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城cháng chéng

指长安城。传说观音曾扮游僧至长安,点化玄奘去西天取经。
(例)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十五·192·)

长城

长城

古城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

☚ 全国为上   邀截 ☛
长城

长城

又称“万里长城”,世界闻名的伟大古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防御入侵,各自筑起高大城墙;秦统一六国后,以此为基础修筑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以后历代不断修整,明代将一些土筑城墙改为砖石结构,沿城墙修筑烽火台,重要关口均设有关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约四千多公里。现在所见长城大都为明代所建。

☚ 观星台   五、园林 ☛

长城

 

(元)周权


 长城峨峨起洮水①, 盘踞蜿蜒九千里。
 朔云浩浩天茫茫②, 悲笳落日腥风起③。
 犹传鬼神风雨夕, 知是当时苦苛役④。
 征人白骨掩寒沙⑤, 化作年年春草碧。
 祖龙为谋真过计⑥, 自成限域非天意⑦。
 力穷城杵怨声沈⑧, 祸起萧墙险难恃⑨。
 岂知一朝貔虎来关东⑩,咸阳宫殿三月红(11)。


 【题解】
 长城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6000多公里,横跨七个省、市、自治区。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把秦、赵、燕三国的防卫墙整修连接为一。以后历代都有增修,明代共维修18次,形成现在的面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古老建筑,气势磅礴,规模宏伟,犹如长龙腾跃于群山之间,首尾杳入天际,蔚为壮观。此诗描写长城风光,同时批评秦始皇筑长城给当时人民带来灾难,并认为也给秦国种下衰弱灭亡的祸根。
 【作者】
 周权,字衡之,号此山。元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德宗元贞初前后在世。有《此山集》。
 【注释】
 ①峨峨:高耸貌。洮水:黄河上游支流,在甘肃省东南部。秦汉时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即在洮河边。②朔云:北方的云。③笳:古代管乐器,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腥风:长城一带多战争,故谓风中带有血腥气。④“犹传”两句意为:风雨黄昏之时,犹闻鬼神哭泣,知是当时筑城役夫在诉说工役繁重和严苛。⑤征人:指修筑和戍守长城的士卒。⑥祖龙:指秦始皇。过计:计谋错误。⑦自成限域:自己限制疆域的向外扩展。⑧城杵(chu):指筑城。杵:夯地的工具。沈:深。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险难恃:天险(指长城)也难以凭借了。⑩貔(pi)虎:一种猛兽。比喻秦末农民起义军。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⑾三月红:指项羽大军进入咸阳(秦王朝都城)后,火烧秦宫殿,大火三月不熄。
长城

长城chánɡchénɡ

━━ 喻统兵重臣。典出《宋书·檀道济传》。檀道济,南朝宋武帝立国重臣,屡建战功却遭忌谗,为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所杀。自言乃“坏汝万里之长城”。唐·姚合《送邢郎中赴太原》诗:“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唐·贺知章《送人之军》诗:“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 中军   爪牙 ☛

长城

❶比喻国家的重臣大将。唐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 “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
❷谓强大的力量。唐姚合《送邢郎中赴太原》诗: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
○ 万里长城

长城chángchéng

指万里长城;比喻坚不可摧的力量或不可逾越的屏障
 △ 筑起抗击风沙的绿色~。

长城chángchéng

❶ 〈名〉指万里长城:登上长城|游览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❷ 〈名〉比喻雄厚的力量和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伟大长城。

长城;长程

◉ 长城chánɡchénɡ 
❶我国古代的军事性防御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通称“万里长城”。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现存明代长城全长13 400华里。〈例〉不到~非好汉/ 明代~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俗称“万里~”。
❷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能逾越的障碍等。〈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我们国家的钢铁~。
◉ 长程chánɡchénɡ  长距离的;路程远的。也比喻计划、目标等具有长期性。〈例〉~车票/ ~计划/ ~目标/ 本公司已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近〉长远/ 长期。〈反〉短程/短期。

