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未掌握操作技术,或病人体位不当、精神紧张,或针具质量差,也能出现意外情况。老年人体质差,不能接受意外刺激,或反应迟钝,刺激量过大,意外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刺意外情况常见以下五种:
滞针针刺入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做捻转和提插动作,拔出困难。多因针刺时用力过猛,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或向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或因患者精神紧张以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或因针身刺入肌腱形成。处理:因病人精神紧张,肌肉痉挛的,应留针一段时间,然后再行捻转出针,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也可缓解痉挛;因单向捻转的,须向相反方向退转,并左右轻捻使之松懈。预防:对初诊病人及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病员的紧张和顾虑。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向连续捻针。
晕针多因患者年老体弱,精神紧张、或针法过重等缘故而发生。患者先有头晕目眩、心烦欲呕、继而面色苍白、目呆,严重者昏厥,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医者在发现晕针先兆时,应立即出针安慰患者,平卧片刻,饮以热水;重者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促使苏醒,必要时再配合其它急救措施。预防:老人及体弱对针刺耐受性差的,手法要轻;做好初次针灸及精神紧张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顾虑;避免饥饿、过劳时行针。
血肿刺伤小血管,导致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较重者,先冷敷止血,再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免刺中血管。针刺眼区穴位时更须注意。
后遗感因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导致出针后局部遗留酸痛、胀重、麻木等不适的感觉。轻者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即可消失,重者用灸,也可很快消失。
刺伤脏器因针刺部位、角度或深度不当,有时也会刺伤重要脏器,导致严重后果。胸、背部及锁骨附近,内有心肺,遇刺会产生气胸或心脏外伤;左右胸肋部位内有肝、脾,枕骨下正中,内有延脑,脊柱内有脊髓,深刺均能引起严重后果。此外,刺伤神经干和大动脉,有可能损伤神经,大出血。预防:针刺时思想必须集中,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型肥瘦,掌握进针的深度,胸背部腧穴可采取斜刺、横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