 元旦Yuandan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也叫新年。由于纪年方法不一, 历代日期不尽一致。据 《史记》载,夏代在农历正月初一,商代在农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时,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叫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阳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节日里人们多购买历书、挂历, 互赠贺年片。 ☚ 元宵节 春秋战国 ☛ 元旦 元旦Yuandan“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是早晨之意。“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的颛顼。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时期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之月为岁首,称作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开始,固定孟春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那时,元旦也称“元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中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阳历(也叫公历或“格里果利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即辛亥年11月3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为岁首,俗称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决定: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把阳历的1月1日改为“元旦”,同时把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元旦”这天是国定假日。过元旦又叫“过阳历年”,过春节则叫“过阴历年”。 ☚ 圣诞节 春节 ☛ 元旦又称“元日”。一年的第一天。旧时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现今通行的阳历,以一月一日为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 元旦yuɑndɑn传统年节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原为农历节日。1912年使用公历后,民国政府明令改公历新年第一天为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为春节。元旦休假,俗称过阳历年;春节放假,称过阴历年。建国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元旦一律放假一天,同时举行茶话会、联欢会、文艺会演等。现放假三天。 ☚ 天时用语 元宵节 ☛ 元旦 元旦也叫元日、正日、元正,即一年的第一天。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故又有“三元”之称,意谓年、月、日之始。这天,朝廷例行大朝受贺之礼。《后汉书·礼仪志》、《汉仪》等记载的东汉制度规定,当夜漏未尽七刻,宫内钟声长鸣,文武百官执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入朝给皇帝贺年,皇帝在德阳殿接受朝贺,同时亦受少数民族的朝贡,并接见属郡计吏; 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上殿山呼万岁,在御坐前举觞祝寿;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作“九宾散乐”,并表演乐舞百戏等节目。曹植《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遝,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所写即朝贺盛况。一般百姓则合家团聚,举行祭祀祖先、进酒降神及向家长敬椒酒(或称椒柏酒)上寿等一系列节日活动。又有放爆竹之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不过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以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至于今日的纸卷爆竹,那则是火药发明以后的产物。 ☚ 除夕 人日 ☛ 元旦 元旦又称春节。过去亦叫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等。时在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据说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以后则各不一致。西汉司马迁《史记》载,夏代元旦在农历正月初一,商代在农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农历十一月初一。汉武帝时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则沿袭下来。是时,人们披红挂绿、呜放鞭炮表示祝贺。《招远县志》:“元旦,夜分辄起,少长盥洗毕,设燎陈盘案,祭拜天地,礼百神,祀先祖。蜡烛、香楮、烟光相杂,火炮轰轰,聒耳达旦,不少止。祀讫,以水饺为迓岁饭,年幼者各拜尊长为寿。诘旦,交贺为礼,相遇必长揖。绅紟则姓名诸门谒,如是者三日,复以水面献诸神位,放火炮,焚挂门五色纸,撤谷案,礼神具。过此则亲知辈权酌交会,谓之年茶,虽市菜田家不废也。”此外,春节还有悬天灯,庭燎等俗,家家户户欢天喜地,焕颜一新,更忌说不吉利话。辛亥革命后,使用公元纪年法,将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的各种习俗,却保留至今。 ☚ 扎耳朵眼 元和姓纂 ☛ 元旦yuan danNew Year’s Day 元旦New Year's Day 元旦New Year’s Day 元旦一年第一天。亦曰元日、春节、年、改岁等。汉许慎《说文》云: 元旦,始也;旦者,晨也。从殷周时起,人们把月圆月缺一个周期定为一月,初一曰朔,十五称望,每个月的初一子夜,叫元旦。汉时,“观象授时”所积累的天文经验越来越多,司马迁的《太初历》中已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的子夜定为“元旦”,为一年之始,即农历年。秦汉时,季节上的“元旦”并无其他附加意义。晋时,有燃鞭炮驱邪之俗,五代时贴符镇恶,并杂有“聚柴燔薪”等礼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