长城cháng chéng

指万里长城。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

长城cháng chéng

名词。万里长城,用来比喻坚不可摧的力量,用于褒义。
【例】 这种坚定的信仰加上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就将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心里筑起一道新的,坚不可摧的长城,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现代中国人的自信心”。(陶骏《现代中国人的自信力》)

长城chánɡchénɡ

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
万里长城闻名世界。/人民子弟兵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三) > 天市垣 > 長城
長城  chángchéng

即天府。

天市垣圖

长城cháng chéng

〖名词〗
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3)。《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并守卫着这道屏障。《吊古战场文》: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尸体堆积在大河两岸,鲜血流满了长城的洞穴。《吊古战场文》:秦起长城,竟海为关。——秦朝修筑长城,关口直到海边。

长城

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可靠的力量。陆游《书愤》:“塞上~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的力量

大的力量

很大的力量:大力(~支持) 鼎力(~相助)
 最大的力量:死力(下~)
 巨大的力量:百牛
 微小的事物可以汇成巨大力量:积羽成舟
极大的力量:九牛之力
强大的力量:强力 鹏力
 强大的打击力量:铁拳
 潜藏的强大力量:火种
不断壮大的力量:燎原烈火 燎原之火
伟大的力量:伟力
 坚强雄伟的力量:长城(钢铁~)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移山填海
 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移山造海
 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移山倒海 覆海移山

☚ 小的力量   威力 ☛
长城

长城

唐于渍的五言古诗: “秦皇岂无德, 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秦皇,即秦始皇。蒙氏,指秦将蒙恬,后为秦二世赐死。不武,不能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蒙恬率兵30万修筑长城,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郡,郡名,领肤施等23县,地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蒙恬居上郡13年,此举约数。诗中一方面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苦害百姓,另一方面称颂蒙恬,为他鸣冤。

☚ 陇头水   登临洮望萧关 ☛

长城

长城

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作者咏史诗之一。原诗是: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写秦始皇虽筑长城,但不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仍不免亡国。秦之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号称万里。秦始皇筑长城劳民伤财,原想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以保江山万代,不意却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萧墙,照壁,引申为内部; 祸起萧墙,此处指秦朝的统治被长城之内的人推翻。

☚ 阿房宫   五丈原 ☛

长城

长城

唐汪遵的七言绝句: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蕃戎,泛指当时西北少数民族; 临洮,秦县名,故址在今甘肃岷县。云际,即云端;争及,即怎及。尧阶三尺高,《墨子》载: “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 阶高,意即德之高。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此诗表面写秦之长城,但实际上是在对比中否定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肯定尧的以仁德治天下。

☚ 白马   曲江暮春雪霁 ☛

长城

长城

元周权的七言古诗。诗曰: “长城峨峨起洮水,盘踞蜿蜒九千里。朔云浩浩天茫茫,悲笳落日腥风起。犹传鬼神风雨夕,知是当时苦苛役。征人白骨掩寒沙,化作年年春草碧。祖龙为谋真过计,自成限域非天意。力穷城杵怨声沉,祸起萧墙险难恃。岂知一朝貔虎来关东,咸阳宫殿三月红。”*洮水,在今甘肃西南。秦长城起于洮水边的临洮(今甘肃岷县),故曰起洮水。祖龙,指秦始皇。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喻祸自内生。貔(bi)虎,皆为猛兽,用以喻勇士。“岂知”二句写秦灭亡的情景: 籍项入关,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筑长城并未能保住秦朝的天下,这就是此诗的主旨。

☚ 汉长门词四首   钩弋夫人 ☛
长城

长城

唐于渍的五言古诗: “秦皇岂无德, 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秦皇,即秦始皇。蒙氏,指秦将蒙恬,后为秦二世赐死。不武,不能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蒙恬率兵30万修筑长城,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郡,郡名,领肤施等23县,地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蒙恬居上郡13年,此举约数。诗中一方面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苦害百姓,另一方面称颂蒙恬,为他鸣冤。

