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闺怨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闺怨篇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七言古诗,其特点在于用铺排描绘的手法,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深闺女子刻骨的相思和幽怨之情。 全诗共十句。开头两句从女子所居之处的环境人手写相思之情。青楼,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曹植《美女篇》有“青楼临大路”之语,此指女子所居之所。绮窗,指挂有绮帘的窗子。大路边孤孤寂寂的楼阁上,女子倚窗远望,纷纷扬扬的白雪漫天而下。“寂寂”、“纷纷”,既从女子倚窗眺望的角度实写楼台和白雪,又象征着女主人公此时此刻孤寂纷乱的心境,其中亦不无幽怨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由远而近继续写凭窗所见。俯视窗外,池上的鸳鸯成双成对;还顾屋内,流苏帐中仍旧空空荡荡。室外的禽鸟室内的人,适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这对照既撩动起女子更痛苦的相思,同时也使女子因相思而生的幽怨更为强烈。两句看去似客观叙述,其中却似乎听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叹息。 此时此景中的女子也许已凭窗眺望了许久,却无法摆脱刻骨的相思,所见的一切只能增加内心的孤凄和幽怨,只好无可奈何地独自睡去。也许已是明月东升,月光皎好之时,可是室内的屏风仿佛有意遮住了明亮的月光,这使女主人公更加倍感孤寂;而灯烛却似乎完全不体谅她的心境,故意映照出她独眠的情景。这两句以室内景物写人物感触,“屏风有意”,“灯火无情”,完全是她的感觉,然而这种拟人式的手法却把人物此时此刻的心境表现得十分深刻逼真。 此情此景,女主人公怎能成眠呢?她身在深闺,心系塞外,那遥远的辽西边塞上,也许依旧冰封雪冻,春风不度;而蓟北的边关即使有鸿雁传书也不知几千里途程!“辽西”,即辽河西部地区。“蓟(ji)北”,在今河北一带。二处均为当时的边塞。“鸿”,此则指捎书的鸿雁。这两句由上文的眼前景,而进入胸中情,由实入虚,完全是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词;其中既包含着无限的关切,也传达出无比的幽怨。 窗外窗内的景物也好,女子痴情的想象也好,都不可能丝毫减轻她的思念,而会面又决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满腔的相思和幽怨化作对心上人的祝愿:愿你及早度过重重关山,回到我的身边,共同享受这短暂而又可贵的青春年华。对丈夫的关切和对青春的珍惜,二者密不可分;满腔的幽怨最后落在满腔的爱上。因为这种爱正是产生幽怨的心理因素。全诗就在这种殷切深挚的盼望和祝愿之中结束了。 这篇闺怨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篇采用铺排叙述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诗人描绘的笔触由远及近,由实而虚,从各个方面去揭示女主人公的相思和幽怨之情,全篇无一写怨,而又处处透露出幽怨。描绘的层次亦极清晰。因为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景物都是以女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变化为线索有机组合而成的,都是以女主人公的情绪来统摄的。而这些景物也就无不染上她的情绪。本篇的语言,特别注重偶对的运用,显得既整齐,又流畅;韵脚的选用也极流利自然,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 闺怨篇
闺怨,即闺中女子思夫的忧愁和怨恨。这是伴随着古代征戍和徭役而起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情感,哪里有离别,哪里就有相思,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思妇的忧愁成为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这首诗是南朝诗人江总在民歌的基础上写成的。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青楼,本指显贵家的闺阁,这里指一般的闺房。曹植 《美女篇》 中说: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言青楼位置的显赫和热闹,此诗从曹植诗化出,但用 “寂寂”二字,则点画出了青楼虽临大道,却空寂孤独、无人出入的情景。首句由远到近,由大道写到青楼,次句引出楼中之人。楼外是那样的空寂,而楼中之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作者没有明写,而是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少妇独坐闺中,望着窗外纷扬的白雪,暗自神伤。绮窗,指饰有美丽雕画的窗户,同时还暗寓了少妇的艳丽。绮窗和少妇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绮窗无意,映着漫天大雪,默然无语; 思妇深情,对着空寂的闺房,愁绪万端。