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脑炎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在世界上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有本病存在和流行,以南方及西南各省为多。钩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通过血行播散,可损害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临床上可分6型:
❶流感伤寒型,
❷肺出血型,
❸黄疸出血型,
❹脑膜脑炎型,
❺肾型,
❻胃肠型。脑膜脑炎型是指有全身毒血症状并伴有脑膜脑炎者。
脑膜脑炎型死亡者少,病理资料不多,其主要变化为脑肿胀,脑膜有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周围出血,脑实质内小血管普遍充血,小灶性出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增生,神经元可呈缺血性损害。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脑室壁可见轻度巨噬细胞性脑膜炎改变。
主要在夏秋季流行(7~10月),多波及青壮年男性,常因接触疫水感染。病原体进入血液及淋巴后,迅速繁殖。潜伏期3~19日,平均10日。急性起病,寒战,高热,结膜充血,颜面潮红,腹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头颈疼痛,肌痛,尤其腓肠肌痛明显。脑膜脑炎一般发生于病程的第4~7天,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畏光、眼球转动时疼痛,并有压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此时脑脊液培养易于发现钩体。严重病例则有烦躁不安、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不清、抽搐、去大脑强直等。亦可有脑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偏瘫、截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稍增多,一般在500以下,有时可高达数千,初时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10余日后则转为以淋巴细胞占多数; 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多在100mg/dl以下,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脑脊液变化之间不一定平行。部分病人第2周内第二次发热时才出现脑膜脑炎症状,并有脑脊液内细胞、蛋白增加,此时脑脊液则不易培养出病原体。现认为早期出现的脑膜脑炎症状与钩体的直接侵犯有关,而第二次发热则为免疫性过敏反应或大量病原体死亡溶解所致之反应。恢复期中有头痛、易倦、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脑衰弱症状。国内脑脊液培养所常见的菌群为流感伤寒群、犬群、波摩拿群、秋季热群及黄疸出血群等。周围血象中可见白细胞数增多,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凝集溶解反应(凝溶试验) 一般在病后7~8日出现,第2~4周达高峰,效价超过1:400为阳性。在流行地区,间隔2周的两次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超过1:20以上,或二次血清滴定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亦有诊断意义。快速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差速离心后暗视野直接镜检法、荧光抗体染色法、镀银染色法等。
根据病人来自疫区,与疫水或疫源有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在全身毒血症情况下出现脑膜脑炎症状;脑脊液呈炎症变化; 血钩体免疫反应阳性或(及)两次血清检查效价升高4倍以上;血、尿、脑脊液中可查到病原体等,即可作出诊断。血、尿、脑脊液培养及动物接种亦可查得钩体,但不能帮助早期诊断。钩端螺旋体脑膜脑炎需与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极为重要,青霉素合并四环素族治疗疗效最好,青霉素剂量为每日120万~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疗程约1周,首次剂量20万~40万u,不宜过大,四环素或金霉素剂量为每日1~2g,治疗中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赫克斯海默反应 (治疗后加重反应)。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扩张血管药等的应用以及良好的护理。
预防措施包括灭鼠、管理牲畜、防止水源污染,及多价钩体死菌菌苗预防注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