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釜Fǔ

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据 《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 《姓氏考略》 注“鬴”据《纂要》云: “鬴即釜字,盖以器为氏。”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咀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咀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末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海内丛林大处,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真痴物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八


 【评】这种传统的铸锅方法,在选料和制作技巧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至今仍在沿用。

今作“锅”。厨房的一种炊器。古代的釜是敛口,圆底,有的两端有两只耳朵的。宋刘恕《通鉴外纪》云:“黄帝作釜灶,而民始食粥。”明张自烈《正字通》云:“俗谓釜为锅。”宋刘辰翁《减字木兰花》词:“翠釜峰驼,客好其如良夜何?”

☚ 瓢   韛 ☛

釜fǔ

古代炊具,锅的一种。《召南·采蘋》二章:“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锜,釜属。有足曰锜,无足曰釜。” 王先谦 《集疏》:“毛《传》: ‘无足曰釜’,今人家常用之器俗呼曰‘锅’。”《桧风·匪风》三章: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毛《传》:“溉,涤也。鬵,釜属。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说文》段玉裁注:“今俗作锅。土釜者出于陶也。”

☚ 造舟   衾 ☛

读音f·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扶雨切,上,麌韵。
❶古代的炊事用具,做饭的锅。成语:釜底抽薪。

上一条: 下一条:
{}4966古代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古方言。《方言》第五:「鍑,或谓之镬…,自关而西或谓之~,或谓之鍑。」清钱绎笺疏:「《诗・召南・采苹》:『于以湘之,惟锜及~。』毛传:『有足曰锜,无足曰~。』《左传・隐公三年》:『筐、筥、锜、~之器。』杜注同。」中原官话。陕西。清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自关而西,或谓之~,或谓之鍑。鍑亦~之总名。」

釜fu

一种锅。成语:“破釜沉舟”、“釜底抽薪”。曹植《七步诗》:“萁(qi)在~下然,豆在~中泣。”(萁:稭杆。然:燃。)《史记·赵世家》:“城中悬~而炊,易子而食。”(易子而食:把孩子交换了吃掉。易,交换。)

釜fǔ

古代炊具,铜制或陶制,类似现在的锅
 △ 破~沉舟|~底抽薪。

❶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底抽薪︱~底游鱼︱鱼游~中︱破~沉舟。
❷古代的一种量器。也作计量单位名。

釜fǔ

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见〔瓦釜雷鳴〕

1fu

釜底抽薪2 釜底游鱼 釜鱼幕燕3 釜中游鱼 破釜沉舟 瓦釜雷鸣

釜fǔ

炊具,用于煮食物:于今落~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三八·882)

器名。鄭玄《三禮圖》。“制度云,受三斛,或云五斛。” (《玉函山房輯佚書》)《論語·雍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 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 鄭玄注: “六斗四升曰釜也,六斛四升曰庾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雍也》: “子曰: 與之釜。” 鄭玄注: “六斗四升曰釜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量具 > 釜
釜  fǔ

亦作“鬴”。量器名。亦爲容量單位名。容六斗四升,戰國田齊以八斗爲釜。《小爾雅·廣量》:“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掬四謂之豆,豆四謂之區,區四謂之釜。”《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杜預注:“登,加也。加一,謂加舊量之一也。以五升爲豆,五豆爲區,五區爲釜,則區二斗,釜八斗,鍾八斛。”《周禮·考工記·桌氏》:“量之以爲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鄭玄注:“以其容爲之名也。四升曰豆,四豆曰區,四區曰鬴。鬴,六斗四升也。”宋·蘇軾《范景仁墓志銘》:“公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區、鬴、斛,欲圖上之。”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炊具 > 釜
釜  fǔ

亦作“鬴”。煮食器物。新石器時期文化遗址中出土陶釜多置於竈上,甚至與竈連結一體,是為炊具。1857年膠州出土兩件青銅釜,與挹水器𨨛同出,故考古分類曾將其置於水器中。又為量器,容積六斗四升、或二斛、三斛不等。釜無足。在早期新石器遺址中有汹、淺腹、圜底之陶釜,龍山文化中陶釜為大口、深腹、圜底。河姆渡文化中可見歙口肩脊釜及敞口淺腹者。殷周時陶釜與銅釜并存。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銅釜,折沿、鼓腹、圜底,器壁極薄,為西漢時仍普遍使用之佐證。隋唐以後為鍋所取代《詩·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毛傳:“錡,釜屬,有足曰錡,無足曰釜。”《周易·說卦》:“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孔穎達疏:“取其化生成熟也。”《論語·雍也》:“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何晏集解:“六斗四升曰釜。”《孟子·滕文公》“許子以釜甑爨。”《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七引《三禮圖》:“釜制度云三斛,或曰二斛。”《說文·鬲部》:“鬴,鍑屬,从鬲甫聲。釜,鬴,或从金父聲。”参見本類“錡”、“鬵”。

釜fǔ

〖名词〗
炊器。即无足的镬。敛口,圆底,有的有二耳。有铁制、铜制、陶制的等(1)。《周郑交质》:筐筥锜釜之器。——有方形的竹器、圆形的竹器、有足的镬、无足的镬这样的器具。

釜fǔ

❶ 古代炊具,类似锅。《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甑爨,以铁耕乎?”(甑zèn:用陶土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烧火做饭。)曹植《七步诗》:“煮豆然豆萁,豆在~中泣。”
❷ 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晏子春秋·问下第十七》:“~十则钟。”(钟:容量单位。)

*fu

B8AA
❶古代炊具,似锅:破~沉舟/~底抽薪。
❷古量器名,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

