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盲聋哑学校
1952年10月由湖南省盲哑学校(前身系1916年1月盲人刘先骥创办的长沙导盲学校)和长沙瞽女学校(1908年3月由德国女传教士顾蒙恩创办)合并而成。校址在长沙市韭菜园,由长沙市民政局领导。1954年上期,改由长沙市教育局领导。1956年春迁往南大路白马庙。办学经费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开支,设有人民助学会。是全省特殊教育重点学校。从1954年教育部门接办至1985年,毕业盲生476人、聋哑生597人,共计1073人。1954年至1985年,先后兴建盲生教学兼寝室大楼,聋生教学兼寝室大楼、哑生律动室、按摩所、车库、校办工厂、职工宿舍、食堂、水泥操场等教学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达7496平方米,平均每人31.4平方米。在学制方面,建国初期,采用10年制,后试用4、5、6、7、8、9年制。70年代后期,确定为8年制,盲生部小学为5年制。1960年秋季,试办盲人按摩班,学习初中文化和按摩专业,学制定为3年。1980年后,为哑生创办机械专业班。哑生读完8年制后,第9年开始学习机械、电工常识、机械识图和制图,并到校办工厂实习,分别掌握车、钳、刨、钻、冲压等一般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该校多次被评为区、市、省的先进单位。1960年5月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学生在省少年儿童文艺调演、省中学生文艺调演、全省、全国盲人、聋哑人运动会,伤残人体育运动会上曾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1994年,中共长沙市委第22次扩大会议决定,长沙市盲聋哑学校卖旧建新,1995年政府投资3500万元建设新校舍,在望城坡经济开发区征地48亩、计划建房2200平方米,现已建成学生教学宿舍楼,教工宿舍楼,食堂和办公楼共4栋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