☚ 陇头水   登临洮望萧关 ☛

长城

长城

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作者咏史诗之一。原诗是: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写秦始皇虽筑长城,但不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仍不免亡国。秦之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号称万里。秦始皇筑长城劳民伤财,原想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以保江山万代,不意却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萧墙,照壁,引申为内部; 祸起萧墙,此处指秦朝的统治被长城之内的人推翻。

☚ 阿房宫   五丈原 ☛

长城

长城

唐汪遵的七言绝句: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蕃戎,泛指当时西北少数民族; 临洮,秦县名,故址在今甘肃岷县。云际,即云端;争及,即怎及。尧阶三尺高,《墨子》载: “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 阶高,意即德之高。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此诗表面写秦之长城,但实际上是在对比中否定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肯定尧的以仁德治天下。

☚ 白马   曲江暮春雪霁 ☛

长城

长城

元周权的七言古诗。诗曰: “长城峨峨起洮水,盘踞蜿蜒九千里。朔云浩浩天茫茫,悲笳落日腥风起。犹传鬼神风雨夕,知是当时苦苛役。征人白骨掩寒沙,化作年年春草碧。祖龙为谋真过计,自成限域非天意。力穷城杵怨声沉,祸起萧墙险难恃。岂知一朝貔虎来关东,咸阳宫殿三月红。”*洮水,在今甘肃西南。秦长城起于洮水边的临洮(今甘肃岷县),故曰起洮水。祖龙,指秦始皇。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喻祸自内生。貔(bi)虎,皆为猛兽,用以喻勇士。“岂知”二句写秦灭亡的情景: 籍项入关,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筑长城并未能保住秦朝的天下,这就是此诗的主旨。

☚ 汉长门词四首   钩弋夫人 ☛
长城

139 长城

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军事工程。长度达万余里,故称长城,或万里长城。春秋时楚国最早修筑长城,位于今河南方城县至邓县。战国时代,秦、魏、齐、燕、赵等国均建造长城,以防御北方诸侯国和游牧民族的滋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前207)又以秦、燕、赵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修缮续建,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后,经北魏、北周、北齐、隋、宋、元各代多次修缮和不断增筑,直到明代(1368—1644)才告完成。它东起河北的山海关,横跨山西、内蒙、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现存长城,主要是明代保留下来的遗迹。目前以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三处的长城区段保存最好和最具代表性。长城墙身大部由大型城砖和条石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还修有关隘、烽火台、城台等建筑物。长城的建造,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不愧为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 建筑实例   天安门 ☛
长城

长城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世纪),迄于明代。历时两千多年。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沿山巅而置,垛楼、峰火台、城墙蜿蜒曲折,全长数万里。如将历代所修长城相加,约有五万多公里。如将明代所修长城使用的砖石、土方,筑成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能绕地球一周有余。中国春秋时期,最早修筑边界城墙的是楚国,长达数百公里,时为公元前7世纪中叶。此后,齐、魏、韩、赵、燕、秦等国也纷纷在各自的领地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从此,这一古代最为宏伟的建筑工程——万里长城,便巍然屹立在中国北部。秦以后,历朝都对长城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改建或增筑。以明朝的规模最大。

☚ 中国美术史   嵩岳寺塔 ☛
长城

长城changcheng

是中国古代宏伟的建筑工程,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工奇迹之一。原是古代为防御而建造的工程。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全长6 000多公里,合12000余里,又称为万里长城。据称长城是唯一能在航天飞机上看到的人类工程。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毅力,反映了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 天安门   汉族 ☛
长城

长城Chang cheng

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是砖、石、土混合建筑体,主要用于防御。全长6 700公里,一般高约6—7米,宽4—5米。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相互防御,同时燕、赵、秦也为抵御北方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入侵而修筑长城。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集权统治,防止外族入侵,将原来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筑成数千公里长的长城。汉至唐宋期间由国家出资多次维修稳固。明代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筑,将以往的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形成现存长城的规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因地势的起伏,其高低宽窄不尽相同。隔一定距离便有城楼、城门和烽火台等。基部为条石台基,上砌砖墙和马道,墙内部填满碎石及黄土。墙顶地面铺方砖,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几,下有躲洞,作瞭望和射击之用。为了防御,还分别在山脊的高地、城墙转角的险要处筑堡垒或城台,高大的称空心敌台,分两层,上为平台,下为空屋,可驻兵并贮存物资;低矮的称附墙台,多建于平缓处。长城的建构与一般的城墙相似,但因其所处地势及延绵的长度,加之所动用的巨大工程量,故显得质刚势强、雄伟壮观。