厨具

厨具

炊具
古代炊具:铛(铛鬲;铛旋) 镏 坩 盬(沙~;瓷~) 鬷 鬶 甗 鼐 鼒 煲 钧 镉
精美的炊具:翠釜
炒菜或撮取东西的用具:铲(铲子;~刀;锅铲)
温热具:铛(酒~;茶~) 鋞(鋞程;鋞鋐) 鏖 鐎斗 钨錥
烧茶温酒的器具:
蒸食具:甑(甑子;陶~;铜~) 笼(蒸笼) 篝 锭 箅
烹煮具:罐(药~;汤~)
古代煮食具:釜 鼎(鼎釜;鼎鬲;鼎铛)鬴 锜 鍑 鬲 鬵 鏊 锭 鍪鐎 煮器
割烹用具:鼎俎
烧盐用的敞口器:
切菜板:砧(砧板) 案(案板;肉~) 锧(锧子) 椹(椹质;木椹) 鍖枮(枮椹) 机(~上肉) 菜板 菜墩
切肉用的砧板:俎(刀~)
用高梁秸等编扎成的锅盖:锅帘
淘米具:斗筲 筲箕 溲箕
鼓风吹火具:鞴(鞴囊;鼓~) 风箱 风匣 炉櫜
煎茶时用以簇火的铜火箸:降红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❶炊具。古代的一种锅。
❷古代的量器名,又是容量单位。

釜fǔ

古代的炊事用锅。如:釜底抽薪,釜底游鱼,破釜沉舟。

或作“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容量单位, 量器。《考工记·𣗴氏》: “量之以为鬴。深尺, 内方尺而圆其外, 其实一鬴。” 注: “四升曰豆, 四豆曰区, 四区曰鬴, 鬴六斗四升也。鬴十则钟。” 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 此是齐之旧制, 后来陈氏改为五区为釜。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的子禾铜釜和陈纯铜釜,战国时期齐国量器, 实测前者 容20460毫升, 后者20580毫升。“子禾子” 是田和为大夫时之称, 此量器铸于公元前404—前385年之间。陈纯是后者的制器人。此二釜都作坛形, 小口大腹, 有两耳, 它们和左关铜𫔺一起出土, 是现存器身有铭文, 能说明年代与量值的最早的量器。器上铭文说明它们是关上用器, 仿仓廪量器标准, 制止管关者加大或减小其量。

☚ 斛   鬴 ☛

釜fǔ

(古代的炊事用具;锅) a kind of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boiler;pan;pot:破 ~ 沉舟 break the cauldrons and sink the boats (after crossing) —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
◆釜底抽薪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 a fundamental solution;adopt full measures (not half measures);cut the ground from under one's foot;cut the ground on which someone stands;extract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pull firewood out of one's stove;pull out the firewood from below the cauldron so as to stop its boiling;removing burning wood from under the boiler;strike at the root of sth.;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take out burning embers from under the pot;withdraw fuel from under a boiling cauldron;
釜底游魂 a wandering spirit in the bottom of a cauldron — in Hades;
釜底游鱼 a fish swimming in the bottom of a cauldron — a person whose fate is sealed;(like) a fish in the pot;a pretty kettle of fish swimming in the bottom of a cauldron;being very awkward and in confusion on the part of one's encircled enemies;
釜沸脉 {中医} bubble-rising pulse (condition);
釜中生鱼 In one's cauldron grow fish — extreme poverty.;be extremely poor;have a fish but be unable to cook it;
釜中游鱼 a fish swimming in the cauldron — one's fate is sealed;(like) a fish in the pot;
釜中之鱼 (be) a fish in the fish kettle;(like) a fish in the pot — without hope of escape;(like) fish in the cauldron

为烹饪器,即无脚的锅。《史记·项羽本纪》记: 项羽北上救赵,过河时曾破釜沉舟。《汉书·楚元王传》载: 刘邦为布衣时,常携客就食嫂家。 其嫂佯羹尽釜。 《论衡·别通》:“肴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乡之。”

釜fǔ

底抽薪|底游鱼

❷ 空生鱼|破沉舟|瓦雷鸣|游之鱼|鱼尘甑|甑生尘

❸ 魂游底|鱼在

❹ 黄钟瓦

金文;篆fǔ

[父(聲符)+金(意符)→釜(《説文新附》:古代的一種鍋〈釜底抽薪、破釜沉舟〉。春秋戰國時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標準不一。)]
《詩經·召南·采蘋》:“於以湘之?維錡(qí)及釜。”(用什麼來烹煮?三脚鍋和耳子鍋。)
[西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釜fǔ

10画 父部 
(1) 古代一种炊具,类似于现在的锅: ~底抽薪|破~沉舟。
(2) 古代一种量器,也用作容量单位。

釜★规◎常


fǔ形声,小篆从金,父声,隶定为“釜”,省略意符的部分笔画。古代的一种炊具。

(fǔ)

从金,父聲。
【按】釜,《説文》:“鍑屬。”鍑,音fù,古代的一種大口鍋。

隶fǔ

【析形】形声字。小篆字形从金,父声。隶、楷字形把金旁的最上两笔与父旁的下半笔画省并。
【释义】《说文》:“鬴,鍑属。釜,鬴或从金、父声。”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炊器,敛口圆底,有的有两个耳。釜盛行于汉代,有铁质的也有铜或陶制的,作用类似鬲,置于灶,上面放上甑加以蒸煮。 釜也指古代的一种量器,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shape analysis】 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small seas script the meaningful part is金(jīn, gold) while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父(fù,father).
【original meaning】 An ancient cooking pot device.釜(fǔ)was popular in Han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2:24