对比之中,隐隐透露出了思妇叹息青春的忧怨心理。这种心理活动与末句的盼夫早归的心愿形成了有机的照应。首二句以 “寂寂”和 “纷纷”这两组重叠词,描写思妇居住的环境,渲染一种空寂孤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格调。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此四句借物我对比,具体刻画思妇极度的怨恨和巨大的痛苦,是思妇心理活动的真切体现。她想到了池中的鸳鸯鸟,它们相互依偎,双双嬉戏,从不分离,多么亲密,而我却独坐在空闺之中,虽有苏合散发着宜人的馨香,可谁伴我度过这漫漫长夜呢?孤独寂寞的她在帐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屏风好像知道思妇心中离别的凄苦,有意遮住了窗外的明月,唯有房中的残灯不解人意,默默地映照着她这独眠之人。这四句用贴合思妇的口吻,细腻地描述了她内心的酸楚和孤独。“有意”和“无情”的对比,将客观事物人格化,真实地表现了她有苦难诉的心境,耐人寻味。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由闺中写到边塞,表现思妇在孤独难眠之际对边塞亲人的怀念。辽西,指辽河西部; 蓟北,指今河北省北部,二者皆古时边塞要地,这里代指丈夫征戍之处。这两句是互文,辽西春少,也包括蓟北春少,蓟北飞鸿。也指辽西飞鸿,互文见意,增强诗句的包容量和表现力。辽西蓟北,地处北方寒冷之地,思妇想到,那里可能都是冰天雪地,春天不会长久,丈夫长年驻守于此,该不会有什么饥寒吧?严冬之时,鸿雁也会不远千里,南归故乡,可丈夫为何不随鸿雁一同回到自己身边呢? 想到这里,年轻女子不禁发出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渴望: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关山,古时皆指征戍之地。在极度痛苦之余,思妇希望丈夫早日结束征戍生活,及早回到家园,否则,岁月流逝,红颜难留,她的桃李般的青春年华就要在孤独和寂寞中虚度。 全诗自然流畅,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思妇思夫的愁怨,同时也反映了年轻女子珍惜青春年华的美好心愿和对于良辰美景虚度的深沉的感叹,情意真挚,十分感人。 《闺怨篇》闺怨篇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这是一首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诗。表现了一种离别独处的哀怨之情。诗的命意并不新鲜,但出语自然,刻画细腻,对仗工整,与诗人的其他浮艳之作有所不同。 《古诗赏析》对这首诗有一段颇为精当的评论: “前六,点地点时,先就闺人摹写其冬夜空房独宿,触物伤心苦景。中二,则念彼边应亦苦寒,言信何偏稀少。后二,以早归慰我,就彼边收合己边。‘片时妍’说得危竦。友人卞近林云:此种七言,专工对仗,已开唐人排律之体。良然。” 这首诗前六句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景物到人物,由外在形态到内心活动,一层层深入切进。先写雪夜之中位于大道边上寂静、索寞的闺房;青楼原意为贵妇人居住的房室,此处泛指闺房。再写飘舞在绮窗(有纹饰的窗子)前的雪花;然后,进入闺房,写床帐、写燃着的苏合香、写善体人意障住明月的屏风、写孤寂、无情的灯火;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点出诗中人物,那个冬夜难眠、孤寂哀怨的闺中少妇。在方法上,写景写物都是实写,而且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写人却是虚写,并不明确点出。明明是少妇见月伤情,因而用屏风障住了它,却偏偏说屏风善体人意,自把明月障住了。本来是少妇孤寂难眠,心绪不佳,却道是灯火无情无意。虚写比实写更具艺术魅力,更显得逼真而又耐人寻味,通过诗句,读者甚至可以清晰地想象出闺中少妇的姿态和她的哀怨寂寞。 少妇的哀怨在什么地方呢?她的哀怨是盼望丈夫能及早归来,青春作伴,免得辜负了自己象桃李一样艳丽但又很快就会消逝的青春年华。正因为如此,她有怨而无恨。丈夫离她而去,是不得已,并不是抛弃她,因此,她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丈夫,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天寒水冻,道路遥远,音信难通。诗人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刻画得细腻贴切。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这是善良的少妇思念丈夫时应有的想法。 这首诗的对仗工整而有特色,欣赏时是不应该忽视的。例如,“寂寂”对“纷纷”,一静一动; “池上”对“帐中”,一虚一实;“有意”对“无情”,一褒一贬;等等。沈德潜《古诗源》说这首诗“竟似唐律”,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样工于对仗的七言诗,其与唐人排律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 《闺怨篇》gui yuan pianChapter of Plaint in the Boudoir→江总(Jiang Zo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