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部
古部落名。 蒙古族的一支。元时,称斡亦剌、外剌。分布于今叶尼塞河上游,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归附蒙古。 元末,南迁至匝盆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从事游牧狩猎,兼营农业。 明时,改称瓦剌,势力强盛。永乐七年(1409),首领马哈木等被明封为顺宁王等。 正统时,首领也先统一各部,自称大元田盛可汗,曾俘获英宗。 景泰五年(1454),也先死,部众复分裂。 清初,又称卫拉特,分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康熙时,准噶尔部势强,兼并各部,攻掠喀尔喀蒙古,深入漠南,威胁青海、西藏。 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被平定,改编为清盟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