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沙弹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

曲艺曲种。俗称“讲评”。用长沙方言说唱。流行于长沙、益阳、湘潭等地。源于道情,与江浙一带的弹词是否有渊源关系,无可考,但其部分书目与江浙的弹词相同。清咸丰、同治年间已流行,杨恩寿《坦园文录》曾记载同治二年(1863)著名艺人张跛演唱《刘伶醉酒》的情景;光绪初艺人并有自己的行会组织“永定八仙会”(亦名“湘子会”)。早期在街头流动说唱,多为“劝世文”之类的道歌,辛亥革命前后进入“坐篷”,渐说唱短篇和中长篇书目,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原为一人说唱,后由两人乃至三人取坐唱形式合演,一人操月琴,馀者操渔鼓、简板、钹,唱腔亦有所丰富。传统书目短篇有《宝钏记》、《珍珠塔》、《再生缘》等,中长篇有《万花楼》、《杨家将》、《慈云走国》等。

☚ 福州评话   木鱼歌 ☛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

弹词的一种。流行于湖南长沙、湘潭、株州等地。开始由苏州传入,结合地方方言而成。表演由一人自弹自唱,用月琴伴奏。唱词多为七字句。现在也有群唱等形式。传统曲目有《三国》、《金钏记》等。

☚ 牛娘剧   凤凰调 ☛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

弹词类曲艺。流行于湖南长沙、益阳、湘潭、株州、浏阳等地。源于“道情”,也有称长沙弹词为“道情”的。清·杨恩寿《坦园文录》: 同治间长沙艺人张跛演弹词“以鼓板唱道情”,“惟肖惟妙”。后来有一人弹月琴,一人以渔鼓简板和小钹击节,二人对唱的“渔鼓道情”。20年代中期,进入茶馆、茶社“坐棚”说书。50年代以后定名为“长沙弹词”。形式有说有唱,韵散结合。唱腔早期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后吸收民间小调及戏曲唱腔,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曲调形式。有“八板九腔”和“九板十三腔”之说。长篇与短段(小本)兼长。

☚ 扬州弹词   木鱼歌 ☛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

原称唱评、讲评、评讲、平讲曲,流传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益阳、湘潭、浏阳、湘阴、岳阳等地。因用长沙方言演唱,1953年定名为长沙弹词。由于源于渔鼓道情,基本唱腔也与渔鼓基本相同。早期为街头流动演出,俗称“打街”。二人演唱,一人抱月琴,一人执渔鼓筒、简板、钹(合称 “三响”)。20年代初,长沙艺人舒三和、张得月、周寿之等开始“坐棚”演唱,曲目由小本渐渐变为以唱《万花楼》、《五虎平西南》、《慈云走国》等中长篇为主。长沙弹词说唱结合,短篇曲目侧重唱,中长篇则侧重说,唱词为韵文,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十字句和长短句。


长沙弹词

☚ 丝弦   湖南渔鼓 ☛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

原称弹词,又称唱评、讲评、评讲、平讲曲。主要流行于以长沙为中心的益阳、湘潭等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滨地区。因演唱者自弹月琴伴奏,故艺人常说“怀抱月琴,口吐圣贤”。弹词源于渔鼓道情,清代中叶以前,主要演唱“劝世文”之类的短篇曲目,内容多是宣扬道教教义。后逐渐讲唱故事,称为 “小本”,稍后有手抄本。到清末始有坊刻本问世。弹词早期多为街头流动演出,称为“打街”,也有艺人在长沙至湘潭的轮船上演唱。民国十年(1921) 开始,艺人舒三和等在长沙怡和码头一带搭简易布棚演出,开始坐棚演唱,曲目多为 《说唐》、《杨家将》等中长篇。曲目底本为散文、韵文相间。表演时说唱结合,唱为韵文,说为散白。短篇曲侧重于唱; 中长篇侧重于说。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和长短句的。音乐为上下结构的板腔体,有九板九腔之说。新中国成立后,该曲种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出现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和现代题材的曲目,如《红军进长沙》、《霹雳一声春雷动》、《三块假光洋》、《东郭救狼》、《宝玉哭灵》、《雷锋参军》等。

☚ 渔鼓   祁阳小调 ☛
000076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