长城

☚ 秦始皇陵   未央宫 ☛

长城

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为相互防御,于公元前5世纪开始分段建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仍有遗迹残存。明代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先后修筑长城18次。它东起今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经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至甘肃西部的嘉峪关,全长约6千余公里。居庸关一带墙高8.5米,厚6.5米,护身墙高1米。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伟大工程之一。参见“艺术”中的“长城”。


长城

公元前5世纪开始分段建造。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互相防御,在险要的地段修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为一贯。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东西绵延5000多公里,俗称“万里长城”。此后,不少朝代都曾修筑过长城。现存的长城是明代建筑。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气魄宏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参见“工程技术”中的“长城”。

长城

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的山海关,绵延6000多公里。远在战国时代,万里长城就开始修建,之后历代统治者为军事防御的需要,不断进行修建。在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都保存有完整的明代长城。北京八达岭的长城墙身高大坚固,用条石、大型方砖砌筑,城墙平均高度为7.5米,基宽6.5米,城上通道宽阔,可并行十人、五马,城墙顶上有女墙、垛口、瞭望洞、射眼等,远远看去,长城宛如游龙啸天,巨蟒窜洞,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 雍和宫   十三陵 ☛

长城

❶指“万里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防御对方进攻,先后修筑了数百至数千里的长城。如楚国于公元前657年在缯关(今河南方城)东北修筑的方城。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侵扰,在原来燕、赵、秦3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道连绵万里的秦长城,其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汉武帝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犯,下令修缮秦长城,增筑河西长城(黄河沿岸向西至酒泉、玉门,酒泉北至居延)和塞外列城,其总长度约1万千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长城。明代,为了对付蒙古和女真族的威胁,曾先后修筑长城18次,总长达3600多千米。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段为明长城的主要部分,居庸关一带墙高8.5米、厚6.5米。古代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把它们修筑的长度加起来,约5万千米以上。长城对防御以冷兵器为主的游牧骑兵,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长城虽然丧失了军事价值,但仍然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
❷喻指强大的军队。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长城

长城

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盘旋于群峰之中,奔腾于万山之巅,绵延起伏一万二千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从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代起,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临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到公元前三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把这些防卫墙连接了起来。以后各朝相继加固修缮,到了明代 (公元1368至1644年),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洪武 (公元1368年) 到万历(公元1573年) 时,前后修长城达十八次,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今天的长城面貌。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居庸关一带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长城沿途有不少形势险要的关口,如居庸关北口的八达岭,就是其中之一。八达岭是长城的高峰,山峦巍峨挺拔,势逼苍穹,意欲凌空而去。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中外闻名。是中华民族的象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

☚ 长岛   丹麦 ☛
长城

长城ChangchengThe Great Wall

由城墙、关隘、敌台、烽堆、障碍物和外围关堡组成绵亘的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从春秋到明代的两千多年间,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或修缮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构筑和修缮的长城均超过5000km,俗称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冷兵器时期规模宏伟、坚固完善的筑城设施,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国防工程。
长城是中国古代诸侯之间、封建王朝与民族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斗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互相征伐,战争频繁。为防御外敌,先后各在其封土边疆构筑起数百里、数千里的长城。公元前7世纪,楚国在缯关(今河南方城)东北率先修长城(即楚长城),随后,齐、魏、韩、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此时的城墙主要是土石墙,墙高约3~4m,有的则是利用原有的河堤改筑的,工程较为简单,防御设施也不完善。规模最大的当推秦、汉、明三代长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将蒙恬督率数十万军民将秦、赵、燕三国北方之长城修整连成一片,称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北傍阴山,东迄辽东,绵延5000余公里。西汉初,北方匈奴南犯,武帝为消除北方边患,除大规模修复秦长城外,还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在阴山以北内蒙古境内的高阙至居延一线修筑了城障,并将秦长城向西延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西起焉耆,东至辽东长约1万km,是中国古代最长的长城。这个时期的长城,除在城墙上筑有观察、战斗、隐蔽设施外,还筑有外围关堡的烽堆,在重要地段有关城,使其联属相望,在长城的外侧还筑有障碍。城墙的选线和构筑上根据军事态势、地理形势、地形情况及土质结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明朝在洪武至万历200多年时间里,利用北魏、北齐、秦和隋长城的旧筑,先后加修18次,完成了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卫、榆林卫和山海卫向东延伸至鸭绿江边的明长城,长达6300余公里。通常所说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段为明长城的主要部分。明长城与前代所筑长城相比,建筑布局更合理,工程设施更为齐全。明代后期还出现了能用于射击、观察、掩蔽并能贮存物资和装备的空心敌台。
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常在长城沿线设重兵戍守。秦始皇设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和辽东等十二郡进行戍守和垦殖。汉于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并在河套地区筑朔方城移民屯戍。明置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和固原九镇。长城沿线共设关、塞、营堡等1400余座,计有守备兵力60余万,多时达100万人左右。
长城是中国历代各民族劳动人民高度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长时期被广泛运用,成为城池、要塞的主体工程和主要的防御工事。它对防御侵略、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安定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修筑长城劳民耗资,占用了大量资金、物力和人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和战备形式的变化,长城已失去原有的国防价值,但依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

☚ 军品贸易史   安庆内军械所 ☛

长城chang cheng

the Great Wall

《长城》chang cheng

The Great Wall→鲍溶(Bao Rong)

长城

Great Wall;impregnable fortress (or bulwark)
不到~非好汉。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 true man. or:He is no true man who doesn’t carry sth to the end./解放军是祖国的钢铁~。The PLA is the bronze wall of our nation./~是世界奇观之一。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长城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建筑。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于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兵将原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汉时继续营建,形成了一条西起甘肃敦煌、东至辽东碣石,地跨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内西南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直线距离达6 000公里以上的军事防线,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残存。这条横贯中国北方的长城及其沿线的烽燧、城障等建筑设施既是代表当时军事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秦汉帝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反映,并对以后长城南北互有差别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在险要地段修筑的防御工事。楚国于僖公四年(前656年)修筑的方城为最早的长城。至战国时,齐、魏、燕、赵、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匈奴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达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及隋代皆曾于北边与游牧民族交接地带修筑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的侵扰,前后十八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东经山海关(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而至于鸭绿江畔,全长一万二千七百余里,称为边墙。今存长城遗迹多系明代所修。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加强防御,相继构筑城堑作为防御工事,其中规模较大、距离较长者名为长城。( 《吕氏春秋·下贤》)战国时,楚、齐、魏、中山、赵、燕、秦均筑长城。其中燕、赵、秦三国除在内地筑长城外,为防御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的骚扰,均于北境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蒙恬征发劳役,在燕、赵、秦三国北境长城的基础上,修缮连贯,组成西起临洮(甘肃临洮),北傍阴山,东达辽东,全长五千余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市老爷庙等地仍保有燕长城遗存,临洮、兰州等地则可见秦长城遗址。其后两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的地带都筑有长城。鉴于历史上各中原王朝实力不尽相同,故长城的走向,延伸的地域历代略有变迁。今甘肃敦煌县西北八十余公里处尚可见到较完好的汉长城遗存。现所见长城大都为明代所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六千三百五十公里左右,穿越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宁夏、陕西、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山西以东部分都建筑在高山峻岭间,随山势曲折延伸,城墙全部用砖砌,甚至有大条石砌筑者,内部实以夯土。山西以西部分长城则夯土板筑。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宏伟气魄的象征。 (参考图143、1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